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峭,字景升,福建泉州人,五代南唐著名道士,道教学者,世称紫霄真人,著有《化书》行世。《化书》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卷一百一十篇,被收入道教经籍总集《道藏》之中,为研究谭峭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化书》“可以说是对道教中的变化范畴最全面的发挥”(刘仲宇《道教思维方式探微》),其世界起于虚,最后复归于虚,一切事物都在永恒变化的自然观等哲学思想受到古今许多学者的注视和研究。明谢肇制《文海披沙》卷四云:“谭景升  相似文献   

2.
正谭峭,字景升,号紫霄真人,福建泉州人,是五代时期重要的道士和道教学者之一。《全唐诗》称其"博涉经史,属文清丽",因爱好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茅君列仙内传》等书,无意于仕途,以学道自隐,于嵩山学道10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后隐居于江西庐山栖隐洞,从学者有数百人。根据对道家理论的精究和体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理  相似文献   

3.
《轩辕本纪》乃唐高宗时人综合前代道典外书中的黄帝事迹而编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帝传记专书。晚唐王《广轩辕本纪》对少数条目作了增补,仅重新抄出几条常见古书的原文,没有利用其它唐代道书。《黄帝内传》则完全模仿《汉武帝内传》,内容以西王母与黄帝的交往为中心,约出于武则天时期。  相似文献   

4.
(一) 《化书》旧名《齐丘子》,南唐时宋齐丘撰。此说有见于宋初张来《书宋齐丘化书后》、马令的《南唐书》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但与宋齐丘同时代的陈抟则以为非。据陈景元(号碧虚子)《化书后序》记载,陈抟曾对其弟子张无梦说:  相似文献   

5.
六朝时期的《南岳夫人内传》旧说为范邈所撰,实际上是杨羲造作而托名仙人范邈的一部真传.此传大约于元明之际亡佚,但六朝和唐代的各种道书、类书中保存了不少佚文.通过对佚文的收集和考察发现,《南岳夫人内传》不仅有魏华存事迹的详细记载,包括众真吟唱的歌诗等内容,还附录了《黄庭内景经》、张天师口诀等.  相似文献   

6.
<正>陈景元(1025-1094),字太初,玄号碧虚子,宋神宗赐号真靖,是北宋中期著名高道。陈景元《宋史》无传,生平事迹及著作等情况大体可见之于元道士薛致玄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开题科文疏》卷一。另外,《宣和书谱》卷六(简称《书谱》)~1,以及元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简称《仙鉴》)皆列有《陈景元传》~2。  相似文献   

7.
正陈睿超著《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研究——以〈潜虚〉为核心》一书于2020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指出,北宋司马光独创的《潜虚》是其易学宇宙观建构的集中体现,在司马光的易学体系乃至整个哲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首先,该书对《潜虚》的版本情况、今传《潜虚》全本的续补者、《潜虚》之《行图》《变图》《解图》文字的真伪甄别等文献方面问题进行了细致考辨。其次,该书论述了作为"拟经"的《潜虚》在哪些方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古题韩非撰。韩非是战国末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古籍中,记载有韩非生平事迹的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表》、《战国策·秦策》、《论衡·祸虚篇》、《论衡·案书篇》。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韩非者,韩(战国时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东南部)之诸公子也。喜刑(通形)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善蒋书,“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有人传其书到秦国,秦始皇很欣赏韩非的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与韩非都曾是荀子的学生,李斯  相似文献   

9.
出现于明中后期的内丹著作《性命圭旨》 ,主旨是论道教丹道 ,认为内丹修炼分为“炼精化 ,炼化神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四个阶段。书中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阐释 ,表明了它对道、儒、释三教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 ,该书既具有此时期道教内丹著作的一般性特征 ,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上清经派祖师魏华存,是六朝道教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人物。本文利用新出墓志及零散史料论证了魏华存其人的历史真实性及《紫虚元君南岳夫人内传》所记史事的可信度,辨析了《内传》文本的舛异之处,并从道教史的角度对南京象山王彬家族墓葬出土的考古材料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咸卦《大象传》"君子以虚受人",历代易家多取"山虚泽润"之象来解释,虞翻以否卦卦变来诠释"虚受"也颇具启发性。易学家多以"虚受"为虚心、容物、纳善、感通,但蔡清等学者以"虚受"为受感,强调"择善"。程颐《伊川易传》上承王弼、孔颖达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一点在咸卦《大象传》的诠释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程传"虚中无我"及程颢《定性书》的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易学家常以"无我""无心""无意""无私"等关键词来诠释"虚受",流露出一定的"虚""无"玄学化色彩,一些学者甚至把咸之"虚"诠释为天之本体、心之本体。南宋吕祖谦把程传"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理解为"无邪无正,皆能受之",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透过孔子及汉代学者论"以虚受人"可以看出,虚受主要是劝勉高位者不能自满自大,要谦虚谦恭,要像尧舜那样"允恭克让""舍己从人",要"卑躬下志,以来天下之善"。《荀子》说"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山本高,泽本下,咸卦为山谦卑而泽上,明代吴桂森说"艮山一下,万感皆通矣",可谓深得咸卦"虚受"大义。  相似文献   

