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非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在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规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于“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成论是当代具身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新取向。它反对传统认知科学中的表征主义观点,主张心智并非认识者对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而是行动的制造者,是特定身体构造和身体能力的行动者与环境的互动与耦合过程。激进生成论认为自创生的生成论和感觉运动的生成论在反对表征主义方面过于“温和”。因此,它主张“激进化”生成论,强调基本心智就是一种反应形式,不包含任何内容性心理表征。因此,它要掀起一场反表征主义“革命”。这一激进主张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一个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LFMDT_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LFMDTK的理论背景用自由逻辑来处理限定摹状词,已形成多种自由摹状词理论。这些理论以自由逻辑为基础,是自由逻辑在摹状词领域的重要应用。但是,对自然语言中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这是必然的”、“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是必然的”这样的既包含“空限定摹状词”又包含“必然”的语句,却很难用这些理论来刻画。本文提出一个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LFMDTK(文中简记为LK),来处理和刻画限定摹状词在模态语境中出现的情形。在LK中,引入了模态算子“□”。LK能够反映出限定摹状词与个体常量、个体变元的根本区别。个体…  相似文献   

4.
詹文杰 《哲学动态》2023,(10):35-46+126-127
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形式决定思维形式。语言决定论自身存在强有力的理论对手,如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指出所有语言都有共同的形式普遍性,皮亚杰认为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等等。在汉语哲学的研究中,语言决定论的贫困依然存在。张东荪和谢和耐等语言决定论者的许多具体分析是不成立的,他们将中西哲学的差异归因为语言差异时证据并不充分,而且忽视了语言之外的其他因素。尽管弱版本的语言相对论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强版本的语言决定论在理论上难以得到辩护,由此引申出的许多关于汉语哲学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并且可能会导致坏的特殊主义,破坏普遍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1.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从思维内容各不相同的各类判断和推理中抽象出来,并为它们各自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它包含有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2.辑逻常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的结构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种结构的逻辑特性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则q”中,“如果……则……”就是逻辑常项。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结构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换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贝q”中“P”,“q”就是逻辑变项。3.以A、B代表两个概念,以a、b分别代表两个外延,真包含于关系是,所有的b是a,并且有a不是b,那么,B与A就真包含于关系,或者说,B真包含于A。  相似文献   

6.
"他心问题"是近代以来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关注的是他人或他物是否存在与我相类似的心灵状态或意识状态的问题。处理他心问题的两大当代基础理论方案分别是推论主义和非推论主义。通过分析这两大基础理论方案可以发现,在应对关于他心的怀疑论时,推论主义无法应对极端版本的怀疑论,非推论主义则无法应对温和版本的怀疑论。而一旦我们按照某种方式把推论主义与非推论主义各自的优势相结合,那么就可以构造出一个处理他心问题的新方案——复合方案。本文所提供的这样一种复合方案不但可以有效应对来自(温和的与极端的)两个版本怀疑论的挑战,而且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他心的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以孙彦等人(2012)所研究的”MP3购买问题”为实验材料,采用2(时间压力:有时间压力/无时间压力)×2(图形版本:图形版本1/图形版本2)×2(品牌类型:品牌A/品牌B)三因素混合设计探讨了时间压力对品牌决策中图形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无时间压力条件下被试的品牌决策偏好受到了图形版本的影响,即出现了图形框架效应;(2)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图形框架效应对品牌决策偏好的影响被弱化了,说明图形框架效应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在所有有穷结构上SO.HORN*,SO—HORNτ和SO-HORNτ的表达能力。我们证明了SO-HORNτ,SO—HORN*τ和FO(LFP)的表达能力是一致的,SO—HORN*是SO-HORNτ的一个严格子逻辑。为了证明这一结果,我们提出了DATALOG*程序,DATALOGτ程序以及它们的分层版本S-DATALOG*程序利S-DATALOGτ程序。我们证明了在所有有穷结构上DATALOGτ和S-DATALOGτ是等价的,并且DATALOG。足DATALOGτ的一个严格子逻辑。最后我们还用两种方法证明了SO-HORN的一个扩展版本SO—EHORNτ逻辑可以在所有有穷结构有有结构上刻画co—NP。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逻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逻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国内流行的观点认为逻辑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形式”、“思维的一般形式和一般规律”或“思维的形式结构”等等。诸如此类的定义非常多,也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笔者认为这些说法至少有两个缺点:(1)不易把握。什么是思维形式、思维的一般形式、一般规律或形式结构?要么就是根本说不清楚,要么就是难于说清。(参见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2)定义过宽。思维形式或思维的一般形式等不能完全由逻辑来研究,逻辑也研究不了。例如,通常人们说的理性思维有概念、判断和推…  相似文献   

