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诞生不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云居寺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有一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陪着尼赫鲁来到被日寇炸平的云居寺,参观发掘出来的辽、金两代的石经。尼赫鲁看了旷世珍宝,感慨地说:“总理阁下,我们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有西天天竺古国之称。贵国唐代敕封的唐僧,曾来西天拜佛,取回真经万卷,弘扬佛教。现在我来到中国号称小西天的云居寺,目睹这些刻在石板上的石经,说不定有些经卷在印度已经失传。请允许我和阁下商量,印度愿以同等重量的黄金,换两块同等重量的石经,运回印度…  相似文献   

2.
我现在要读的这篇短文的主题,旨在探索印度和中国之间文化上的亲密关系。以牢不可破的兄弟和朋友关系结成的这两个不同国家的文化上的亲密关系,在历史上表现如下:第一,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以地理上的优越性,这两个伟大的国家通过陆路和海路,曾经建立了文化上的联系。从印度来到中国的菩提达摩、真谛、鸠摩罗什等,从中国到印度去的法显、玄奘和义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水资源的短缺是21世纪全球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我渴了”这句话据说是耶稣被上钉十字架时所说的。前不久的印度之行让我更深刻地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人岂止因缺水而渴呢?当今社会,人们心灵的干渴以及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而导致的精神干渴,正是教会和社会所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一块神奇的土地──印度!印度的宗教非常复杂,80%的人信奉印度教,20%的人则信奉基督教、回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令我们惊讶的是,佛教的发源地居然少有信佛教的人)、拜火教。印度教…  相似文献   

4.
我第二次来到了孟买,想到附近的象岛,由象岛想到阿旃陀,由阿旃陀想到桑奇,由桑奇想到那烂陀,由那烂陀想到菩提迦耶,一路想了下来,忆想联翩,应接不暇。我的联想和回忆又把我带回到30年前去了。那次,我们是乘印度空军的飞机从孟买飞到了一个地方,地名忘记了。然后从那里坐汽车奔波了大约半天整,天已经黑下来了,才到了阿旃陀。我们住在一个颇为古旧的旅馆里,晚饭吃的是印度饭。餐桌上摆着一大盘生辣椒。陪我们来的印度朋友看到我吃印度饼的时候,居然大  相似文献   

5.
我去年夏天大学毕业后,来到这座一直向往的沿海城市,半个多月的求职经历,我渐渐对这座城市失去信心了。那天,我打开新买来的报纸,上面一条不起眼的广告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则招收精神陪护员和征求业务的广告,我在大学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精神陪护在一些西方国家早已红红火火,我国现在还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才有。工作实在难找,我决定去应聘。 这是一家研究生创办的公司,招聘的女陪护员  相似文献   

6.
“老师,我是今年才入学的中考新生,来到这陌生的环境,不仅没有朋友,没有人说知心话,没有人说知心话,而且在许多方面别人都误会了我。所以我感到好孤独、好烦恼,希望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融洽人际关系,广交朋友。”  相似文献   

7.
印度记行     
提到印度,中国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因为妇孺皆知的《西游记》故事早就普及了这点地理知识。我们中间如果还有读过一点古代史或了解一点佛教的,更不会不知道法显、玄奘、义净这样的求法高僧,从心里钦佩他们为法捐躯,万死不辞的精神。若没有他们,西天的佛法哪里就能来到东土呢。印度,在古时称为天竺,那里是佛陀和佛教的故  相似文献   

8.
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穆斯林一方的角色和行为非常值得探讨。穆斯林携带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经验来到印度,这种文化传统与印度教文化迥异,因而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形成了具有排他性的集团,这可以说是印穆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最根本症结。印度穆斯林群体构成十分复杂,穆斯林上层的行为主导了穆斯林在印穆关系中的表现。他们多为外来穆斯林,基于伊斯兰教传统,拥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和政治行动力,以及对传统"乌玛"社会的强烈向往。而印度教低种姓者和贱民改宗者构成了处于次等公民地位的"新穆斯林",改宗也为他们带来了与印度教传统迥然有别的世界观和心理文化取向。这些共同成为印度穆斯林群体"排他性"的根源。鉴于此,印度穆斯林"联合而治"的政治参与机会以及公民意识和心态的逐渐养成或许是实现印穆关系良性发展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2002年,印度成为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地国。来到这古老而神秘的印度,实在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间不知道看什么好。除了人们熟知的一些大城市、佛教圣地和伊斯兰教建筑而外,就是要看印度教寺庙了。而位于印度中央邦北部的卡朱拉霍(K hajuraho)庙群,是人们首选的旅游胜地之一。从新德里乘火车东南行,到卡朱拉霍大约有560公里的路程。这中间要经过数座历史文化名城。如马图拉(相传为印度教黑天大神的出生地)、阿格拉(世界著名建筑奇迹泰姬陵的所在地)、瓜廖尔(占西女王抗击英军的古战场)和占西(占西女王的故国)等。据说,如果从新德里乘飞机到卡朱…  相似文献   

