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初,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北大传统文化研究学科群的雄厚力量为基础,致力于推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立伊始,即着手筹办大型学术集刊《国学研究》,并与美国南海公司合作拍摄中华文化系列讲座电视片。1993年5月,《国学研究》第一卷出版。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该报编者按说:"在社会上商品经济大潮的拍击声中,北…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夕,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大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大哲学系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联合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讨会暨《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等重要科研单位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重要报刊的代表,共计40余人与会。会议对黄楠森、王东主编的新著《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给予了实…  相似文献   

3.
国学研究、意识形态和百家争鸣——向汤一介先生请教罗卜在关于传统文化的研讨中,汤一介先生的《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江淮论坛》1994年第6期,以下简称《古》文)和《“文化热”与“国学热”》(香港《二十一世纪》创刊五周年论丛,以下简称《文》文)值得一读。这两篇文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典型的中国现代文化批判大纲,而且对文化批判提出了耐人寻味的忠告。在论及“国学热”的前景时,汤先生忧心忡忡地写道:“从历史的经验和目前某种发展趋势看,也有另一种可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离开了学术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去年秋天,一个有影响的杂志接连发表文章对所谓"国学热"表示了相当的忧虑,并且使用了一些刺眼的言词。这引起了众多传统文化研究者的不安,不少人纷纷议论,甚至怀疑这样的文章发表在有影响的杂志上,"怕是有后台",一时空气有点儿紧张。我翻阅了不少材料,反复进行了思忖,终于得出几点结论--当然是我自己的结论。近年来,北京大学创办了《国学研究)}集刊,成立了研究中心,举办了电视讲座,势头不小,得到了《人民日报》的青睐,整版地报道北大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用按语培加赞扬,一时之间热火朝天。去年适逢孔子诞辰2545周年,中国…  相似文献   

5.
陈恒先生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于1923年10月9日完成,同年12月和1927年12月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燕京大学《燕京学报》上相继刊出,之后合集成书。《元西域人华化考》一经面世,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和反响。今天我们再读此书时,深感陈垣先生对“华化”这一课题所持的精度与高度,他以元代西域人仰慕并“效仿”学习中国文化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主办的“首届马克思学论坛暨《马克思学新奠基》出版座谈会”于2007年3月3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委党校、首都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大学学报》等报刊的代表,共有30余人与会。1.会议对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的新著《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认为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阶段的著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如今已快到杖朝之年的袁行霈先生,却越来越有活力。从当年那位英俊温和的北大学生,到"文革"时期那位信念坚定的"白专典型",再到之后凤凰涅槃的北大著名教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他对学术的敬畏一直有增无减。如今看着袁先生依然在学术前线冲锋陷阵,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诗礼之家”。由于家庭环境较好,冯先生早年就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较好的国学基础。1915年他考进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完成学业,1819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当研究生,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太格。四年之后,他完成了研究生的全部学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就在拿到博士学位的这一年,他回到祖国。回国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解放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据《三松堂全集自序》记载,冯先生是在其母亲的教导下读《易经》的。之后,1927年到  相似文献   

9.
在“国学”现代化的课题中,“国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关系,是应该予以深入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国学以经典文本“六艺”和诸子文献为基础与前提。不断用新的时代精神和学术眼光,吸收综合新的学术思想资源,对“文本”进行新诠释,是“国学”能具有生命力的必备条件。历代的“国学”都是如此作的。这些诠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一种是如章太炎及钱穆的《国学概论》。两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比较两者的长短得失,能使新“国学”从中吸取教益。就时代精神言,新“国学”应具体、深入地突显中国文化或哲学的四点根本精神,即:唤起士的人格自尊和社会担当的精神,认为人的本质在于文化、在于礼乐的人文精神,崇尚创新的精神,创新坚持人类精神。以认识论为中心的中哲史,不能具体活现地宣扬中国文化的上述精神,这是新“国学”可以大加努力的。  相似文献   

