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8(4):110-115
本文通过对“无”这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的发掘 ,认为哲学史上的“无”含义有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万物皆有 ,而无无的“无” ;第二类是有无统一的“无” ;第三类是万物皆“空”的“无”。并从变化发展和物质存在形式二种角度探讨了有无统一的“无” ,从本原、语义、自性三种角度探讨了万物皆空的“无”。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对作为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的“无”与作为佛教基本概念的“空”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无之韵     
有时,“无”比“有”更有韵味,比如这首小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没见到人,却使读者的想象云海茫茫,无边无际,深得“远龙无瓜”之妙。  相似文献   

3.
圣教会每年12月8日庆祝“圣母始胎(或称“始孕”)无玷”的节日,这是很有意义的。什么是“始胎无玷”?为什么圣母“始胎无玷”?庆祝这个节日有什么意义?让我们一起分享。 一、传统的信仰古老的节日 自古以来,从厄弗所大公会议以前,基督徒都相信,圣母玛利亚纯洁无瑕。公元4世纪,圣师厄弗冷、圣盎博罗削在著作中讲述了圣母无原罪的道理。6世纪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挪威的登纳有一条中心大街,街上有百余家商店,但没有一家商店经营的商品是相同的。所以人们称这条街为“无重复商店街”。挪威的“无重复商店街”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市场竞争“特”者胜,经商办店“奇”者富。大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经营者,都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特的思路,而决不追风赶潮求时髦,更不“傻子过年看街坊”,看别人干什么赚钱,我也紧随其后干什么。   而国内许多城市的大商场几乎都是“重复”的:一层是化妆品,皮鞋皮包;二层是男装;三层女装;四层家电、运动休闲用品;若有五层,便摆上几台游戏…  相似文献   

5.
万事万物各具其理,其本原又与天地同归一气,气绵延统贯于万象,道承载于“天地之气”,“道体”亦即内在于主体的故有本性、规律。万事万物的本体自性俱足,无须孜孜向外求道,只需求诸于内。“自性”即主体自我反省时的迥然一念明觉,自性呈露既是“天道”,又是独具的“生成之理”,是“道”与“理”的统合。万物但能清虚自守,复归自性,“万物一体”之“道”即如如显现。纵然天地间万事万物各有所待,但当境自足,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万象归复自性,又实则趋向于“道”的秩序井然的宇宙论模态与本体论体系。由自我本性之朗现,人之自性与物之自性和谐感应,故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意见皆无不对,而得出万物齐同平等,主体精神生命“自由”实现的圆融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6.
不怕“不知道”,只怕没想到世上千奇百怪的事本来就层出不穷,再加上有人故意作伪、有人信口开河、有人随意夸张、有人以讹传讹,……有限的专家很可能来不及对各种诸如“特异功能”之类的异常事例都进行检验。面对这种状况老百姓经常说的话就是“你信不信?”其实若只是作为谈资,信不信并无所谓,问题是人们往往随之要决定是否应采取一些有代价的行动,如花一些时间或钱去听报告、学习、接受治疗、买一些物品等等。那该不该做这些“付出”呢?这时自然状态有两种可能:“有”或“无”特异功能;老百姓可采取的策略也有两种:“付出”或“不付出”财…  相似文献   

7.
学界通常把老子之道理解为无情感、无意志的道,而难以整体自洽打通全文,而《老子》文本里多处原文涉及超越性的意志存在。道不是无生命的死道,作为情意性存在,具有情感性与意志性。楚简《老子》里,作者用“悦”(“敚”)来规定道,具有喜悦之情感性,可以理解为喜神(老子还用“谷神不死”言道,道是一种神性存在);今本《老子》里的“以慈卫之”也是道的情感性,用“道亦乐得之”来论述情感性的人·道关系;今本《老子》的“天将救之”“有罪以免”“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系统体现了天道的意志性,可以解读为天道的救赎性与终极价值性。道有情意性,同时又不干预人的主体性,“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西晋咸宁~太康之际,在朝中执政的“竹林名士”扶植下,玄学贵“无”派滥觞,于元康~永嘉之际风靡士族上层社会,其学术思想为何晏王弼贵“无”论与阮籍嵇康“元气”自然论的融合,与崇“有”派政治上共济而学术上颉颃。贵“无”派具有政治团体与学术流派双重性质,是西晋后期的学术主流派而非政治当权派,但是永嘉南渡后,作为“中兴名士”的主体建立了东晋王朝,并对江左意识形态的玄学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场”上游刃有余,精彩纷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呢?诀窍无它——过好五道“关”。  相似文献   

