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和林 《心理科学》2004,27(5):1245-1247
本文研究了农村初中特殊家庭学生在学习、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同正常家庭学生的差异,结果表明特殊家庭学生在这些方面是同正常家庭学生有明显不同的。据此提出开展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来提高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整体素质。实证结果表明,这些措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 2014年3月的一天早上,1.1班的一个小男孩~拐一瘸,艰难地走进了校门,面部大部分淤青,脸上挂着泪珠,孩子的语文王老师赶紧把他背到了办公室。我们轻轻地脱下孩子的衣服裤子,只见背、屁股、腿到处是伤,有的地方还在渗血。王老师哽咽说这孩子前天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于是打电话与家长沟通,没想到孩子的父亲就把孩子反绑双手吊着狠狠地打了一顿。学校立即把孩子送往医院,并报警。  相似文献   

3.
儿子不是个学习狂,但他的成绩却始终优秀,全国的物理数学竞赛都拿过奖项,不过他从不参加辅导和课外小灶,而是按自己的方式理解后制定计划学习。这一点,不只是让他的老师们欢喜,更让我这个妈妈为他在学习中领悟的东西而欣慰。他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规划,不会盲目下手,他做他喜欢的事,然后坚持到底。他把失败当成过程,却不会因此而退却不前,反而越挫越勇。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教师过多强调学生的基础问题,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最后,就会出现老师累、学生累,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罗永富 《天风》2000,(5):44-45
年幼尊主训,到老不偏移;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时在于幼;合抱之木始于毫米。这些话都与教育孩童有关,重要性可见一斑。 据我国特定的条件,为控制人口无限制的增长,提倡优生优育,独生子女家庭如雨后春笋出现,这分明是一件大好事。但在欣喜之余,据我多年的观察,小家庭中却有美中不足之感,就见大多数小家庭,出于做父母的天性,加上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转型,作为以向目标市场推销产品、服务与观念为最终目的的广告,在经济、商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代广告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对广告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对中国的广告设计教育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课题,即广告设计教育如何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确实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仍需要面对着众多挑战,特别是在教学管理方面,而班级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基础更应该备受关注。因此本文就我国课改后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探讨,并结合我国的教育情况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措施,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工作的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福娟  刘新学 《心理科学》2008,31(2):401-403
工读学校学生目前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学习动机低下、学业成绩差、人际交往不良、情绪不稳定、人格偏差、性心理不健康等问题,结合现存的问题,根据我国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需要建立工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氛围,这就要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心理健康、自我与同伴以及自我与社会等的关系,作者提出了工读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有关部门开展该方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Optimism (a perception of futur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s own achievement levels) and perceived present attainment were examined developmentally in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Subjects were 507 Japanese third-, fifth-, and seventh-grade children. After categorization as high or low on perceived attainment (H/L) and optimism (h/l), two (Hh, Ll), three (Hh, Lh, Ll), and four (Hh, Hl, Lh, Ll) groups were obtained in the third, fifth, and seventh grades, respectively. These groups showed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in terms of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related measures. Both optimism and perceived attainment explained the differences in scores on the measures between the two third-grade groups. In grades 5 and 7 perceived attainment was the primary factor explaining the group differences, while the optimism dimension was a secondary factor, whose influence was stronger in grade 7.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lf-perceptions, as well as changes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