10.
正果法师离开我们已十周年了,但他慈祥的面貌一直辉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的智慧启迪了我对怫学理论的探索。他为我们后一代佛教学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我有缘结识正果法师是在六十年代初中国佛学院在京成立之际。当时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刚刚毕业的一个研究生,在北大讲授印度哲学史和印度佛教史,同时应聘为中国佛学院的教员,讲授印度哲学史课程。由于我每周要在法源寺佛学院住宿~、二天,因而有机会当面向法尊法师和正果法师讨教佛学、因明学等问题。我虽在北大系统地学习过印度哲学史,但对印度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分科—…  相似文献   

11.
异乡客     
恍然间,我来到这个城市已有近五年时间。忆起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原来旧时的许多情形依然是那样的明晰和深刻,依然会让今日的我感到当时的幸福或者疼痛。然而,就在这期间,对这个地方我已不再感到陌生,包括这里的街、路、树木和人们。但,不管我对这个地方有多么熟悉,我还是一个异乡之客。在我的眼中,以及我的言语和行为中,这里永远意味着不是家乡,而是异乡。  相似文献   

12.
流浪的植物     
郊游归来,发现有位小小的“客人”不请自来——是一枚苍耳子,牢牢地附着在我的裤脚上,跟随着我从山野来到了这都市。也许它不安于山野的寂寞吧,想来城市寻找另一种生活。我把它摘下来,埋进窗台花盆的土里,算是成全了它的心愿。  相似文献   

13.
闽北道教圣地南平市马站圣公殿已经声名在外,不仅香火鼎盛,而且游客如云,使海内外信众引颈。我来到圣公殿,是在一个美丽的秋天。我想乘采风之机前往探访这座群仙聚集的仙观,也好染了一身仙气。  相似文献   

14.
筱岚 《天风》2003,(11):49-49
我很幸运,因为我有两个弟弟,他们是双胞胎,但在外人看来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不健康。 十四年前一个夏日的黎明,弟弟悄悄地来到了陌生的世间,来到了我的世界,从此我不再孤单,因为我有弟弟。  相似文献   

15.
佛教民间化是佛教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佛教的民间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在权力阶层的允许下,以神通和民俗为基本路径,在民间的演化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不仅扩大了佛教的群众基础,而且长远影响了佛教的本土化。并为东汉以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印度佛教,从释迦佛初转法轮起,到信奉异教的一些民族侵入印度而衰灭(公元十二世纪末期)止,约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末后的二百年(波罗王朝晚期以后),印度佛教已濒临衰亡边缘。这一千五百年的印度佛教史,在中国的学者中,有的分为四个阶段,有的分为五个阶段或六个阶段,都各有根据,我对此并无异议。我为什么要讨论太虚法师对印度佛教一  相似文献   

17.
灯喜(Dipak Nandy)的论文“古代印度唯物主义”(载于《今日马克思主义》1962年2月号)分析了恰托帕驮耶(D.P.Chattopadhyaya)的《顺世学派。古代印度唯物主义研究》(Lokayata.A Study in Ancient Indian Materialism);他的分析是有力的,引起人们的兴趣。我很赞成灯喜给恰托帕驮耶的这部书以高度评价。同时,在我这方面,我想详谈一  相似文献   

18.
因明,肇源于古印度。它同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合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系统,在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明在我国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以来,因明随着佛教先后传入西藏,逐渐形成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支。所谓藏传因明,是以西藏为中心,我国广大藏、蒙学者继承和发扬印度因明而逐渐创立中国因明的过程。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一)藏传因明把印度因明大师的主要因明著作全部译成了藏文。早在八、九世纪,藏译家吉祥积、智军等人就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因轮论》和法称的《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以及其他一些因明著作翻译成藏文。十至十一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印度大批佛教学者携带经卷(包括因明)来到西藏。西藏佛教经过百年亡  相似文献   

19.
方广铝 《法音》2004,(1):7-11
人们常说,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我以为,这句话有四重含义。首先,佛教在印度产生后,历史上曾出现部派佛教(小乘)、大乘佛教、密教等三大派系。但后来,佛教在印度衰亡,三大派系都不复存在。而在中国,却保留了承袭印度部派佛教而来的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承袭印度大乘佛教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一生,会经历多少扇门,我无从知道。但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必须要通过一扇门,这扇门是生命之门,是母亲给予并开启的。母亲怀我10个月,我挣扎着,从这扇门挤出。这是一扇让母亲痛苦的门,这又是一扇让母亲充满幸福和希望的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