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蓉 《天风》2001,(5):21-23
超越——宗教里永恒的概念。“提起宗教,有些人会想到超越,以及宗教就是超越出人间的苦难。”(1)它在这,在那,在一个人们永远无法“求证”也无法“证伪”的地方,人们一旦触及到它,它就不在那里了。它在空气中,在人们的心里,它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方?还是它早已经就时间之先而存在于这世间?处在历史惯性中的人们不断地在发问、在探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同人,进而同人性的善恶有关。笔者试图就这一特定的角度,分析一下人性善恶的对于超越(特指宗教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印度的形上学中,都曾存在一种忽视甚至否定人的直接生命的倾向。比如柏拉图主义把一个超越尘世之上的、无时间性的、永恒的理念世界确定为真理,而将一切具有时间性的、尘世的、易逝的东西,将生命本身,降低为非真实的东西。可以说柏拉图主义的这种“颠倒”,决定了以后西方形上学对生命的遗忘。这种情况只是到了尼采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那里,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类似的情况在印度思想中有更极端的表现,在这里,几乎所有思想流派都是把生命当作苦难和罪恶,而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超渡苦海,在生命彻底熄灭的、超自然的涅槃境…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们觉悟了宇宙生命的本质后,超越了自私自利,自然而然就生出了慈爱心;当我们避世修炼,生命圆满,静极生动,生出的也是慈爱。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径虽然不同,但成功的标志是一样的,那就是慈爱。道教有一位慈航道人,在佛教名为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大家都去崇拜她?因为她慈爱。人们为什么会崇拜慈爱?因为人世间有苦难。宗教的产生和存在就是为了解除人间苦难。那么苦难的成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伊凡 《思维与智慧》2001,(1):20-21,40
心理学家哈维格斯曾说:“功成名就之人,在其每一人生阶段都有优秀的业绩,作循序渐进的基石。”但每一步都要成,并不意味你就不会失败。天下有人天生就是做老板的料,其的不断战胜失败和不断进取的神才是成功最根本的因素。我的童年是悲惨而令人心酸的。父亲在我9岁那年因长期劳累不幸患了食道癌,妈妈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并欠了一大笔债仍无法拯救父亲的生命,带着深深的缺憾他离开了人世,留给我和母亲无尽的痛苦。艰苦生活使我过早地成熟,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我要超越他们。  然而作为无依无靠的农民的儿子,希望别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记忆研究新方法-间接测量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起始于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实验方法的应用,使心理学的发展大为加快。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曾精辟地指出:“科学随着方法学上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更广阔的限界,看到从未见过的事物。”科学的探索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是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工具”。历史事实表明,方法上的创新会使我们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便死了,仍要活着;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若:十一,25-26) “我是元始,我是终末,我是生活的;我曾死过。可是我却活着,直到万世万代;我掌管着死亡和阴府的钥匙。”(默:一,17-19)  相似文献   

7.
艺评四题     
艺评也是创造,它不仅要把艺术家从作品中“读出来”,同时还要把自己“读进去”,并带领受众深入艺术家创造的审美意境。也就是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中,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天主说:让我们照我们的肖像,按我们的模样造人,……。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这端圣经可以说是《创世纪》中天主创造世界的中心工作,也是世界被创造的最后工作。在完成创造人的工作之后,天主看了自己所创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这时天主才停止了他的创造工程,休息了。可见整个的创造工程  相似文献   

9.
论逆向思维     
“自我超越”的欲求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俗话说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谚语,就是人类这种天性的具体表现。君不见:因为人不会而又希翼飞上太空,所以才有飞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卫星的问世;因为人不会深潜海底而又希望了解海洋深处的奥秘、所以才有潜水器、潜水艇的发明;因为人的眼睛触及不到微观世界的奥秘而又企盼了解微观世界的秘密,所以才有显微镜的问世;因为人的视野达不到太阳以外的星体而又期望了解地球以外的星体,所以才有望远镜的产生。倘若人类压根儿就没有“自我超越”的本性.只是一味地满足现状,那么,人…  相似文献   

