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浩然之气"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之气"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特有的概念,养"浩然之气"是孟子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由论意志坚定的"不动心"而及"浩然之气",后者是精神心志之气而非生物之气;养"浩然之气"需"配义与道"、"集义而生"、"心勿忘"、勿止勿助,是一长期的道德积累和践履进程而非神秘不测的意志内省;孟子言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并非意在"以人合天",而是文学夸张、自信张扬.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5,(1)
<正>2014年8月,秋高气爽,我们一行三人踏上了去往枣庄的旅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目的地——枣庄市文化路二村。当我们见到老人的时候,他握住我们的手久久不放。这位96岁高龄的耄耋老人红光满面、精神焕发,目光炯炯有神。他就是神的老仆人,上帝的忠心管家,"市模范老人"、"峄城区好人"、"四德标兵"——董凤山老人。  相似文献   

3.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言之,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4.
农村“五保”老人的生存权及其道德辩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五保"老人的生存权及其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议题之一.让"五保"对象能"善养"和"善终"是我国政府"五保"供养工作的基本目标.据调查,农村"五保"老人的"存在"状况表现出三个基本特征,即生存现状的脆弱性、精神供养的缺失性和供养保障的差异性."五保"老人的权利保障作为一个公共利益问题具有"应得性",作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又具有"法定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农村"五保"老人的保障就有可能转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甚至引发"人道主义危机".  相似文献   

5.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吴国璋  桑明 《学海》2001,(5):83-8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共产主义又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解放的学说是一致的.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形成的两个条件正是人的解放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这两个条件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可以说,人的解放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世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杨联涛 《天风》2013,(10):26-27
在浙江上虞,提起谢崧大家庭福乐园(下称"福乐园"),少有人不知道的,这座占地14亩,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有290个房间,可同时接纳500名老人入住的福乐园,在当地百姓中有好名声……  相似文献   

8.
我出生在乡下,刚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伙要"戏法"的人.他们在街上打出一块场子,然后,一个表演者将两只空碗亮给大家看,碗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然后,表演者将两只碗扣在地上,其中,左边的碗底下扣了三枚小泥球,右边的是空的.表演者说,他能将左碗下的小泥球"赶"到右碗底下去,大家都不信.只见表演者拿小木棍敲敲左碗,说"过去--过去--"把木棍向右边挥了挥,像似我们用树枝赶鸭子的模样,不一会儿,他将右边的碗翻开一看--嘿!果然有三枚小泥球在里边.人们惊得睁大了眼睛.表演者又说,我再把它们"赶"回去.于是他用右碗扣住泥球,用木棍敲敲,说"过去--过去--",小木棍向左挥挥,"一个、两个",表演者说"就两个吧".他把左侧的碗一掀开,果然,左碗下露出两个小泥球.人们立刻发出一声赞叹--"神了"!此后,他又反复变化了几次,次次都准确无误.当时,我就惊得日瞪口呆.  相似文献   

9.
"文化基督徒"在欧洲原指信奉基督教并受洗入教,专一向文化界、知识界传播福音,注重高品位文化学养的一些基督徒。不意近来港台教会学者竟把中国大陆高校及社会科学界的基督教学者简称为"文化基督徒",以讹传讹,谬以千里。有些人竟至离开实  相似文献   

10.
严羽的"妙悟"其实是一种情感之悟;"吟咏情性"其实就是要求把人心中最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来,达到心灵的自由;而"兴趣"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吟咏情性"和"兴趣"是诗歌的两个特征,它们两者被严羽用"妙悟"精辟地概括了出来,通过分析"吟咏情性","兴趣"两者与"妙悟"的关系,就可了解情感在"妙悟"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拆字联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别具一格。我国历来不乏含义深刻、富于谐趣、构思奇巧的拆字联佳作,读之意趣盎然,兴味无穷,令人拍手叫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至交。一次,苏东坡去找佛印,见他正与三个木匠为庙顶设计一只木质的小狗。四人围在一起,对着小狗品头论足。苏东坡灵机一动,上前对佛印吟道":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副拆字联,正皱眉挠头时,忽然看见两个人抬着一根木头走了过来。他眼前一亮,联从口出:"二人抬木迈步來(来的繁体字),人短木长。"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  相似文献   

12.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杨友文 《天风》2008,(19):12-13
牧师夫妇,山根牧师在此牧会已40年了,他很热情地解答我提出的所有问题.该堂已有58年历史,是战后由当地日本人建的.有30多名信徒,老人居多,不参与任何教会事工,山根戏谑地说从写周报到打扫厕所都自己干.  相似文献   

14.
谢炳国 《天风》2022,(10):60-60
据《山西晚报》8月25日报道:近日,湖北武汉一女子曝光的"老人组团偷南瓜"一事备受网友关注.据了解,该女子是一名回乡创业的90后女孩,她在当地投资了 100多万,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南瓜种植园,眼看到了南瓜收获的季节,附近村庄的老人却组团到南瓜园里偷南瓜.这些老人平均年龄已超过70岁,他们有徒手抱南瓜的、有拿麻袋装南瓜的,还有用板车拖南瓜的……在被田主抓到后,有些不知羞耻的老人谎称自己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甚至躺在地上,以死相威胁.据不完全估计,该女子的瓜田被附近村民偷走了近千斤南瓜.  相似文献   

15.
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验"、"超验"分别作为康德哲学的关键词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两个译名在日本学界已经被"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所取代,而近年来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提议采用新的日译名.而对于新的日译名,学界中人多数恐怕对它们的具体源流并不清楚.本文旨在考察中日两国近年来有关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动向,进而回溯到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产生的源流和发展,兼及调查中国学界对其接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2月7日,我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代表团一行10人,应邀前往南亚的人口大国印度访问,并在班加罗尔市一所著名的美术学院举行了“中国五台山佛教艺术摄影展”开幕式。12月8日下午3点(当地时间)多,我们到了新德里,这里比我国晚两个半小时,气温比上海略热些。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  相似文献   

17.
“啬 ”,源 于 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五 十 九 章 “治 人 事 气 、神 ”而 保 养 身 体 。 身 体 得 保 ,命 的 基 础 就 会 永 远天 莫 若 啬 ”中 ,早 在 两 千 多 年 前 的 老 子 ,就 用 如 此 深 稳 固 ;心 无 杂 念 ,  相似文献   

18.
据<重庆法制报>刊登了一则"算命先生难自算,一次被骗二千三"的消息,引起了广大读者对算命职业者悲哀命运的一种辛辣地讽刺.说的是某县九龙乡乐民村算命先生牟星,多年以为人算命为业,其妻6年前病故后,一直都是单身汉孤独维生,在鼠年12月19日,他在盘石场赶场结识了一位姓李的女友,交谈中得知李某现年30岁,两年前离婚.于是这两个单身人一见钟情,互相"体贴如微、关心备至",一同赶了几天场以后,牟星首先提出与李某结为夫妻,李某见牟真心相爱,也满口答应成婚.12月28日,两人赶完魏家场后便一起回到乐民村牟家,确定元旦佳节吉日完婚.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物化"概念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庄子哲学中,"物化"概念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诠释幻化、死亡、自化、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贯通,是庄子立足人的生存现实对人的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对超越之路的个性化设计,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既有人的"命"的一面,也有人对"命"的"觉"的一面,体现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的主体优越性.合理地解读庄子的"物化"概念,对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心中有两个老人,他们的清淡令我尊敬。第一位是张中行先生,已过世两年多了。在北京大学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金克木、邓广铭早已仙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