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九、刘宋陆修静(406-477)对灵宝科仪的整理和发展南朝刘宋陆修静是一位在多方面做出了贡献的高道,尤以科仪方面的贡献最为卓越,被视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师”之一。陆修静一生撰述的“斋法仪范”据说有“百余卷”4○69,现存于《道藏》的科仪书包括《洞玄灵宝五感文》(DZ1278)、《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470○(DZ524)、《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471○(DZ349)、《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DZ410)、《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DZ528),他书著录者还有《然灯礼祝威仪》47○2、《宿启建斋仪》473○、《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  相似文献   

2.
刘军 《中国道教》2008,(3):13-13
维公元二○○八年四月十四日,岁在戊子甲寅,时值甲申吉辰,世逢盛平,万象更新.昆仑之麓,广都之野,祖庭之地,道源圣城,太上后裔,华夏子孙,偕海内外道教界人士,怀赤诚之心,奉俎豆之仪,以雅乐芳花,华章盛典,恭祭太上圣哲,高明大帝,于太上鹤鸣神山治,告奠于太上、天师席前,辞曰: 昆仑巍巍,长江滔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维公元二○○八年四月十四日,岁在戊子甲寅,时值甲申吉辰,世逢盛平,万象更新.昆仑之麓,广都之野,祖庭之地,道源圣城,太上后裔,华夏子孙,偕海内外道教界人士,怀赤诚之心,奉俎豆之仪,以雅乐芳花,华章盛典,恭祭太上圣哲,高明大帝,于太上鹤鸣神山治,告奠于太上、天师席前,辞曰: 昆仑巍巍,长江滔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4.
李冀 《宗教学研究》2017,(1):111-119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第一部劝善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学界在其文本来源、成书时间等问题上尚存分歧。本文以《太上感应篇》文字为依据,探讨其与宋徽宗注《老子西升经》、《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赤松子中诫经》、《抱朴子内篇》等道经之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感应篇》文本的编纂以《赤松子中诫经》、《抱朴子内篇》等魏晋道书为底本,沿用了宋徽宗注《老子西升经》语句,摘用了《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的部分文字,抄袭了《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感应篇》编纂者应是收集、整理《万寿道藏》的道士或官员,该篇成于政和六年(1116)十月至政和八年(1118)十月之间。  相似文献   

5.
斋醮起源于东汉时代张道陵天师,经过东晋及南北朝时,由上清派、灵宝派道士之推广,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出现了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各种分类斋仪,有其特定的对象与目的,如:六斋的《金箓斋》救度国王,《黄箓斋》救世荐祖,《明真斋》忏悔祭幽,《三无斋》赦罪犯戒,《八节斋》忏洗宿新之过,《自然斋》为百姓祈福等。斋醮仪范程式之编订有功者,以灵宝派道士陆修静着力最多。后有杜光庭对斋醮仪范的编集贡献亦大,再经历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发展而不断的创作、修改、盛行于全国。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赞颂词用一般诗体,如:五言、七言,八句、  相似文献   

6.
《黄庭经》     
道教经典。《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及《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之概称。据道教释义,黄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黄庭之景,意谓道教修炼功夫之中空景象。《黄庭经》作者,传说殊多。或谓魏夫人(名华存、晋司徒魏舒之女)研审民间草本后所撰,或谓道士口授,魏氏记录而成。成书年代,《外景》始见于葛洪  相似文献   

7.
正《华夏赞》为道教科仪中所唱歌词的一种,是源自《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经》的一首赞颂,在唐代以后被单独命名。《华夏赞》并非寇谦之《云中音诵》,亦非道教音乐的起源。关于道乐源流,陈国符先生在《道乐考略稿》中认为:"至唐代,据见存张万福、杜光庭斋醮仪,道乐曲调之确实可考者,亦仅《华夏赞》及《步虚词》两种。"1并指出寇谦之的《云中音诵》就是《华夏赞》。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8.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修真玉经》(以下简称《玉经》)乃道教正一派弟子受“盟威”的必读经典。近百年来,《玉经》散佚,授时缺此经典。公元2001年6月,嗣汉天师府道教经典整理小组在浙江民间发现了《玉经》手抄本。经文系民国初期岩峰梁声闻誊写。为更好地发掘、抢救和整理道教传统文化,现将《玉经》全文抄录于后,供正一道友和专家学者们研究之用。经文中的标点、注释系作者所加,如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修真玉经(正文)三八治图①《修伏阴神律》。正一真人姓张名道陵,字辅汉。其先②本徐州沛国丰人也。少业③儒术,精通经史,系袭…  相似文献   

9.
道教科仪是进行道教仪式的规矩和程序,“科”可解作动作,在《说文》中科有程、条、本及品等仪,在《玉篇》中科亦作程,故“科”即程式。“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和仪式等。在《道藏》中将科仪分为四大类①:戒律(戒条、律文、授及传戒等)、威仪(斋醮、坛仪及法服等)、赞颂(经颂及诗歌)及表奏(榜文及奏疏等)。当中威仪、赞颂及表奏是道教斋醮仪式内容的骨干,包括了道教徒“做道场”的经典、规矩、程式和奏疏,所以也称为“道场科仪”或“斋醮科仪”。举行道场科仪是传统祭祀行为,同时,由於信众对於神仙崇拜和法事活动十分推崇,不…  相似文献   

