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解释心理起源的新理论范式——进化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化心理学旨在通过进化的心理机制来解释人类行为的适应性,是解释人类心理起源和本质的一种新兴理论范式。该文首先简要分析了进化心理学的诞生背景;其次介绍了该理论的研究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了进化的心理机制的适应性和领域特异性;然后评述了该理论对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积极影响;最后对该理论的局限性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2.
药物成瘾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瘾过程伴随着一系列脑机能和心理机能的改变,但对药物滥用如何导致这些改变以及它们如何诱发成瘾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近年来,由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研究者对药物成瘾过程的认知机能及其脑机制获得了新的认识,且基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及外部压力在维持药物滥用及诱发复吸行为中的作用的测量学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而提出的成瘾理论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重点评述了药物成瘾的认知加工模型和以压力或负性情绪为核心的相关理论模型及其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少数具有相对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之一,而且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如创伤事件的频繁闪现、过度警觉等。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存在多种理论解释,该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理论作一简要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4.
社会拒绝是社会应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领域已对此作出较为深入的研究。已经有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拒绝能够引起人们不同方面的神经生理反应,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已提出不同的理论对这些神经生理反应进行解释。文章主要将当前心理学领域对社会拒绝引起的主要的神经生理反应的研究结果加以总结,形成比较系统的概括,并对目前学界对社会拒绝应激反应的主要理论解释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高中学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张虹  陈树林 《心理科学》1999,(6):508-511
学生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对浙江省范围内的437名高中学生进行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应激反应方面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应激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探讨。研究表明:(1)高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是学习压力及与家庭亲友的人际关系问题,(2)对高中学生的应激反应有影响的中介变量主要是社会支持和“问题解决”、“逃避”等应对策略。本研究结论认为,在高中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中要注意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及积极应对方式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心理应激的脑机制研究是心理生理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最新使用的实验室心理应激的影像学研究范式:特里尔社会应激实验、口头心算应激和蒙特利尔应激实验的研究方法,然后介绍了应用这些实验范式得出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涉及的脑区活动.最后,提出了心理应激实验范式及其脑机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最活跃、最多产的领域。本文介绍了“心理理论”的涵义,解释为什么称之为“理论”,在作者自己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理论”实验任务进行了总结分析。主要从实验任务的角度探讨心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认知与神经机制方面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参照Seyle对生理应激反应的阶段划分,可将心理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琐事研究把应激源的研究推向了极致,应从只关注被动应付,转向应激研究的积极方面,加强对复原力的关注;应对方式是个体用于处理应激事件的策略与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个体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参照Seyle对生理应激反应的阶段划分,可将心理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琐事研究把应激源的研究推向了极致,应从只关注被动应付,转向应激研究的积极方面,加强对复原力的关注;应对方式是个体用于处理应激事件的策略与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个体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焦虑是冠脉介入患者常见的应激反应,焦虑引起的各种病理和生理改变会影响患者手术的顺利实施及疗效。本文基于应激理论,从认知因素、人格特征、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等方面入手,试图全面系统地探讨冠脉介入患者焦虑的成因和降低患者焦虑的对策,以期对临床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社交焦虑者在加工社交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认知偏差,这严重损害人们的心理功能、情绪表达和社会适应性。文章首先介绍了认知偏差的三种表现:注意偏差、解释偏差和记忆偏差;其次,具体评述了用来研究认知偏差的实验范式;然后主要介绍了注意偏向训练技术;最后指出该领域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通常伴随着明显的认知功能损伤。例如,存在注意保持缺陷,对与创伤相关的信息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应激反应;并存在对创伤信息的记忆偏向,在陈述性记忆和自传体记忆中表现出一定的缺陷。近年的研究积累了更多类似的证据,表明PTSD的认知损伤可能与执行功能缺陷密切相关,但这一解释是否正确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综述对5·12汶川大地震后长期的心理干预工作,尤其是认知功能损伤人群的筛选、恢复以及相关科学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少数具有相对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之一,而且具有独特的临床特 征,如创伤事件的频繁闪现、过度警觉等。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存在多种理论解释,该文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理论作一简要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考察上下级沟通对工作应激源-心理及生理应激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上下级沟通的两个维度及时告知和指导、积极表达对应激源-应激有不稳定的、不强烈的调节作用,既表现为及时告知与指导对工作-家庭冲突与心理应激、对工作负荷-生理应激有缓冲作用(负向作用),也表现为积极表达对工作-家庭冲突-生理应激、及时告知和指导对攻击行为-心理应激有增强作用(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选取56名大学生被试,通过特里尔社会应激测验、记忆和心理韧性测验来探究急性心理应激对大学生记忆效果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相对于非应激组,应激组大学生的整体记忆成绩更差,且应激组中的高应激反应大学生的记忆成绩比低应激反应者的记忆成绩更差;心理韧性可以调节应激反应与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高心理韧性者的记忆成绩显著好于低心理韧性者。研究进一步从认知加工资源分配与再分配的视角讨论了心理应激、心理韧性与记忆功能三者间的关系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焦虑是冠脉介入患者常见的应激反应,焦虑引起的各种病理和生理改变会影响患者手术的顺利实施及疗效.本文基于应激理论,从认知因素、人格特征、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等方面入手,试图全面系统地探讨冠脉介入患者焦虑的成因和降低患者焦虑的对策.以期对临床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认知功能老化的一个生物学解释-HAROLD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认知功能老化的机制的探讨单纯靠心理学或生物学研究是不能完全揭示其整体面貌的,必须将心理学的行为层面研究与生物学的生理层面研究结合起来才可能找到答案.本文在回顾认知功能老化的心理学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与大脑老化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解释,即HAROLD(Hemispheric Asymmetry Reduction in Older Adults)模式.已有研究表明,该模式与某些认知功能老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可能是解释认知功能老化的一个重要脑机制.但目前的研究还不充分,不足以得出确定性的结论.文中对此做了分析并指出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心理应激与DNA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应激不仅能使人的行为特征发生变化,而且也能使人的生理状况发生改变,因此,被认为是某些身心疾病的诱因。在此过程中,DNA损害是心理应激造成的最终结果之一。有关DNA损害,虽然以往的研究者以人或动物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的实验研究,但是,心理应激是如何造成DNA损害的过程还不清楚,具体的生理心理机制还未阐明。该文利用健康心理学提出的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心理应激与DNA损害之间联系的可能的机制,强调了氧化应激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临床制订预防疾病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包开亮  霍涌泉 《心理科学》2012,35(5):1272-1279
从认知神经科学面临的三个挑战--(1)神经科学是“还原” 的,不能完全解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2)认知神经科学无法真正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3)认知神经科学只能揭示出神经事件与认知活动或行为活动的相关性--入手来讨论其心理学理论价值,阐明认知神经科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主流趋势。同时指出,认知神经科学只是心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种,它能解决的问题也只限于特定的范围,对它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20.
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张力为  任未多 《心理学报》1995,28(4):386-394
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现代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分析了运动员个性、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焦虑与运动成绩、心理技能训练和运动动机等五个方面的研究倾向,指出:认知运动心理学仍是研究的主流,各类研究都在尽量追求更明确的理论导向和更好的生态学效度,试图综合性地探讨运动行为,并且更加注重在描述和预测的基础上解释和控制运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