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99,(3)
世智当悟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途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相似文献   

2.
永乐崇文功久长精雕大藏护家邦欣逢盛世重开印法运隆兴国运昌永乐北藏影印志贺@陈兵  相似文献   

3.
据说天津是伴随着近代经济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城市其历史只有几百年孰不知此地却有一处千年历史的古寺挂甲寺令人称奇东邻海河北连中环通衢的挂甲寺原名庆国寺相传唐太宗御驾征辽途经此地将盔甲存放至此奏捷之后挂甲于寺以示和平故更名为挂甲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的挂甲寺历史悠久素负盛名历代文人墨客文官武将不辞辛苦来寺朝拜明万历二十八年游击将军张良相负命东征慕挂甲之名途经于斯叹曰余将凯旋亦挂甲于此焉清乾隆年间文举万光泰诗人蒋诗曾到寺朝瞻即兴赋诗旧寺占…  相似文献   

4.
去年慕名访得谒庄严姿无畏弘佛法赫然有威仪风雨十五世一念怀慈悲肌肤明霜雪衣带舞虹霓相对虽无言凝眸心同澈春来雨迷寒侵梦魂中莲花托宝座座上像已空入窗晴光满豁豁唯乱风姚家独遗恨四代皆守塔颓园古木下良久泪涕杂摇首还哽咽相问无所答春夏似箭过心有未静波丽日来佳音乍闻感慨多温水欣沐浴抚掌兼摩挲心花遍野放更深欲高唱和风吹帘飞夜寂星月朗晨告好友听好友如梦醒握别笑相约几时更同行此番莫空返高枝吟清声银屏夜及见像竟成五断手冷耳忽鸣狂飙落霄…  相似文献   

5.
多日未闻版纳月下情歌恰从弘一师座下感泣归来便于令枯寂动容的乐起处将心迎去忐忑一试不知于弘一师伟岸之精神感化后是何情状月下凤尾竹在轻轻摇曳深情的巴乌若断若续地在竹影下诉说着一腔心曲茂密的绿色簇拥中一座竹楼恬静如画小哨︵傣语﹃少女﹄︶在竹窗下谛听着巴乌的呼唤娇羞的脸上渐渐泛出一涡醉意一阵欢快的木屐声从楼梯传来葫芦丝的低婉的心语便与悠扬的巴乌交融一起用无言的情韵吐诉着深长的爱意一番尽情的欢歌慢舞之后在渐寂的夜籁中依依地别去过去闻此便神摇不已许多向往与渴望伴着…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从各个侧面展示佛教文化的大型艺术展览︽佛教文化艺术展︾2月23日至3月5日在上海朱屺瞻纪念馆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展览题写了展名这是上海首次举办的大型佛教艺术展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历代佛教绘画书法碑拓作品当代名家手书的佛教嘉言书法作品有关祖国各地著名寺塔石窟的雕塑绘画摄影作品等共一百五十五件其中由当代名家临摹的宋元明清宫廷所藏的罗汉像观音像佛像及堪称稀世珍宝的北方名刹毗卢寺大幅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次展览是由中国…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九年四月六日中共中央党校九九级省部班学员百余人来北京白云观参观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副会长黄信阳秘书长袁炳栋北京白云观副监院李宇林等接待了省部班的领导省部班的领导们在参观中对白云观和有关道教知识提了不少问题表现了对道教文化的很大兴...  相似文献   

8.
第四层的渲染,便是要离具足四见,才是智慧大师的真面目。何谓具足四见?(l)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具足有句四见(2)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具足无句四见(3)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具足亦句四见(4)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具足非句四见此四见又由前四见叠成,实十六见。因此,我们对于一切人法的目光,若是还用着具足四见中之一见,便不能见着这位智慧大师。第五层的渲染,便是要离六十二见,才是智慧的真面目,何谓六十二见?(l)有句…  相似文献   

9.
诗词歌赋无所不精的苏东坡,制谜也登峰造极。有一次他约诗僧佛印同游,兴之所至,出了一条谜语:“唐虞有,尧舜无;商周有,汤武无;古文有,今文无。”佛印猜道:“听时有,看时无;跳跃有,走动无;高的有,低的无。”苏东坡见佛印猜对了,说:“善者有,恶者无;智者有,愚者无;嘴上有.手上无。”佛印乐了,又猜道:“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凉天有,热天无。”苏东坡接着说:“然,哭者有,笑者无;骂者有,打者无;活着有,死者无!”佛印紧接话头:“妙,哑巴有,聋子无;跛子有.麻子无; 和尚有,道士无。”佛印以谜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庄子》关于“无无”的观念的考察和对几种关于“无无”的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从“无无”作为一种境界、作为一种本体、作为一种感受方式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等方面阐释了“无无”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11.
钦差敕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禅寺碑记浙江古杭天目山梁昭明禅寺比丘僧人真定撰文真定府定州行唐县僧会司封崇寺幼学如静书丹夫如来出世,超生脱死之慈尊,拯拔群生之悲父。佛也者,灵觉之性也,自觉觉他,故名。佛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老无少,无浊无清,视之不见,听之不...  相似文献   

