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利坚启蒙运动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宗教热忱与世俗学识的结合,以及理性、科学和宗教在美利坚社会中的共存与相融。这一历史时期启蒙理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互动具有复杂性和生产性,由此形成了自然神论、惟一神论、普救论等神学观念和信仰形态。这些融合理性和启示的理性宗教反对加尔文主义的教义信条,包含了对神性、人性和人类福祉的乐观信念。启蒙运动影响下的神学思想和宗教实践同时也为美国早期的社会变革、道德思考以及共和政体的构建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2.
沙利·路易·德·斯龚达·孟德斯鸠(生于1689年1月18日,卒于1755年2月10日),是18世纪上半叶杰出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是与伏尔泰、卢梭齐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孟德斯鸠这个光辉的名字对我们中国人民来说是既熟悉而又亲切的。  相似文献   

3.
"'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锋 《哲学动态》2006,(11):71-72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于8月3~6日在贵州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名代表参加,提交论文及摘要50余篇。这次会议的基调是“对话”,哲学与宗教的、理性与信仰的、多元文化下各宗教之间的对话。1.哲学和宗教的对话作为人类的两大精神体系,哲学和宗教,理性与信仰的对话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信仰寻求理性的理解,理性也从信仰中获得支承。与会者从人类世界图景的角度出发,或以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宗教,或对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意义进行阐释。关于德里达…  相似文献   

4.
宗教批判是启蒙的主题之一,恩格斯宗教批判的理论视域经历了从激进启蒙到合理启蒙的转变。青年恩格斯的激进启蒙立场始终捍卫启蒙理性主义,表现为对基督教信仰的否定,指责基督教信仰是虚无的。在创立唯物史观以后,恩格斯则不同意对启蒙的激进化、极致化推进,不再指责宗教是虚无的,而是深入探讨了宗教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体现了恩格斯宗教批判的合理启蒙立场。合理启蒙视域下的宗教批判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形式之一。这种文化形式在中世纪与哲学的形而上学相结合而成为最高的意识形态,统治着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文艺复兴的理性从宗教的批判中发展起来,却并没有消灭宗教,而是保留了宗教,使其成为科学理性的一个补充要素而存在,于是,宗教与科学就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互补要素而发展。由于科学与宗教的互补存在,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理性与信仰是由不同的文化形式来表达的,科学表达理性,而宗教只是表达信仰。20世纪以来的文化哲学直接挑战了这种观点。在文化哲学看来,理性与信仰作为人类生活的互补要素,存在于任何文化…  相似文献   

6.
信仰的问题十分复杂,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完全可能对其给予不同的理解。本文即是对这些不同的视角做一个概略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考察信仰问题的若干维度。这些视角主要包括:基于宗教哲学的对信仰与理性的区别;基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广义的信仰概念;基于高端信仰的狭义信仰概念;基于亚伯拉罕宗教系统的一神信仰概念;基于宗教多元论的多元信仰概念;基于发展角度的考察:信仰可能由高端向低端的回归趋势。  相似文献   

