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侯岩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1):40-435
目前,内隐记忆的研究大都通过正常的测验成绩,在同一个领域检验假设进行的。认知神经科学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在不同领域使内隐记忆的理论得到诸多补充数据,提高并扩展内隐记忆的研究水平。它从自身研究方面论证了多重记忆系统和加工理论对许多来自单纯实验性操作中的结果无法解释的片面性,使两者在新的研究策略下达到协调统一,这种新的而非唯一的研究策略使内隐记忆的研究更趋完善和深入。  相似文献   

2.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俊升  桑标 《心理科学》2007,30(1):123-127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是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从神经、行为和情境三个水平,对认知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整合性研究。本文从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对发展心理学的贡献进行了梳理,并对该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心算加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昌 《心理科学》2006,29(1):30-33
近几年(1999-2005)有关心算加工的脑活动机制研究发现,类似九九乘法表这样的算术知识提取(如3×5)主要与左脑顶内沟有关,但当心算变得更复杂时(如26×38),左脑额叶下部出现明显激活,这表明心算与语言和工作记忆关系密切。另一方面,也存在不依赖于语言的即表现为视觉表象活动的心算,右脑的一些脑区在其中起了作用。简言之,所有与心算有关的脑区涉及到大脑前额皮层和颞顶枕联合皮层的综合作用,并总体表现为左脑优势,但具有特殊心算能力的人其心算还与右脑前额叶和颞叶内侧脑区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心理表象训练新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鸣 《心理科学》2001,24(2):132-134
本论文对日本新近开发的心理表象训练程序(简称MITP)进行了概要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有关表象训练的理论问题,认为动觉表象、视觉表象和想象表象的有机结合运用是提高心理训练效果的良好途径,但如何提高练习者的表象机能水平(如表象的清晰准确性、鲜明生动性以及对表象的操作控制能力等)则是表象训练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图形视觉与心理表象眼动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娟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08,31(6):1454-1457,1470
本研究通过比较图形视觉和心理表象以及不同认知框架下表象加工的眼动参数,揭示图形视觉加工和心理表象加工的特点.结果表明,从视知觉到视觉心理表象,眼动被币新编码,眼动模式更加简洁,视觉心理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认知框架影响视觉心理表象加工的眼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负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对负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干扰项抑制与情节提取都是引起负启动的原因,究竟哪种机制起主要作用与实验任务有很大的关系。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位置负启动与前额皮层有关,EPR上表现为P1和N1波幅减小或N2波幅的增大,支持抑制机制。特性负启动P3成分仍存在不一致的结果,脑区的广泛激活模式使得研究者越来越倾向采取整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介了三个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视觉表象和视知觉是否共享脑机制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实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目前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结果。这些实验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关于视觉表象与视知觉拥有共同脑机制的证据。最后,本文还对目前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做出初步的总结和评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加工功能受损、注意偏向、认知加工倾向、抑制控制和感觉寻求以及网络成瘾的神经通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些研究结果在探究网络成瘾的机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明确网络成瘾与高级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整合现有的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和研究指标,突出研究成果在网络成瘾鉴别和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借助脑成像技术,人类超常记忆研究揭示出:世界记忆大师与常人存在显著的脑功能差异,如海马等区域的激活;随着领域内训练增加,知识与经验逐渐取代一般能力来影响记忆活动,如在空间记忆任务上相关脑区激活量减少且集中;行为层面的记忆理论找到了相应的电生理基础,如国际象棋记忆的"组块"位于颞叶,音乐领域的"长时工作记忆"与脑区负波有关.同时,期待更多从生理层面上来揭示人类超常记忆能力实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认知神经科学兴起不过20年,但其研究范式却经历了从哲学思辨到心理实验、从损伤技术到活体成像、从科学实验到计算模拟的转换.虽然研究技术和手段的进步,伴随着研究范式的革新大大推动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但当前研究水平却不能达到用神经活动解释精神活动、用生理机制还原心理现象、用神经机制印证理论假设的理想目标.因此,认知神经科学进一步发展需要分离性研究和整合性研究相结合、理论构建和神经机制印证相结合以及多种脑成像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on visual mental imagery has been fueled recently b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ehavioral and neuroscientific techniqu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wo major topics in light of these developments. The first concerns the extent to which visual mental imagery and visual perception share common 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mechanisms; although the research findings largely support convergence between these two processes, there are data that qualify the degree of overlap between them. The second issue involves the neural substrate mediating the process of imagery generation. The data suggest a slight left-hemisphere advantage for this process, although 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across and within subjects. There also remain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what the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imagery and working memory and what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s, if any, exist between imagery and perception.  相似文献   

12.
简评认知神经科学取向的智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当代智力理论的构建明显地受到其影响。这些智力理论被称之为认知神经科学取向的智力观,如Garlick的神经可塑性模型;Das等人根据Luria的神经模型提出的智力PASS模型;Kaufman提出的儿童评估成套测验(K-ABC);Ceci的生物-生态学智力模型及Perkins的真智力理论等。这些智力观都直接将认知神经过程或神经生物学的某些研究成果融合于其理论模型之中。认知神经科学取向的智力观为智力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维度,但同时也可能面临某种发展困境。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思想可能是解决传统身-心争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科学与认知发展研究的融合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芬  董奇 《应用心理学》2002,8(4):51-55
本文介绍了发展的神经科学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早期突触形成、关键期及丰富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等领域的一些突出成就 ,阐述了从神经科学与认知发展共同研究的主题来考察两个学科的整合的意义 ,并对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未来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胡谊 《心理学探新》2007,27(1):15-18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了百余年之后,脑研究以认知神经科学的形式,重新回到她的怀抱。认知神经科学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力、学习和教学上;对这两个领域的关系,应采用开放而谨慎态度,以促进各自研究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Aging and Cult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Research into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aging has revealed exciting and unexpected changes to the brain over the lifespan. However, studies have mostly been conducted on Western populations, raising doubts about the universality of age-related changes.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aging provides a window into the stability of changes with age due to neurobiology, as well as into the flexibility of aging due to life experiences that impact cognition. Behavior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fferent cultures process distinct aspects of information and employ diverse information-processing strategies. The study of aging allows us to identify those age-related neural changes that persist across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changes that are driven by culture-specific life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6.
表象建构中的眼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一波  王鹏 《心理科学》2006,29(4):887-889
表象与知觉的关系一直是空间认知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眼动轨迹的相似性是表象与知觉认知过程相关性的重要外显形式。本文结合实证研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系统分析知觉眼动和表象眼动的差异性,深入探讨表象建构中的眼动机制,有力地支持了表象眼动的机能性作用。最后对未来表象眼动的研究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