10.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至少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春,至少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国学,我们应该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1.
正李存山著《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于2020年1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所收文章有《"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孔子与中国哲学"思想范式"》《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国学与中国哲学》等;下篇主题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  相似文献   

12.
“国故新知”:王阳明的存在主义之发现——对陈来《有无之境》一书的思考穆南珂一时下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除深刻复杂的背景外,尚有一种机缘:上帝死了!普遍的西方人恐慌和某些西方人对东方古典的青睐。于是我们重新审视似乎已被放逐的传统文化,试图(包含为西方人)寻找一条摆脱或超越困境的精神之路。某些研究“国学”的人身上也表现出那种既为“国师”又肩负着拯救世界之使命的道玄和庄重。对中国古典的“考古学”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传统文化如此众多的优良品格和西方人文价值。更进一步的研究在于:通过“考古学”和解释学…  相似文献   

13.
近来国内学界围绕“复兴国学”再次展开了激烈争论。①综观交锋中的不同意见,可以看到,这一争论除了涉及到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外,还涉及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当代中国文化构建的思想资源和确定发展中国文化体系的价值取向等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应当努力超越文化选择中的误区,以开放心态努力发掘多元复合的文化资源,坚持传承、批判、整合、创新的价值取向,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寻求构建当代中国文化的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一、从关于“国学”的界说谈起什么是国学?国学包含什么内容?国学是一个中性概念还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0年 9月 2 7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和“天、地、生、人讲座”共同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座谈会”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 ,来自北京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4 0余人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围绕文化讨论中诸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座谈。大家普遍感到 ,关于传统文化的研讨会虽然召开过许多 ,但像这样不同学科的学者聚在一起 ,共同探讨文化问题还不多见 ,它说明文化讨论已走出专业圈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1 继承传统文化与建设先进文化的关系 北京大学张岱年…  相似文献   

15.
“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简称,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深至巨。国学虽居于象牙之塔,却已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按间接地参与现实生活。认识、分析和论说国学同民众及现实生活的联系,阐发国学的现实意义,是“国学与现实笔谈”这个栏目的宗旨。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本文的题目,来自郭沫若的一段话。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我们要跳出了‘国学’的范围,然后才能认清所谓国学的真相。”这段话写于1929年,距现在已半个多世纪了。之所以重新把它提出来,是考虑到这句话不仅击中了那时的国学家们的要害,就是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国学仍然大有启迪:只有跳出“国学”的范围,才能研究好“国学”。在某些人看来,“我们的国情不同”,值得自豪之点,就在于:世界四大“文明”,于今只剩下华夏文明了。这是因为——在国学家看来——是孔子的思想、古代经典即所谓国粹在起作用的结果;国…  相似文献   

17.
楼宇烈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佛教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顾问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先生在魏晋玄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佛教哲学(尤其是禅宗)、老庄、荀子思想以及宋明理学等领域,均有精深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1980年出版的《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是他的成名之作;此后主持编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迄今已出四卷十册;同时编校出版康有为的主要论著及其年谱;他的佛教论文与中国哲学史论文,多数已收入近年出版的《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与《温故知新:中国哲学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87年9月在安徽宣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现代新儒学(家)思潮”学术讨论会以后,关于现代新儒学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有些阶段性成果已从“思想库”向“知识界”传播,使得新儒家思潮逐级向社会扩散。从北京大学每周一次的“国学研究专题讲座”爆满情况来看,新儒学的一些理论已得到许多青年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前 言 1987年11月10——14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收到全国各地研究道教学者、专家的许多论文。当时几家杂志社商定:分别选登。卿希泰《试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陈兵《道教之“道”》、刘仲宇《道教思维方式探微》已刊在《哲学研究》1988年第1期。孟乃昌《说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丁贻庄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三联书店在其享有很高声誉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第五辑中,推出了一部国学研究的重要著作——《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读到这部书后,觉得久存于心的一些学术难题与谜团找到了近乎合理的答案,于是萌发了将感想写出来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