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交叉聚合设计,从词汇量角度考察了两岁左右汉语婴儿是否存在“名词优势”现象。在前测中,110名18、24和30个月龄的儿童接受了PCDI量表和父母问卷调查;6个月后,18个月和24个月组接受了PCDI量表的再测。本研究将“名词优势效应”定义为“(名词得分–动词得分)/词汇总分”(以k值表示),将名词得分大于动词得分者定义为“名词优势者”。结果发现:(1)从各年龄组均值来看,18个月组名词优势效应较小(k = .07),24及30个月组名词优势效应显著增大(k = .11~.19)。(2)从个体水平来看,18个月组名词优势者和动词优势者约各占50%(p > .05),而24、30个月组中81~100%的儿童都是名词优势者。该结果提示,以往不同研究之间的分歧可能是由于名词优势是随年龄而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选取88名大班儿童(43名女童和45名男童)及90名在校大学生(42名男生和48名女生)为实验被试,通过心理量表评分,探讨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和亮度对儿童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结果显示:(1)幼儿与成人对卡通面孔最佳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评价存在差异;(2)幼儿评价女童卡通面孔眼嘴间距离占面长24%时吸引力最优,两眼间距离占面宽41%时吸引力最优,但未达显著。成人评价女童卡通面孔也存在纵向“黄金比例(19%)”现象;(3)男童卡通面孔不存在最佳比例;(4)幼儿偏爱偏白肤色,而成人偏好白里透红;(5)受众性别与卡通形象性别均对肤色偏好有影响;(6)亮度高的儿童卡通面孔更具吸引力。结论:卡通面孔吸引力受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与亮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卡通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受众来设定面部特征空间关系与肤色等要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工作是在D.M.Gabbay的一篇论文《超模态逻辑理论:在模态逻辑中的模转换》基础上所做的,主要是将他的两类满足关系扩充到n+1种满足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类一般性的逻辑类K[TnK]和K[TKn],其中n≥1。我们得到了一些更为一般性的结论:(1)逻辑类K[TnK]的定理模式是:对任意n≥1,□j+(n+1)kp→□i+(n+1)kp,其中0≤in]的定理模式是:□1+(n+1)kp→□(n+1)kp,其中b≥1。不过,□j+(n+1)kp→□i+(n+1)kp,其中0≤in]的定理模式,因此,(3)每一个逻辑K[TnK]都是相应的逻辑K[TKn]的真扩张,其中n≥1;(4)必然化规则在两类逻辑K[TnK]和K[TKn]中都不成立,但是,这样的规则成立,即如果A分别是两类逻辑K[TnK]和K[TKn]的定理,那么对于任意n≥1,□n+1A也分别是逻辑类K[TnK]和K[TKn]的定理;(5)等值替换规则在逻辑类K[TnK]和K[TKn]下都不封闭;此外,(6)我们将D.M.Gabbay的从超模态逻辑到正规模态逻辑K的两类翻译τ0和τ1扩充到n+1类翻译τ01,…,τn。在超模态逻辑K[TnK]和K[TKn]与正规模态逻辑K之间,我们找到了点模型满足对应理论,即对任意的超模态逻辑公式α,在某个世界ω上为真,当且仅当,在正规模态逻辑K中τi(α)在世界ω上也为真。其中τi(α)是公式α从超模态逻辑到正规模态逻辑K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