10.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通常遇到的演绎逻辑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前提增加会使结论相应地增加。这种特性被称为单调性。然而这种单调逻辑对日常思维却并不总是适用的。考虑一个日常思维的例子:由“x是一只鸟”,如果没有证据表明x不能飞,则我们会合理地认为“x是会飞的”,如果增加一个前提“x是鸵鸟”,则原来的结论不再成立。这样一种前提增加反而可能导致结  相似文献   

12.
一近来论述道义逻辑(规范概念的逻辑)的许多著作都依据于这样的看法:道义逻辑是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而且基本的规范概念“义务的”、“许可的”和“禁止的”可被认为类似于“真理(alethie)”模态概念“必然的”、“可能的”和“不可能的”。在本文中,我把这种看法称为道义逻辑的标准模态观点。这种观点似乎至少要回溯到中世纪后期哲学。  相似文献   

13.
林夏水 《哲学动态》2002,8(7):29-31
最近 ,我在研究与决定论自然观有关的课题中 ,发现我国哲学界近年来把非决定论界定为 :否认事物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那么非决定论是不是否认事物的规律性呢 ?本文将通过概略考察近代科学以来决定论自然观的争论焦点 ,说明非决定论并非否定事物的规律性 ,以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传统划界标准的错误。一、传统划界标准为了论述方便 ,以下把我国哲学界关于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划界标准叫做传统划界标准。我们先以两本权威著作为例说明 ,传统划界标准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1987年版 )关于“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条目写道 :“…  相似文献   

14.
非直谓现象普遍存在于许多领域中。在数学中,对集合的最小元的定义是非直谓的。在逻辑中,罗素悖论的产生是由于允许非直谓地定义一个集合,即“所有不包含它自身的集合的集合”。莱布尼兹对“同一性”的定义——“a与b是相同实体当且仅当对所有性质f,如果f(a)则f(b),反之亦然”——是非直谓的。罗素构造分歧类型论的动机不是来自形式系统的悖论,而是来自日常语言中的悖论。本文的目标是构造一文化景观命题逻辑来刻画关于特定的非直谓语句的推理。一个非直谓语句的表达预设了一个语句集,一个典型的非直谓语句是“拿破仑具备一名伟人将军的所有德性”(罗素的例子)。本文所关注的是“一阶”非直谓语句,即仅预设直谓语句集的非直谓语句。非直谓语句的一个性质是:一个非直谓语句等价于它所预设的语句集中的成员(可能无穷)的合取。这一性质需要在要构造的逻辑系统的句法中被表达出来,而针对此本文所采用的手段是在命题逻辑系统的符号中加入“命题量词”,也就是说本文要构造一个量化命题逻辑系统。在形式化部分,本文给出了这个逻辑的句法、语义、希尔伯特公理系统和它的完全性证明。  相似文献   

15.
摆在面前的这本书,初稿写于80年代中期(属国家“七五”规划社科项目),但由于诸多原因,而问世于90年代中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对于一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说来,谈自由哲学在不同时代旨趣迥异。若在60年代会是“苏联”式的反映论概念,在80年代会是法德式的社会实践或批判启蒙概念,而90年代以降,“自由”更多了几分英美式的温和色彩,与秩序、权利、公平游戏之类术语接近。所以从90年代的流俗眼光看,这本写于80年代的著作少了一些考证和思想观点上的激进,但更多几分理论探索的勇气。1980年一位美国女哲人…  相似文献   

