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宗教》2012,(10):58-59
乌鲁木齐市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伊始,就坚持信道与行善相结合的理念,组织和引导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扬济世利人的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伊斯兰教的公益慈善观深深扎根于"敬主爱人"的天命之中。乌鲁木齐市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伊始,就坚持信道与行善相结合的理念,组织和引导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扬济世利人的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古兰经》里说:"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你的主的确知道谁是背离他的正道的,他的确知道谁是遵循他的正道的。"先知穆罕默德也提醒世人:"引人行善犹如自己行善。"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2,(10):8-9
公益慈善事业以扶助危弱、救济贫困为宗旨,以增进社会福祉、提升公共利益为依归,是人性向善的生动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宗教乃慈善之母,济世利人、劝人行善是各宗教信仰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自他同体",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强调"慈悲为怀,拔苦与乐,普度众  相似文献   

3.
位于湖北武汉的长春观,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千年古观。近年来,长春观以济世利人为宗旨,积极拓宽公益慈善渠道,营造关心慈善、支持慈善的良好氛围。长春观吴诚真方丈说:“我们以自己的能力行善,范围非常有限。长春观要成为慈善的平台,把信众团结起来,带动大家一起行善,提升社会道德和每一个人的良知。”长春观不断引导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自养慈悲心”,将之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公益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2012,(10):18-19
公益慈善事业以扶助危弱、救济贫困为宗旨,以增进社会福祉、提升公共利益为依归,是人性向善的生动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宗教乃慈善之母,济世利人、劝人行善是各宗教信仰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自他同体",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强调"慈悲为怀,拔苦与乐,普度众生";因"齐同慈爱",道教倡导"求道悟道,济世度人",号召"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伊斯兰教追求"敬主爱人,两世吉庆",提倡"和睦亲戚,怜恤孤儿,赈济贫  相似文献   

5.
主题     
正行道立德济世利人这个主题既表达了道教的核心教义,又反映了道教的社会关怀。从上届论坛的"尊道贵德",到本届论坛的"行道立德",彰显了在现今社会践行道德的迫切性、道行天下的必要性。体现了在行道立德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充分发挥道教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正8月3日16点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道教界和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一样,关心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和生产自救情况,愿意为抗震救灾工作尽一份力量。8月6日,中国道教协会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号召各地道教组织、宫观发扬道教齐同慈爱、济世利人  相似文献   

7.
<正>济世利人、劝人向善是道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既是道教世代相承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服务当今社会的重要途径。太上道祖垂训"三宝",第一曰"慈",主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度人经》提倡"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抱朴子》倡导"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历代祖师还将积德行善作为得道成仙的阶梯,指出"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强调"天道承负"、"功德成神"。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道教界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在积极开展自救的同时,切实践行"齐同慈爱、济世度人"的精神,伸出援手,奉献爱心,用行动彰显了道教界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正>任何宗教或社会团体,只有着眼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事业,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得到大众的认可。"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是道教慈爱思想的旗帜和宣言,积德行善是道教徒实现长生成仙终极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济世利人一直是道教的优良传统。开展公益慈善和社会服务活动,既是道教徒践行教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道教体现自身社会价值、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对于道教事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道教协会积极响应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教育厅开展的“爱心成就未来”特别助学行动的号召,积极为扶贫助困、助学献爱心。共为云南省贫困学生捐款陆仟元整。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体现了道教界“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云南省道教协会资助贫困学生@许树云  相似文献   

11.
谌娟 《中国宗教》2012,(1):42-43
宗教慈善是社会慈善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道教慈善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彰显了道教"济世利人、齐同慈爱"的社会关怀,见证了道教"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又是公认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其《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妇孺皆知。读此句,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无不为其拳拳赤子之心而慨叹不已。范仲淹的"忧乐观"所体现的济世利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恰恰与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今年入夏以来 ,陕西省陕南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全省 30多个县、5 10多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惨重。灾情发生后 ,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各部门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人士对灾区人民的生活与重建工作也予以急切关注 ,纷纷以各种救济形式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济世利人 ,扶危救难是我们道教界优良的传统。省道协向全省道教界发出紧急倡议 ,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全省道教界在有限的条件下向灾区人民集资捐款 5 370 0多元。其中楼观台 1万元 ,八仙宫 2万元、衣服 10 0 0件 ,华山 1万元 ,其它地区 1 37万元。6月 2 1日上午 ,陕西省宗教界向灾区人民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宗教》2012,(7):64-6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秉承"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传统,发扬济世利人的精神,积极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一、范围与数量当前,中国基督教界从事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助残扶贫、  相似文献   

15.
<正>4月17日,中国道教界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祈福解厄大法会暨捐赠善款仪式在北京白云观举行。法会于上午9时开始,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法拈香,众经师诵经祈福,祈祷上苍降福解厄。中国道教协会教职员工、北京白云观全体道众及首都道教信众百余人参加了法会,并踊跃捐款。国家宗教事务局王哲一副司长、赵燕华处长等出席法会并参加捐款。在法会现场,张继禹副会长讲到,"齐同慈爱、济世利人"和"救人之危、济人之急"是道教的优良传统,每当遇到灾难,道教界都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毫不犹豫地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地震发生后,中国道教协会向玉树灾区发去了慰问信,向灾区人民致以深切的慰问,向罹难者致  相似文献   

16.
正多年来,广州市宗教界秉承"济世利人、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社会服务途径,多措并举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充分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扎根岭南、辐射港澳、影响华南,在扶贫济困、养老助残、捐资助学、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相似文献   

17.
正9月10日,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由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将于11月25日至26日在江西鹰潭龙虎山举办。主办方首先回顾了2007年在西安和香港、2011年在湖南衡阳举办的两届国际性道教论坛,指出此次国际道教论坛是上两届论坛的延续和深化。本次论坛将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位高道大德、专  相似文献   

18.
正道教发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次道教论坛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体现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和核心理念,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合作,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  相似文献   

19.
<正>一"齐同慈爱,济世利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的重要教义,"扶贫济困"是道教的优秀传统。近年来,中国道教协会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等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导全国道教界挖掘自身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成果显著。特别是2015年,中国道教协会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六部门下发的文件精神,按照国家宗教  相似文献   

20.
正国际道教论坛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海内外道教界交流和友谊的重要平台。谨对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开幕致以热烈祝贺,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希望道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以这次论坛为契机,弘扬和践行"行道立德、济世利人"的理念,进一步发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文系作者为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所发贺信,标题为本刊所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