10.
论王弼“无”本论的哲学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参照系构架和内参照系构架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 ,由前者观之而有“有”本论哲学 ,由后者观之而有“无”本论哲学。“有”本论的方法论原则是逻辑分析法 ,“无”本论的方法论原则只能是描摹法。本文由此切入王弼“无”本论的哲学实质 ,从概念上的辩名言理、体用上的本末二分、认识论上的“得意忘象”和社会历史观上的“名教”出于“自然”四个方面 ,论证了王弼的“无”实质上是个“有” ,因而王弼的“贵无”论和郭象的“独化”论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暂不从哲学角度来判定这个立论的正误,只想借用这位老哲的一层意思:“善”对于“人”的行为“本初”、心理“本初”、立业“本初”是何等重要! 眼下,在“真”、“善”、“美”三面旗帜中,“真”曾经走俏过,“美”正在走俏,只有“善”似有垂落之势,不知你是否已经察觉?  相似文献   

12.
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一、“无逸”的劳动伦理观和“孝养父母”的生产观;二、反对“独专于利”,主张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三、在生活方式上,主张“恭俭惟德”的消费观。这些思想具有德性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有了“中”与“和”的概念。《尚书·尧典》》曰;“百姓百官,言化几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下黎民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而《尚书·舜典》又记载舜授命典乐之官夔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相似文献   

14.
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我的眼中只有你,只有你让我无法忘记。”这是爱情的真挚表白,爱到深处,“你”成了“我”的唯一。于是,满心满眼都是“你”——“我的眼中只有你”。  相似文献   

15.
做人有做人的分寸,做人的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老练、成熟、有修养,否则就显得浅薄和稚嫩。把握做人的分寸自然颇有讲究,我以为,处理好做人的“大”与“小”的关系,似在“分寸”之列。  相似文献   

16.
“谁”来实行“德治”、“谁”才能实行“德治”?围绕着这一问题,文章从韦伯的统治结构“三类型”说切入,论述了儒家的“卡里斯玛”崇拜及其与“德治”思想的关系。认为中国古代“德治”是以“卡里斯玛”崇拜为特征的“德治”,即“圣王”-“德治”。儒家寄希望于“卡里斯玛”式“圣王”来实现“民本”-“德治”-“邦宁”的“德治”理想。然而,这在“传统型”的君主制政体下是不可能真正和全面实现的。文章还分析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影响,指出除了给君主以“卡里斯玛”光环和一定程度上对君主有规范作用,唯有“德治”思想体系中的“德教”产生了实在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张老相片上,一枝桃花,没有一片叶子。太单调了,可惜,真可惜!“红花还须绿叶衬”,红花美,有绿叶陪衬,更添韵味。“红”与“绿”,颜色的对比;“花”与“叶”,物象的对比。对比,审美的一大原则,也颇有搭配、合作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王强、辛国芳在《“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见《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6期 )中对笔者提出的“模型论”与“原型论”是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的观点表示反对 ,其表层原因是王强等先生对笔者“模型”与“原型”说的曲解 ,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彼此观点的迥然对立。他在《中国医药学报》上与笔者已有几次交锋 ,论争的焦点就在于以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来评判中医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医究竟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王强以“科学”(实际上是现代自然科学 )的标准评判中医学 ,认为中医学有“科学成分” ,也有“不科学成分” ,因而主张“剥离” ,主张…  相似文献   

19.
移花接木  蚕丝是中国的特产,但目前面临着日本的挑战。日本人培养出新型的蚕种不吃桑叶改吃苹果、胡萝卜,创造了奇迹,被称之为“日本蚕”。好个“移花接木”之术,这就是日本人的聪明。  “移花接木”的要诀,首先是敢于“拿来”、“引进”;其次是善于“改造”、“超越”,决不是“依葫芦画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往往是在“移花接木”的思路下进行的,将“花”与“木”的两种功能结合一体,从而嫁接成新的东西。相反相成相反相成,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思维创新的一条门径。相…  相似文献   

20.
中医的"证"与人体"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证的研究中 ,像“机体反应状态”、“机体宏观状态”、“整体功能态”、“异常机能状态”、“综合性的功能态”、“应变态势”等等一些类似的语词常被用来说明证的内涵。这些来自不同角度的称谓之间虽然有些细微差异 ,但大都认为证是人体的一种异常状态。甚至有人干脆说中医学就是状态医学[1] 。那么什么是状态 ?证为什么能够称作状态 ?把证看成状态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这些问题目前尚缺乏一个通盘的论证。1 状态是什么状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具有相当老的资格 ,在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表”中它就占了一席 ,他指出 :“状态则是一种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