7.
关于黑格尔宗教哲学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哲学不仅是从其早年的神学思想中发展出来的①,而且在整个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中,宗教哲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最终使命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与信仰、知识与宗教的同一性,从而把哲学与神学统一起来。本文将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理论起点、理性基础和逻辑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是“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政治和法学理论,不仅成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导,而且对欧美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乃至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就开始翻译孟德斯鸠的著作,解放后陆续翻译和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侯鸿勋研究员的新作《孟德斯鸠及其启蒙思想》一书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探讨了<易传>善恶思想的内涵、形成原因及哲学意义.指出:<易传>的善恶报应思想,超越了卜筮,强调由主体的道德行为来改变或把握自我命运,是一种道德哲学;同时,还杂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因子,因而足一种理性与信仰合一的道德哲学.这种理性、信仰的复杂交融,恐怕是<易传>时代人文觉醒、宗教巫术犹存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上,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细推其原由,宗教极端主义往往是前两者的根源。当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进行交往的时候,如果对自己的宗教观念和体验抱一种迷信和狂热的态度,就会诱发出种种行为上的极端主义;相反,如果诉诸道德和理性,则会使宗教成为国家和睦和民族融合的桥梁。反思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绝少发生狂热的宗教崇拜和残酷的宗教迫害,更没有因纯粹的信仰原因而诱发的宗教战争。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应当归功于中国主流文化儒学“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理性精神,这也是儒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包含了宗教起源、宗教本质及宗教价值观等一系列科学的、理性的论述,重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经典论述,认清宗教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宗教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宗教信仰问题有一个理性的把握,从而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思想和邪教,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提出科学代宗教作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思想背景下,胡适对中国有丰富的天人观思想,而宗教不占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主要是自老子开始形成了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它与主要由孔子开启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一道,使中国人能够认清人道和天道的关系,由神道入人道,将人生的主要精力面对现实世界。这是中国主流思想传统能够成功地远离宗教的原因。胡适据此提出现代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引进与中国自然主义天道观、儒家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复兴的结合,应该成为取代各种宗教,建立“人化”世界的思想基础。这为我们确立现代科学的精神信仰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了启蒙和神话相互包含、相互纠缠的辩证法。以往的研究通常以启蒙理性为切入点,忽视了从神话来看待启蒙和理性的视角,也未注意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于神话的关注,实际上与德国浪漫主义的神话学传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回到这一传统,根据其对神话与理性关系的不同理解,梳理浪漫主义神话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并探讨神话对于理性批判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批判了浪漫主义思想,揭示了神话与启蒙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视为神话学传统的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15.
自韦伯以来,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广受讨论。在彝族的信仰体系中,自然神、鬼魂和祖先信仰表现出三类不同特点的经济理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神和鬼魂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但祖先信仰的重要性则得到提升。综合而言,彝族宗教与世俗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化,先后经历了共生、分离和复兴三个时期。前述变化反映出当下彝族宗教与世俗经济的双向关联,以及与这种关联有关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6.
犹大学者迈蒙尼德(MosesMaimonides,1135-1204)在其《迷途指津》这部巨著中,提出了独特的先知论,表明了神与人、信仰与理性、宗教与哲学的协调统一性。迈蒙尼德的先知论是一种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信仰主义学说,曾经在犹太宗教和思想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宗教道德化或道德宗教是一个再三出现的话题。近现代史上,曾有一些人陆续提出了理性宗教和道德宗教的概念,如康德的“道德宗教”(“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孔德的“人性宗教”和爱因斯坦的“道德宗教”等。这些尝试都希望摒弃宗教信仰的所谓荒诞色彩,但又意识到宗教的积极作用,因此创造出一种没有信仰基础的道德宗教。  作为一个宗教,首先要有信仰和宗教观念。没有信仰,没有宗教观念,也就无所谓宗教了。另一方面,宗教也要有一套保证信仰的道德戒律,但更有关于伦理道德的说教。没有一个宗教不要求信…  相似文献   

18.
莱辛的宗教思想是基督教与启蒙运动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他的宗教思想包含历史、理性与启示三个因素,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历史真理和理性真理是不同的类,理性真理高于历史真理.第二,启示真理包含理性真理,历史真理是理性真理在普遍历史具体阶段的表现形式;第三,启示真理的理论基础是泛神论,不同于基督教传统的"启示".莱辛的宗教思想引发了"历史与启示”关系的争论,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犬儒主义是一种具有无原则地怀疑、有意识地虚假、不反抗地愤世三大特征的后启蒙虚假意识。犬儒理性根源于自我保存和自我主张的人性有限性,与启蒙理性一起构成人性辩证法结构——人性的双螺旋体。当启蒙遭遇自己的天敌犬儒时,主体走向了启蒙理性的反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超越人性论意义上的犬儒主义有待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德性伦理、个体信仰和独立人格形成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信仰"本义是相对于"知识"而言,指自愿把某些尚未得到理性或经验证明的观点当真理,特指对宗教神学的信奉,与科学理性精神相对立,后来也转指对"知识"的信奉。宗教信仰中的信仰是本义,政治信仰中的信仰是转义。政治信仰是政治观,宗教信仰是世界观,二者领域不同,但关系复杂(既非并行不悖,也非截然对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信仰建立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之上,其科学无神论世界观与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为支柱的宗教有神论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