12.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8(4):110-115
本文通过对“无”这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的发掘 ,认为哲学史上的“无”含义有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万物皆有 ,而无无的“无” ;第二类是有无统一的“无” ;第三类是万物皆“空”的“无”。并从变化发展和物质存在形式二种角度探讨了有无统一的“无” ,从本原、语义、自性三种角度探讨了万物皆空的“无”。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对作为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的“无”与作为佛教基本概念的“空”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无”字歌     
道德真经五千言 , 多积善心多方便 ,清净无为道根源。 莫说废话少添烦。无为天下干戈息 , 救困扶危仁为本 ,无欲人心化澄潭。 安邦济世勇当先。无求无索善根立 , 敢将天下为身任 ,无竞无争道念坚。 功成拈花入玄关。无私无畏为无极 , 无人知我来去处 ,无邪无恶养浩然。 无生无死无挂牵。无物无我返真朴 , 一朝跳出三界外 ,泱泱大道合自然。 脱略形骸便是仙。“无”字歌@林金清  相似文献   

14.
读者信箱     
《天风》1994,(6)
麦基洗德是什么人? 编辑同工: 我有一个问题,我很不理解,希伯来书七章说到麦基洗德这个人,“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上帝的儿子相似”。我实在不理解,他无父无母是从哪里来的呢?无生之始,无命之终,又是什么意思呢?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为何说他是无生之始,无命之终呢?我知识太少,请编辑部的哥哥、姐姐给我解答。 云南宣威 吕奉珍  相似文献   

15.
在宋明儒学中 ,“无善无恶”之说有两义 :一是对本体“至善”之遮诠 ,一是指境界上的“虚而无执”。以此两义来衡量蕺山的思想 ,可发现蕺山具有丰富的“无善无恶”思想。虽然他有不少言论是批评此说的 ,但均未能切中“无善无恶”说的本义 ,而是在王学末流之弊的当下刺激下有为而发的 ,非称理而谈。因而 ,也就不能据此否认其有无善无恶思想  相似文献   

16.
心学发展到明代晚期已产生诸多流弊,致良知的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批评王阳明"四句教"与王畿"四无说",并提出自己的"四句教",强调心体只是个"有善而无恶"。然而在其晚年重要著作《人谱》中却明确地提出并详细地阐发了心体"无善无恶"的思想,作为其心性理论的基础,此与阳明"四句教"之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之提法无异。故本文从"无善无恶"之本体、工夫与境界的层面来解析蕺山对于阳明"无善无恶"思想的发展。蕺山学说在思想史上做出了承先启后的重大贡献,对明清实学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无住为本的意义《维摩诘经·观众生品》有“倒想以无住为本”和“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文句。罗什释云:“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这是说诸法之本,源于无寄,无寄即空,是则无住为本者,空性之谓也。僧肇则谓:“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是又以妄心波动不停为无住,能起倒想,故名无住为本。窥基则认为无住为本,系指真如。真如是“迷悟依”,故为染净诸法之本。近世王恩洋先生疏《说无垢  相似文献   

18.
有与无     
正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这是常理。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是哲理。前者如俗话"无中生有",意即凭空捏造,后者如梁衡同志一篇哲理散文的题目——《大无大有周恩来》,也如人们平常所说的:有钱的必然无闲,无累的一定有悦。对有和无,像对得和失一样,一是要舍得:舍,有时其实就是得,或者说,没有舍,就不会有得。二是要拿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有时其实就是舍,但与此同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拥有。  相似文献   

19.
与后世质疑和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阳明自身坚信"四句教"是既具普遍性且无弊的工夫指点语。在他看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是对"已发"之意识状态的描述,是不同条件下达致"好善恶恶"的不同进路。无善无恶指意念完全出于良知的动力,因而没有且不必刻意和执着;有善有恶指受私欲牵累而必须有所刻意、执着。分别以两者为核心的"四无"和"四有"的为学进路并无高下之分,差异主要在入手处不同。四句教包含四无和四有两条为学进路;无善无恶的含义包含好善恶恶,并以其为根本。这两点分别保证了四句教的普遍性和无弊性。后世往往忽视这两点,质疑和批评也就由此而起。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德国哲学与老子哲学的对观中,反思无在两种传统中的出现方式,澄显无之为无的先验性。无的追问,关乎哲学的核心问题,既标示出理论理性的界限,更给出实践理性的根基与可能。无意味着对自然整体的否定性敞开,以及基于自由对人生世界的肯定与创造。无与自由根本上是同时一体澄显的世界的终极可能性和秩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