10.
汇真子所撰的《感应篇新注》是清代仅有的以道教"长生"为主线解释《太上感应篇》的注本。汇真子以儒士的身份为人们勾勒出一个"长生者"与天地宇宙万物相辅相生的神学体系。在这个神学体系中,他号召人们通过行"进道"以"正己",通过培养内在的"刚强之仁"与"义"以"化人",由"正己化人"而至"长生",由"长生"而至天下太平。这一由个体善行渐进至天下太平的神学构想可以看作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另类表述。此外,汇真子利用道教神学手法,以儒士之身份注解《感应篇》,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清代儒士的宗教化转向,同时反映出道教人士对于《太上感应篇》的忽视以及在宗教世俗化的背景下道教发展的停滞与落后。  相似文献   

11.
佛乐在中国的传播佛乐又称梵乐或梵呗,不独是佛教赞颂佛菩萨和弘扬教法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声乐,也是佛事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内容,广泛地存在和运用于佛典仪轨之中。梁朝慧皎法师所著《高僧传》曾考证言: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乐和佛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白马驮  相似文献   

12.
《太上感应篇》经清顺治帝推崇以后,成为具有“觉世牖民”功效之善书,众多学者纷纷为其作注作序以广其流布。惠栋在此背景下,带着个人的宗教情怀引经笺注《太上感应篇》,他所引经典包含经史子集多个方面,体现了他的汉学修养;他将自身对于汉易的理解发挥在注解《太上感应篇》的过程中,并通过引经诠释的方式倡导君民之道。惠栋以特有的身份注解《太上感应篇》的行为对于《太上感应篇》在清代社会的流传起到了促进作用,不过惠栋注本言语较为古奥晦涩,由此也使得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阅读困难。  相似文献   

13.
王卡 《中国道教》1990,(4):28-30
敦煌唐乌本《老子西升化胡经》卷一,有两件抄本,编号为S1587、P2004。两件卷首均载有“魏明帝”所撰之《老子化胡经序》。可惜因抄本残损,文字缺伕颇多,难以通读。今考《正统道藏》所收,宋人谢守灏编撰《混元圣纪》卷一、卷五及《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上,都摘录有“魏明帝御制”的《老君化胡经赞》,或题作《老君赞》。以之与上述敦煌抄本相校,可知《化胡经赞》实即《化胡经序》并且《赞》文恰好可以补足《序》文的残缺。兹以敦煌S1587号残卷为底本,参校《道藏》引文及P2004号残卷,录存《老子化胡经序》全文如下: 老子化胡经序魏[明帝御制] 浑元未始,老君唯先,长[于太初,冥昧之前。]无师无祖,诞生自然。合真[散朴,乃微乃玄。仰而]举之,耀乎霄乾;俯而循[之,深乎渊源。敷二仪]以布化,烛三光以列天。  相似文献   

14.
《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探述萧登福本文共六节。前三节对《南斗经》的成书年代、内容及相关典籍作了分析,认为此经与《北斗经》一样,都是张陵所撰而依托于老子所授者,只是其中有后人增纂的内容。经文主叙:南北斗共同陶铸万品,生成万物和人,声称南斗注生,北...  相似文献   

15.
<正>四、古灵宝经对汉晋道教"八节斋"的继承和发展(一)《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之"八节之日"修斋及与《礼记·月令》的关系在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近30部古灵宝经中,以《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出世最早。在汉魏两晋时代,该经的形成经历了逐步增衍的过程,而其最后成书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不会晚于东晋后期(1)。该经也有关于"八节之日"修斋的大量论述。该经之《食日月精之道》称:"八节之日,入室瞑目内视,存泥丸中紫气出上升天,绛宫中赤气出上升天,丹田  相似文献   

16.
魏华存,字贤安,任城人,晋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之女。生于魏齐王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幼而好道,静默恭谨。喜读《庄》、《老》,志慕神仙,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年二十四,强适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幼彦。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幼彦为修武令。魏夫人心期幽灵,精诚弥笃。二子粗立,乃离隔宇室,斋于别寝。传说“清虚真人”王褒为之师,授《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金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凡三十卷;“景林真人”又授《黄庭内景经》,  相似文献   

17.
正一、净源的三部修证忏仪宋代华严宗修证忏仪主要为晋水净源所撰制,现存有《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三部,考察宋代华严忏仪的实践特色主要从净源的三部忏仪入手。净源修撰的三部忏仪均以"修证仪"为名,是追继唐代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之遗韵,为了突显华严忏仪的特色。其中,《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为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本的简略版,  相似文献   

18.
道教书名,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南宋绍定(1128—1233)年间,宋理宗命临安(今浙江杭州)太乙宫依旧存道藏内容刻印,共8卷。《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是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动天地,必有报应也”。该书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以儒家道德规范和  相似文献   

19.
"蜀士李昌龄"注解的《太上感应篇》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太上感应篇》注本,该书大体成于淳熙二年至嘉定十五年之间。李昌龄注本在得到郑清之作赞、宋理宗推崇后方大行于世,其注本主要通过"灵验记""引经""征事"三个方面注解《太上感应篇》,这一注解形式为此后的众多《太上感应篇》注本继承和发扬。李昌龄身为儒士,却以三教经典与故事注解《太上感应篇》,这种以儒为主却兼融三教的思想不仅扩充了《太上感应篇》的内容,同时成为《太上感应篇》被社会各阶层接受的重要基础,是《太上感应篇》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贾善翔的《高道传》 《高道传》10卷,贾善翔撰。贾善翔,字鸿举,号“蓬丘子”,蓬州(今四川蓬安、仪陇一带)人。北宋道士。曾任道官左亍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赐号“崇德悟真大师”。宋哲宗朝(1086—1100)作《犹龙传》和《高道传》,另有《南华真经直音》和《太上出家传度仪》传世。大臣张商英撰《真遊记》编载其事。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