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一方面,如果全体社会成员都狐疑满腹,一味偏执地不断地检验信仰的假定条件,那就没有行动的人了。另一方面,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和奉行 ,具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功能、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道德行为的动力功能、道德信仰的价值定向功能、凝聚功能等 ,对道德的信仰如果超出了一定的度 ,走向狂热、迷信和盲从 ,就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为了避免其负面效应 ,应注意对道德信仰保持开放的态度 ,在相信与怀疑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在实践中检验和校正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4.
信仰     
没有信仰的依托, 人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 没有信仰的生活, 生命便茫然而毫无盼望。 信仰是什么? 信仰是无私的奉献, 信仰是祈祷的执着, 信仰是一首神爱世人的赞歌。 江河的信仰, 是来自大海滔滔的洪波, 大山的信仰, 是来自松柏高天的辽阔。 我的信仰啊! 是来自基督庄严的天国, 为了寻求上帝的真理, 我奔走天路的脚步将永不停歇。信仰@穆广辰!吉林~~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论述了道安与慧远在净土信仰上的不同。通过分析道安和慧远两人的僧侣实践,作者认为道安是一个具有积极入世精神的佛教领袖,弥勒信仰是一种具有入世倾向的佛教信仰形式,所以道安在信仰上选择的是弥勒兜率净土;慧远则是一个具有典型的出世精神的佛教领袖,弥陀信仰是一种具有明显出世特点的佛教信仰形式,因而慧远在信仰上选择的是弥陀极乐净土。  相似文献   

6.
张忠成 《天风》2008,(1):16-17
在基督教的信仰当中,如果除掉了爱,信仰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价值。爱是永不止息,表明爱是没有完结的,是永恒的,是要继续不断地追求。  相似文献   

7.
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间信仰研究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领域,即民间信仰志、民间信仰论、民间信仰史,它们又各有自己的支系,共同合成一个较完备的研究体系。其中,“民间信仰志”是研究的基础,“民间信仰论”是总体系中的主体,而“民间信仰史”则是对这一研究的总结与深化。民间信仰研究体系的建构,不仅是丰富学理的努力,也是对研究实践的引导。其理论的完善与研究实践的深入,标志着“宗教民俗学”这一学科的建立与成熟  相似文献   

8.
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爱国爱教的天主教信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与社会道德观方面,天主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与引导,使得社会文明与社会和谐建设稳定发展。天主教信仰是人类道德标准的基石,无论是从教会标准还是从社会标准来说,都是最基本,也是最规范的,在天主教的十诫中,在天主教信仰道德核心中,处处都把人类道德标准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指引教徒行善,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9.
佛教信仰研究历来是学术界的一个非常薄弱的领域。由于信仰是佛教文化的本质所在,是解释佛教文化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层因素,所以信仰研究的薄弱已经成为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瓶颈。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呼吁重视对信仰型佛教展开研究,但深入系统地研究成果一直处于稀缺状态。尤其是观音信仰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未见像样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也谈二郎神信仰的嬗变干树德二郎神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曾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一种。它产生于一千多年以前,因社会历史条件不断变化,二郎神的形象与神迹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不少专家学者已作了细心的探讨,并得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结论。然而,就这种信仰...  相似文献   

11.
商琳  魏微 《中国宗教》2023,(7):32-33
<正>浙江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形态众多,是浙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民间信仰工作方针政策,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看待和处理民间信仰问题,大力加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推进优秀民间信仰文化的现代传承,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复兴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社会事实。对于该社会事实之形成原因,学界已有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因果解释。为了全面、深入地把握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首先纳入一种历时性维度,将信仰传承的惯习作为一种孕育着民间信仰复兴的基本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再立足于现时性维度进行探讨,即把信仰结构的供与需两方面因素作为促成民间信仰复兴的重要原因来展开讨论;最后还将辅以一种动态性维度,即把灵验机制作为维系民间信仰复兴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此分析框架称为"三维模型",至于该模型的解释力尚需更多实证研究予以检验。  相似文献   

13.
“揭谛”是佛经咒语翻译中产生的音译词,最早见于中古汉译佛经;入唐后“揭谛”表示广义上的揭谛信仰,用于表示多种信仰形式,这种用法反映了本土揭谛信仰的形成与盛行;明清时期,“揭谛”可以用于表示佛道文献中的神明,这是揭谛信仰人格化的具体表现。语言所指只是表层形式,其内在所代表的宗教信仰的发展才是推动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揭谛”词义演变反映了中国本土密宗的形成、盛行以及孕育于此的揭谛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山国王信仰考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山国王信仰考略谢重光三山国王信仰是发源于粤东潮州,而今广泛流传于粤东和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民间信仰。近年来,这一民间信仰备受学界和地方文史工作者重视,学者们围绕着三山神的由来、性质、受封时间、与当地其他神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论著,还专门举办了...  相似文献   

15.
论宗教的信仰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宗教的信仰功能辛世俊“没有功能的东西便不再存在,这是功能理论的公理,既然宗教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着,显然它具有一方面甚至是一系列的功能。”——[美]托马斯·奥戴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信仰归结为宗教,这是不科学的。宗教是信仰,但并非任何信仰都是宗教。除了...  相似文献   

16.
张悦  韩宏彬 《法音》2023,(6):26-37
<正>药师佛信仰在东晋时传入中土,是以《药师经》为主要理论基础,以治病疗疾、消灾延寿为主要内容的信仰观念和修行活动。药师佛凭借其消灾延寿的信仰导向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得到了广泛崇奉,这是药师佛信仰与中国文化双向互动的结果。前辈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药师佛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药师经典的研究。药师经的文献学辨析,  相似文献   

17.
林馨 《福建宗教》2002,(4):27-28
福建是一个民间诸神信仰相当多而且杂的地方。在福建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灵中,佛教高僧信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些高僧信仰不仅拥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影响深远,一直持续至今,形成十分引人注目的信仰文化现象。本文试就此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8.
观音法门略释李利安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  相似文献   

19.
广泽尊王信仰及其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泽尊王信仰及其传播李玉昆广泽尊王是闽台和东南亚颇有影响的神。本文根据地方文献等有关记载,论述了广泽尊王信仰及其传播、广泽尊王的职掌、广泽尊王的民间传说与民俗诸问题。认为对当前民间信仰应正确引导,发挥民间信仰对联络乡谊亲情,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作...  相似文献   

20.
闽西客家地区的妈祖信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闽西客家山区,远离海滨,不知海舶为何物,但却普遍信仰发源莆田海滨、被沿海人民奉为海神的妈祖。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了具体探讨,认为妈祖信仰传到客家山区后,对原有信仰形态有继承有改造,其被客家山区人民通过多种途经、多种方法、多种因素改造过的一种信仰形态,即传统妈祖信仰的变异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