16.
徐竹 《世界哲学》2010,(3):99-109
布兰顿(R.Brandom)的规范性实践概念有三项主要内涵:(1)默会地遵行实践传统孕育的“隐性规则”是遵从具有明确阐释的“显性规则”的前提;(2)规范性意涵独立于因果性,是基于意向性之主客体不同方面的模态关系的差异,不可相互取代;(3)那些作为默会信念的“隐性规则”本质上并不是迥异于“显性规则”的东西,它们仍以话语推论关系为范型,仍需具备概念阐释的可能性。特纳(S.Turner)和劳斯(J.ROUSe)分别从“还原论的”与“非还原论的”自然主义立场批评布兰顿的观点。对这些批评的回应将会表明,为什么上述三项意涵对规范性实践概念而言是同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个诗人.不可能没有一定的逻辑素养。这是他成为一个诗人的必备条件。不管这素养是在实践中自我磨练来的.还是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1.得宜的逻辑形式。如果是一首好诗,其形式总是合于逻辑的,绝不会有悖于逻辑.特别是有的诗,其逻辑形式对于作者表达主题和抒发情感是那么的得力。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见《唐宋名家词选》)去年元夜同今年元夜景物一样,不同的一点是:去年元夜“人约黄昏后”,主人公充满愉快。今年元夜“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为逻辑规律的可靠性提供一种自然主义的说明。基于对康德关于逻辑的超验分析以及弗雷格关于逻辑的现代形态的系统把握,可以整合出一套新的康德/弗雷格型的判断形式和范畴,从而为逻辑奠定基础。这样一种说明的要点包括:(1)由于人类构造所决定,使用这套形式和范畴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处理是无法避免的,人类的思考因而会受到逻辑规律的约束,而很多现代逻辑规律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理想化处理和补充假设;(2)在很大程度上,这个世界具有与这些新的形式和范畴相对应的一般性结构特征,但也有例外情况存在,在那里甚至连基础逻辑也会失去基础;(3)人们之所以会相信逻辑的基础部分,是因为它们是由人的基本概念机制所决定的,但人们之所以会得知这些规律,也只是因为其中基本的概念化处理可以被经验证明是真实不虚的。总之,只要这个世界中包含了处在关系之中的对象,以及某种形式的根据/结论型依赖关系,那么在一个非时空世界,乃至一个非因果关系的世界,逻辑规律就会成立;但在缺乏这些特征的世界中,逻辑规律不一定会成立。  相似文献   

19.
从线性到非线性的哲学思考何曼杰非线性最初是作为一个数学名词出现的,它是指两个变量之间没有象正比那样的"直线"关系。这种非线性数学模型能够说明或解决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采用了非线性模型以后,可以说明为什么同一前提会导致几种不同的后果,可以说明什么时候两种效应不能"叠加",这两种现象会怎样彼此影响,发生"耦合"作用。近年来,人of又将非线性数学模型和非线性理论推广到生物和社会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于是,非线性成了各门科学普遍使用的概念。非线性是工程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一切实际系统所固有的动态属性,也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因而,非线性是各门科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1)独立性;(2)均匀性;(3)对称性。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1)非独立的相干性;(2)在时空中的非均匀性;(3)多体间的不对称性。现代科学对系统非线性本质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研究所形成的一些新的科学概念和范畴,必然要发生方法论的作用,促进科学和人类思维方式,认识图景的变革,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从简单到复杂;(2)从机械决定论到辩证决定论;(3)从封闭、被动到开放、能动。(  相似文献   

20.
模态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得知反事实命题和不确定性命题的可能性,以及得知非逻辑且非数学类知识的必然性"。本文主要考察后克里普克时代可设想性方案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模态怀疑主义、弱模态理性主义以及模态还原主义的理论剖析,重新阐释人类设想行为的约束条件,并对模态的多样性进行简单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