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哲学诠释的传统有密切关系,王弼和郭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时期,自此以后,以较完整的经典注释的方式阐发思想家的哲学体系就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朱熹、王夫之是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高峰,牟宗三则是这一传统的现代代表.本文认为,西方诠释学从原则上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系重构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和论证,但西方诠释学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哲学的诠释传统,中国的哲学诠释传统的典型形式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进行哲学体系的建构或重构,打破了西方诠释学理论所说的"诠释的循环",从而构成了对西方诠释学的一种挑战,回答这种挑战就可以丰富和发展诠释学理论,并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于理解和说明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明清之际伟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研究王夫之的思想,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衷尔矩先生所著《王夫之》一书对船山学的研究作出了新的努力,在船山学研究方法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深化。对于王夫之思想的研究,前人已作过许多努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后,一些学者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研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将其学说纳入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研究,探索王夫之的学术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明末清初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应用中也…  相似文献   

3.
“两”与“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既古老而又重要的辩证法范畴。它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许多哲学家都对两、一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证和阐释。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张载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两、一范畴的内涵以及两、一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了较前人更为深刻的阐发,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张载关于两、一范畴的理论,不仅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继承中国古代哲学优秀传统的宝贵遗产,而且也有利于科学地界定张载在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范立舟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学。它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看待宇宙、看待自然的工具,也是解释人生、解释历史的理论。本文所探讨的乃是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下的历史哲学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  相似文献   

5.
"神"与"理"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传统范畴,也是王夫之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王夫之将两者结合提出"神理"论,认为创作和审美要以"神理相取","神理凑合"时就会自然怡得,创作应该"穷物理""尽思理"且超于象外。这与古代画学思想具有共通性与共识性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正> 王廷相是我国明代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上承张载,下启吴廷翰、王夫之等,他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王廷相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王廷相及其思想,先贤和时贤们虽不时有所论及,中国哲学史的教科书中亦有一定篇幅予以论述,但却没有专著来集中分析论述王廷相及其思想,因而一直留着空白。葛荣晋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不是从古代发掘出有用的东西武装自己,而是企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嫁接在中国古代思想家身上。这种“古为今用”对无产阶级是不适用的。无产阶级的“古为今用”是批判地总结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基本要求是: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批判哲学遗产,作出哲学的结论;发扬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的优势,克服劣势。对哲学遗产作出批判的总结,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原理,特别是对历史上哲学体系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而加强哲学文献的校诂,加强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批判地总结中国哲学史遗产的两个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形成并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对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培养人的品格而提出的音乐教育思想,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性依据.本文通过对孔子的乐教与礼教、乐教与诗教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其音乐思想对人的品格形成的重要性,对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也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1619—1692年)是我国明清之际的大哲学家。他在经过一段艰苦的抗清斗争以后,即退隐山村,潜心著书立说。通过对历史思想资料系统的冷静的钻研,在对以往各派哲学思想总结性地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使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别开生面。他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体系的结构是十分宏大的,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只就王夫之哲学体系中的认识论思想作一简略的探讨。认识论是考察人类认识一般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它涉及人是否有认识的能力?认识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应用心理思想十分丰富.本文首先介绍了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分支,即教育心理思想、社会心理思想、司法心理思想、文艺心理思想、军事心理思想、医学心理思想、健康心理思想.然后对其重要成就和贡献作了分析,即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发扬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深化了对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总结经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深湛,其中道德思想和实践的久远和深刻的传统,不仅对当代人际道德建设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环境道德建设也有重要价值.学术界重视古代伦理思想对当今人际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已经整理了系统的资料.但是从环境道德的视角对古代伦理思想进行整理和发掘至多也仅仅是起步.我们相信,如果从我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中发掘出更多对环境伦理有价值的思想,那么中国文化对现代环境伦理学就会作出越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在评价孔子时说:“自生民以来圣者不一矣,尽生民之所知而知无不至,乃以集大成而为大成,未有如孔子者也。”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自孔子以来圣者不一矣,尽生民之所知而知无不至,乃以集大成而为大成,未有如王子者也。”我认为,这对王夫之不能不说是一个恰当的评价。王夫之的思想(包括哲学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思想的集大成者,这已成为思想史界的共识。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尤其具有“大成”气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哲学的终结。 王夫之哲学的这种“大成”气象,是与历代尤其是同时代其他哲学思想家相比较而言的,其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1619—1692),我国古代伟大哲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尖锐而激烈的时代。他以峥嵘巨笔,从事著述,为人类思想宝库增添一笔财富。人们可以从他博大的思想体系中,看到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高成果,看到我国古代理论思维发展的可贵经验及教训。本文仅就王夫之历史哲学的内在逻辑谈点管见。  相似文献   

14.
何善蒙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25-28,79
中国传统并没有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心理学,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关注的是人,而对人的关注则不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心理学,但是若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其心理学思想还是非常丰富的。心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对于心性理论的阐发,则离不开对于人之“情”的关注,在对心性论重视的前提下,对于情感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称之为情感心理学亦不为过。中国传统的情感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传统对情感的产生、心理基础、生理基础的阐释略作梳理,以期对传统的情感心理学做一个概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清朝经学家唐鉴在谈到王夫之的学术思想时曾说过:“其为学也,由关而洛而闽,力诋殊途、归宿正轨、……先生之学宗程、朱于是可见矣。”(《清学案小识》)此语虽并不全面,但却从一个方面道出了王夫之哲学与张载哲学及朱熹哲学的学术渊源关系。这就是:王夫之哲学虽是在继承、发展张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然王夫之所以能继承、发展张载的哲学思想,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最高峰,则与朱熹哲学在其中所起的中间环节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之绵延,包含中国哲学之绵延.回到中国哲学的传统之中、汲取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聚焦中国哲学的发展问题,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理论方案.为了激发思考、凝...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中国传统智慧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君子"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强调的重要人格范式,几千年来,其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与推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将通过比较"君子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观",分析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话的这一重要契合点以及其最新发展态势。本文以"立德树人"为研究出发点,在梳理中国古代经典对"君子观"的阐述之后,以清华大学的百年校训为个体案例分析材料,分析中国古人"君子观"中"德"与"正"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发展视阈内的具体对视,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荀子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颇富原创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正因为此,在中国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苟子曾屡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赵吉惠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重新提出了苟学思想的定位问题,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对于苟学的认识(参见《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苟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论苟子“天人之分”的理论意越》两文)。本文拟从梳理、论述苟子的心性学说入手,对苟于思想的学派归属问题试作探讨,以就教于赵先生及其他关心这一问题的师长与同道。由于中国哲学传统的一个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家的人生哲学与传统的人生价值观邱文山关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解答是历代思想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在探求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源头的先秦诸子思想...  相似文献   

20.
简论中国古典哲学的意义理论苟志效中国古典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意义理论,这就是它的以实践理性精神为论旨的言意关系理论。这一理论从庄周和《易传》的作者开始,中经王弼、欧阳建、孔颖达、邵雍、程颐、张载等人的反复辩难,到王夫之终结,两千年间一脉相承、余绪不绝,形成了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条主线。过去,由于材料的芜杂和以西方意义理论为正统的偏见的影响,人们不仅忽视了中国古典哲学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而且进而将中国古典哲学视为一种前语言哲学、反语言哲学(可参看《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倾向》,载《中州学刊》199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