12.
据笔者寡识,现存3种高道宽碑传,即《甘水仙源录》之《洞观普济圆明真人高君道行碑》、《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之《圆明真人》和《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之《圆明真人传》。据之,考述高道宽行事。  相似文献   

13.
偶然在书店翻到一本道教的典籍《化书》,我看到"稚子弄影,不知为影所弄;狂者侮像,不知为像所侮。"时,秋日的的懒阳正从窗外照进来,似乎要给《化书》的道家思想套上一道闪亮的光环。《化书》全称《谭子化书》,唐末五代间谭峭所作,是以纯粹研究自然物理功能的变化而推及人能变成仙的理论。纵观《化书》,全文以黄老道德作为思想的平台,行文如水,言质意丰,内容充分体现了老庄哲学的辨证关系。文章展示对立转化、动静平衡、虚实相通、君民同一,结构了一幅思辩的网络,圆融相通而又紧紧相联,反映出谭峭对魏晋以来重玄学透悟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彖传》是易传各篇中成书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易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 《易经》本是占筮之书,《周易》的哲理化而成为一部哲学著作始于《彖传》,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本无必然联系,而《彖传》的作者为寻求其间的关联开始试图将六十四卦的内容予以逻辑化、体系化,这种逻辑化的企图和战国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参见朱伯:《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相似文献   

15.
正元太宗(窝阔台汗)(1237~1244)时,全真派道士宋德方主持修纂《大元玄都宝藏》。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七年(1280),诏谕真人祁志诚焚毁《道藏》经文及板。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令除《道德经》外,悉数焚毁,并诏谕天下。至此,《大元玄都宝藏》毁亡,关于此次修造《道藏》的记载也几乎湮没。陈垣先生据《祖庭内传》《通真子墓碣》记载,略述其情形,兼论秦志安与元好问、李俊民之交往。~1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论述亦是如此。窪德忠认为,宋德方同秦志安、李志全等弟子在山西临汾县的玄都观着  相似文献   

16.
所谓“管子学”,是从清代张佩纶所著《管子学》一书的书名借用来的。在我看,它比张佩纶的书,应该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内容。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管子》之书及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管仲其人和《管子》其书的关系;(3)《管子》在先秦、两汉及后世的深远影响;(4)《管子》版本的流传、演变和校勘;(5)研究《管  相似文献   

17.
赵建永 《中国道教》2004,5(5):32-35
对于道教史研究的开端,入手点的选择实为关键。汤用彤先生通过对浩如烟海的道教经史的广搜精求,首先确定了《太平经》在道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太平经》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教。①为了辨清黄老道术与《太平经》、汉代佛教的源流关系,他探本求源,考察了黄老之学到黄老道术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庄子·天下篇》举儒墨阴阳名法诸学,总名之为道术;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以黄老之清净无为曰道家;《汉书·艺文志》从之;《史记·封禅书》已称方士为方仙道;汉末乃有太平道;而王充《论衡·道虚篇》以辟谷养气…  相似文献   

18.
出版信息     
《新伦理学教程》(主编魏英敏、副主编王泽应)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5《现代伦理学》(主编陈楚佳)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4《伦理学导论》(杨千朴、李兰芬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5《心灵的碰撞——伦理社会学的虚与实》(曾钊新、涂争鸣等著)湖南出版社 1993.6  相似文献   

19.
诗歌约占旧约圣经的三分之一。完全不存在诗歌的旧约书卷只有7卷,《诗篇》整部都是诗歌,《约伯记》《雅歌》《耶利米哀歌》《箴言》,还有《传道书》的大部分以及先知书(除《耶利米书》《但以理书》和《约拿书》以外),甚至是历史书的一些段落(参创49;出15;士5;撒下22及其他)均是诗歌体。  相似文献   

20.
张梓波 《法音》2021,(8):16-21
倓虚法师(1875-1963),俗姓王,名福庭,河北宁河县人(今天津市宁河区),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他一生解行并重、建寺弘法,为天台宗在我国北方地区和海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他的《影尘回忆录》记载,倓虚法师年轻时学过医卜星象,接触过道士,甚至两度想随其出家修道,均被婉拒;还曾参与"佛教宣讲堂"的活动,与友人讲习儒释道经典及劝善书,并于1910年开始研读《楞严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