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医学社会学探讨山西焦化工业总公司职工医院(031606)李红霞,王萍兰,卫崇理一、临终关怀是被动的安乐死临终意味着走向死亡,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病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行为作出客观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关心、体贴、照顾病人,以提高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临终关怀是当代社会新兴的医疗模式和福利模式。佛教以人生为核心命题,以解脱生死为终极归宿,在个体生命关怀方面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些理论与实践在认知死亡过程、实施临终关怀的目标、临终关怀的核心理念,以及重视家属的抚慰工作等方面与临终关怀理论相通,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临终关怀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启示主要表现为:对死亡生理过程的把握、宗教师介入对临终者生命尊严的维护与提升生命境界的效用,对临终者的角色定位,对临终者死亡恐惧的化解,"觉性照顾"对死亡的超越等几方面。完成佛教临终关怀的现代价值转换,对构建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模式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临终礼仪是攸关生死的生命礼仪,也是古代丧礼仪程的前置环节。早期儒家基于上古临终关照实践而书写的临终礼仪,集中记载于《仪礼·既夕礼·记》和《礼记·丧大记》之中。临终礼仪从迁居正寝开始,有斋戒、去乐、更衣、祈祷、探问、属纩、招魂等仪节,体现着对临终者身体照护、心理关怀和终极关切的临终关怀理念,蕴含着古人慎终、正终和善终的价值观念。早期儒家的临终礼仪书写与儒者自身的临终生命事件可以对观,从中可以看出,早期儒家既遵循临终礼制规范而强调正终,又有超越生命礼俗的价值祈向和临终抉择。现代人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临终难题",应从对传统临终礼仪及其临终关怀理念的重新审视中,获得推动当下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事业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加快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进程,就要集中经济与卫生资源,提供政策和支撑条件;制定临终关怀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制度,强化培训和管理;加强对临终关怀伦理的研究,将关怀生命、维护尊严、尊重临终者权利、满足临终者意愿和全人关怀的伦理原则落实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进程,就要集中经济与卫生资源,提供政策和支撑条件;制定临终关怀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制度,强化培训和管理;加强对临终关怀伦理的研究,将关怀生命、维护尊严、尊重临终者权利、满足临终者意愿和全人关怀的伦理原则落实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韩云彪在《医学与哲学》1993年第4期载文认为,虽然从伦理、家庭、社会等方面对安乐死的肯定论已占多数,而要安乐死真正合法化,受到法律的肯定和允许,还要走一条漫长的路。而临终关怀在这方面却有很大优势。首先,临终关怀是安乐死的补救办法;其二,它们都是为病人的临终而采取的手段,目的和目标是一致的。但临终关怀和安乐死  相似文献   

7.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在临终家居照顾及医院宁养照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家属理特点、影响家属心理的因素、家属辞世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家属辞世教育的工作步骤,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医疗实践,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临终关怀在当下社会面临着科学及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与中国传统生死观、孝道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挑战,以及临终关怀主客体的错位。临终反向关怀以强调临终者为主体的视角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从文化分析视角,尝试以临终关怀发展的西方文化基础及儒释道文化为脉络,探讨临终反向关怀本土化的文化载体。研究显示,基督教描绘的天堂、儒家追求的流芳百世、佛教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道家追求的修成仙道的人生终极目标的思想,从行为、言语、情绪、精神等方面为临终反向关怀提供了具体的思想及行动指导,临终反向关怀具备西方及本土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9.
应重视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研究山东省栖霞县人民医院(265300)刘建玲,李洁临终关怀是一种行为,指社会各阶层,包括慈善团体、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工作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对临终病人、家属所提供的全面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支持和照护。它以延长...  相似文献   

10.
林超群 《天风》2016,(6):22-23
教会当中的临终病人、家属,以及丧亲之人都需要关怀和帮助。人追求的目标是优生、优育、优活、优死,“善终”是每个人的追求,所以,教会开展临终关怀事工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临终伦理是两岸学界关注的共同话题之一.从治疗原则、医护理念、宗教信仰、殡葬礼俗等不同层面和视角,台湾学界揭示了临终伦理的多重面向;从临终关怀所面临的多重伦理困境的角度,内地学界探索了临终关怀的一般模式和构建临终伦理体系的基本原则.两岸临终伦理研究具有相辅相成、可达致相得益彰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正起源于欧洲的临终关怀理念,其宗旨是帮助各种临终患者能够在身体舒适、心情平静安宁的情况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给予临终者家属以适当的安慰,使他们获得精神支持,从容地接受现实,最终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不同族群关于死亡的文化体验仪式。以游牧为传统生计的哈萨克族,其临终关怀理念和实践植根于伊斯兰教与萨满教,其临终关怀传统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呈  相似文献   

13.
灵性照顾是临终关怀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辞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式。灵性照顾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临终患者,可以安慰死者亲属,也可提高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查大学生对临终污名者的内隐、外显态度。方法: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相应的外显测验,对安徽师大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60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大学生在临终者内隐态度上,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185.53±278.95)ms长于相容任务反应时(765.62±199.10)ms;大学生对临终者外显态度均表现出消极态度,但对于临终关怀的态度表现出积极(1.54±0.52);被试的性别以及被试是否接触过临终者并不能改变内隐以及外显态度。结论:大学生对临终者具有负面刻板印象以及污名效应,临终关怀以及对临终者的偏见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在临终家居照顾及医院宁养照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家属心理特点、影响家属心理的因素、家属辞世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家属辞世教育的工作步骤,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医疗实践,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欧洲的临终关怀理念,其宗旨是帮助各种临终患者能够在身体舒适、心情平静安宁的情况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给予临终者家属以适当的安慰,使他们获得精神支持,从容地接受现实,最终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不同族群关于死亡的文化体验仪式。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临床医生所遇到的真实案例,对启动临终关怀在三甲医院遇到的各种约束条件与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多数三甲医院及城市在临终关怀的资源配置明显不足。一方面临终患者的高治疗费用客观上带来三甲医院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受床位、医保条令等制约,三甲医院又不能提供满意的全方位临终关怀服务;临终关怀患者所需服务内容多样,需要多方面专业人士共同努力。我国死亡教育相对缺失,三甲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在临终关怀的分工与衔接还不完善等,对比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内隐自尊是自发的、自动的、无意识地自我评价系统.临终关怀系统与临终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幸福感密切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已渗透临终关怀研究领域.通过回顾临终关怀与内隐自尊系统的社会表征及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临终关怀与内隐自尊的修复可能的机制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临终护理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中国,每年约有700万人进入临终期.护士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在护理临终患者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处于实习阶段的护生来说,初次护理临终患者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不解决,会影响到护生的心理健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14名护生进行访谈,深入分析本科护生在临终护理中的心理体验,为护理管理者和护理教育者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化就是人化,它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孕育、形成与发展,赋予临终关怀丰富的文化意义,深刻影响着临终关怀发展。中国伦理文化与"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它的血缘文化、情理文化以及孝文化的方向深刻影响我国社会公众对临终者的态度、观念和行为,阻碍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中国伦理文化的现代转型,尤其父权制的解体、社会组织伦理的兴起以及民众权利意识增强,为消除伦理文化对临终关怀的影响提供机遇,也有力促进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