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以来,张功耀先生在网上,在期刊发表"告别中医中药"谬说,理由之广,论点之奇,可谓独特.如说"中国古代无科学","在甲骨文流行时代,中国还没有医学","直到公元前6世纪,中国可能还没有医","中脉诊方法不具备起码的可用来排中分析的逻辑基础"等.为正视听,故从原始中医学的先进性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2.
庞世伟 《美与时代》2007,(11):42-45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民族自强和"门户开放"的呼声中最终爆发了以高举"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而引发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中国民族文化之前途问题的大辩论,而"文人画之价值"问题正是这场辩论的焦点之一.针对以康有为、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西化"派对明清"文人画之价值"的全面否定,陈师曾撰写了<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对明清"文人画之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积极的辩护.该文对近百年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变革历史研究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一辩论及其后来近百年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今天的中国画仍是大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3.
冯契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本文拟以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和科学方法论革命为背景,从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革命的总结和超越的角度,对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一些探讨.文章认为,金岳霖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在现在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而冯契的逻辑思想研究,既吸收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已被普遍接受并已中国化了的西方逻辑和科学精神结果,又对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挖掘、发挥和继承.冯契对辩证逻辑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根据中外逻辑思想相结合而提出的"逻辑范畴体系"的构想--按照"类、故、理"三组范畴来安排逻辑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4.
人文哲学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与连续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李约瑟难题与连续性问题的提出1944年10月,李约瑟在贵州的浙江大学分校作了一个“中国之科学与文化”的演讲,提出:“问题之症结乃为现代实验科学与科学之理论体系,何以发生于西方而不于中国也?”(李约瑟)这个提法把自16世纪传教士来到中国后所产生的疑问以一个典型的方法提了出来,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兴趣。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恩·博尔丁将之称为李约瑟难题,并在中国引起了一场“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的大辩论。所谓连续性问题,是指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与中世纪的关系问题,即中世纪和早期近代科学之间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它引起…  相似文献   

5.
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考察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认定他的语言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转向,形成了不同于宋明理学,甚至也不同于清初哲学形态的人文实证主义哲学思考方式.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分了"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与"称夫纯美精好之名"的两类之名.第二,在讨论何者为"道"的哲学形上学问题时,首次引入语言学的句法分析,对古代汉语中谓语动词"之谓"与"谓之"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给出了明确的区分.第三,在批评宋明儒的思想同时,还引进了语词分析、句子意涵分析和文本中的言语脉络分析等具体的语言学技术性方法.第四,直接从文字训诂与语言分析入手来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哲学意义,以语言学的实证方式追求哲学的形上之道.使其哲学既与宋明理学者从哲学思考路径出发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的致思方式不同,也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目标不同,从而形成了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形式本来是统一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 展,两者不仅分离了,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表现出矛盾和对立。进入20世纪以来,又表现 出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趋向。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 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 趋向,引起了美学(文艺理论界)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艺术美与科学美) 同一的论著出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统一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也应当承认科学与艺术 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动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深刻区别。不加区 别地将两者等同,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理论错误,同时,也是一种学术倒退。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游走于五彩斑斓的艺术花园时,我们可曾想过在那一个个艺术珍品的背后有多少科学的给养;当我们置身于科学殿堂时,思维也往往会因艺术而激发创造的灵感.科学艺术是从一个母体孕育出的姊妹花,我们不应因为二者的性格迥异就把她们各自孤立起来,无论哪一方的缺失都不会让人类幸运地享有维纳斯的断臂之美.艺术是科学的翅膀,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嫦娥奔月的故事起初只是艺术家的一个臆想,但是最终却通过科学的手段实现了;《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最终通过科学升级成了现在的谷歌地图和雷达.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人类只有通过科学才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而科学对艺术的反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艺术史上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科学的推波助澜.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寻找艺术与科学学科之间交叉点的重任,借助科学的力量将艺术升华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因为艺术与科学的交叉点体现着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最高境界,她们的互融、互动与互补,必将为人们生活带来更加壮丽的人文景观,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倾注更富于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提20世纪存在主义神学家保罗·田立克的"关联法",阐释"宗教象征"在构建人类实存之"问"与神圣启示之"答"之关联中的作用及须规避的问题,也对在中华文化逻辑处境下之宗教象征应用之可能,作了粗浅的论证。本文认为"关联法"及其"宗教象征"是适用于中国现实处境,回应挑战、进行神学建构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也是帮助我们在中华文化逻辑下进行"照着讲"的同时,努力开启"接着讲"的重要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沛 《学海》2001,(4):38-43
20世纪历史剧变,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中国史学的发展是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史学理论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主要成就,首先是理论上的成就.这些特点也是中国史学的优点,规定了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今日的中国正处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历史研究不仅面临着尖锐的挑战,而且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