10.
马晓 《美与时代》2014,(7):106-106
著名先锋派作家余华通过对小说《活着》向我们表现了中国四十到六十年代的一个富贵出身的少爷,在特殊的年代机缘巧合所经历的一生。作者通过对死亡的描述,用冷眼旁观的态度看着主角面对一系死亡,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的故事,深刻而丰富的表达出作者对这个世界中生与死的看法,也在孤独与苦难,死亡与生存的纠葛中体现出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生命自主的含义人的生命 ,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 ,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但是 ,人之为人 ,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 ,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 ,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 ,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 ,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 ,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 ,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 ,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  相似文献   

12.
一、作为一种文化体存在的人类社会人类是在对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双重改造中成长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这一结果不仅使人同自然界相区别,而且使人的社会性本质得到实现。历史本身就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正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联结,个人成为“社会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八苦不苦     
人有了希望与理想。生活在我们面前是如此的绚丽多彩,很多人就是为了心中的那一份希望、那一份理想而活着的,尤其是在逆境之中。我认识~位名叫伍大希的教授,他是闻一多的学生,(最后一次演讲》的整理者,在国民党的云南监狱里,听过他演讲的一位监狱长的女儿爱上他并与他一齐私奔,一共同的志向使他们坚定地走在一起……1957年,在《湖南教育》担任总编的伍大希被打成右派,投入监狱,直到1979年才释放重新安排工作,他是怎样熬过二十年的生活的呢?—一他说,“是希望”。——一个人一生中不能走近希望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什么…  相似文献   

14.
二战期间,一个叫弗兰克的心理医生被关在纳粹集中营里。每当他遭受非人的折磨时,就想像自己正在讲坛上讲课,内容就是关于集中营里的心理学。此时,他所受的苦难煎熬,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他就是用这种办法使自己超越困苦境地,顽强地活下去,并且精神始终不垮。他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  相似文献   

15.
<正>一"认识自己"本是写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自从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自己"带到了人间,它就成为哲学对于人生提出的最高课题。但人不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概念,而是一个无限开放、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概念。人就是人的创造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生命的自我创造、自由生成。人自始至终都在扩展自己的生命,并无始无终地创造着生命的意义。自我创造是永远的,认识自我因此也  相似文献   

16.
●什么时候也不要忘记思索人生,思索社会,尤其是当烦乱充斥头脑时,不断提醒自己:“我还活着。●不要对自己说自己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因为只要你有头脑再平凡的生活也会激发出闪亮的火花。●我已经错过的太阳,将要被别人拿走,那么我又主动放弃月亮我追求的是太阳呀,是太阳……于是我选择了遥远的星星,因为我坚信,星星之所以是星星,是因为它距你太远,当你离她越来越近的时候你会发现她就是你所追求的第二个太阳。●当你明知等久的电话使你心情烦躁时,就不要因为等了这么久而不舍得放弃。●不要为自己做了而别人没有做而气恼,而要为别人做了…  相似文献   

17.
说“安”     
许慎《说文解字》对“安”的解释是:“安,静也。”《尔雅》曰:“安,定也。”《周书&#183;谥法》中说:“好和不争日安。”按照古人的解释,“安”就是“静”,就是“定”,就是“好和不争”。一个人能够做到“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修炼,不是躲到深山古刹去修行,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历练,“安”是需要磨练的,就像雏鹰需要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翅膀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在苦难中磨练,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样就自然达到了“安”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18.
爱与被爱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有了19个生命的年轮。年少的我对生命的感悟虽然不深,但在接受着“大地”和“阳光”的哺育时,也愿意奉献出自己生命中的绿色。因为我知道,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而爱别人则更是一种快乐。常常感觉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生活在这爱与被爱之间。  相似文献   

19.
善待生命     
杨忠义 《天风》2001,(11):6-7
经文约3:1-15 人生在世,如果不珍惜自己和善待自己的生命,恐怕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珍惜可善待啦!圣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有两种生命(约3:6)。一、“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这种生使你与人类的种族——亚当家连上了关系。而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中的成员,唯一的途径就是从肉身而生。二、“从灵生的,就是灵”。这种生使你与基督的生命有了联系。然而从灵生的跟从肉身生的同样真实。实际上,灵生比我们的第一次出生更为实在。保罗说:“我们不是  相似文献   

20.
归属需要是指希望自己归属某一群体,并在其中有一定位置。佛经中说,“人的痛苦来源于对事物的不确定感,而对自身的不确定则是痛苦中的痛苦。那么,当人的归属问题得不到确定——身心无所归依时,就有痛苦产生。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不同的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