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议道教养生及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源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后,道教的养生术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和发展。道教养生术同中华民族传统的医药卫生科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传承关系。随着历史的前进与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道教养生术,在人类社会中正日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道教养生目标的实质道教认为,生活在宇宙大自然中的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衡斗争中,是强者,是可以长寿的,是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老子《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等论述都是这个意思。道教的先辈们也不乏通过养生而长寿的人。道教的…  相似文献   

2.
俞琰(1253——1314)字玉吾,江苏吴郡人。自号“古吴石洞道人”、“林屋山人”、“洞天紫庭真逸”等,道号“全阳子”。乃宋末元初的著名易学家与道教内丹修炼家。其易学与道教内丹修炼相关的著作主要有:《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释疑》、《易外别传》、《水中金诗》、《玄牝之门赋》等。其经学易方面的著作还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等。对于易学与道教修炼的关系,早在东汉时期,便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对此作了专门的探讨。但此书所谈,一般认为讲的是炼外丹。自唐、五代以后,道教内丹修持渐趋兴盛,有不少…  相似文献   

3.
以“有”“无”论“道”,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他还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第四十章)。庄子亦以“有”“无”论“道”,认为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大宗师》)。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后来,东晋葛洪承继老庄之说,强调大道是“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相似文献   

4.
关于玄学,其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如何领悟“玄”,或者说,如何把握“玄”。作为玄学的开山祖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曾说:道可逆,非常遭;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调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这里可以看到,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过是指“妙”与“玄”是密切相关的。入“妙”出“妙”,也就是人“玄”出“玄”。或者说,无“玄”就无妙可言。妙想、妙道、妙境,人世间的一切称得上妙的东西,都是出入“玄”的结果。“玄”的重要,由此…  相似文献   

5.
俞琰     
(1258—1314) 宋末元初道教学者。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幼爱杂览,闻朋友间有奇书异传,必求借抄录,以致废寝忘食致病。后专习科举之学。业成而时异事殊,自叹“平日刻苦竟为画饼”、“时不我逢,奈之何哉?”入元,隐居不仕。以词赋见称,尤好鼓琴、作谱。元世祖至元(1264—1294)间曾作《玄牝之门赋》,在道友中传诵。通晓内  相似文献   

6.
梁涛先生“《大学》早出新证”一文有几个疑点。其一,梁文说:“在《中庸》中也有多处文字与‘修、齐、治、平’的思想相近,如: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第二十章)①按《孟子》中有一段文字几乎完全与此相同: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  相似文献   

7.
华严宗二祖智俨受到《华严经·贤首品》和《华严法界观门》的启发而提出“十玄门”,建立“古十玄”体系;三祖法藏则在二祖“十玄”思想的影响下,经过三次思想的演变,才将“古十玄”改造为“新十玄”。“古十玄”并非限于智俨,法藏的早期“十玄”学说也是“古十玄”,而“新十玄”应是《华严经探玄记》的“十玄”思想。  相似文献   

8.
“啬 ”,源 于 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五 十 九 章 “治 人 事 气 、神 ”而 保 养 身 体 。 身 体 得 保 ,命 的 基 础 就 会 永 远天 莫 若 啬 ”中 ,早 在 两 千 多 年 前 的 老 子 ,就 用 如 此 深 稳 固 ;心 无 杂 念 ,  相似文献   

9.
《荣辱篇第四》:故君子者,信矣,…··提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杨惊注:“隐,谓人不能隐蔽。”博山《苟子评注》:“隐,忧也。”按:“穷则不隐,通则大明”,即“穷则名不隐,通则名大明”,“则”后的主语“名”,蒙下“名弥白”而省。《儒效》篇(本文几只举篇名的,均属《苟子》本书):“(大儒)穷则独立贵名”,《君道》篇:“故君子之于礼也,敬而安之,…··提故穷则必有名”,与本篇“穷则(名)不隐”意同。杨注“隐,谓人不能隐蔽”,所释欠明,傅山说:“隐,化也”,则误甚。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  相似文献   

10.
伟哉大道君,在他的光辉著作《道德经》中始终贯穿着应时事而变通的思想。《一章》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认为自然界的阴阳造化,日月往来,进退伸屈,消息盈虚,风以动之,日以暄之,雷以震之,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时在运动。大寰宇内,容有森罗万象之事物,其变化亦随之永无止境。故曰“玄之又玄”。同时又因气度时令之易,而自然界随时令应气数而不断有新鲜精妙之事物产生。故曰“众妙之门”。《四章》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本章大意是阐明大道之性,是随时应时应物而变,故曰:“执古…  相似文献   

11.
《使徒行传》是一部基督教形成史的经典著作。它记载了早期基督教30年的发展史,记载了基督教从犹太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章到五章,基督教只是作为犹太教中一部分持守基督信仰的犹太人的活动。第二阶段是六章到十五章,记载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矛盾,以及基督教内部的矛盾。五章十一节就把这个持守基督信仰的团体称为“教会”,六章记载了教会正式成立组织,拣选了7个有好名声的人来管理教会事务。犹太教把“教会”看成是异端(24:14),教会内部也因受不受割礼发生争论。十五章记载的耶路撒冷会议,为此作出决定,外邦人信主不须受割礼,这不仅打开了外邦人信道之门,电拉大了基督教与犹太教的距离。第三阶段是从第十六章起至本书末了。使徒们根据因信称义的道理,把教会扩展到亚欧地区,使基督教最终同犹太教分道扬镰。  相似文献   

12.
说“色斯举矣”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乡党》末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独特也许是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日:“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高疏:“此言孔子市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  相似文献   

13.
祖师语录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得名曰希,搏之不闻名曰微,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十四章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有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道德经》六十八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道德经》七十四章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之“道”。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即处下)而不争名,是谓“不争”。世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  相似文献   

15.
宋末元初著名道教学者、《易》学家——俞琰字玉吾。今苏州吴县林屋山人。南宋理宗宝佑间,曾以《玄牝之门赋》在道门中传诵而知名。自德佑(1275年)后,于林屋洞隐居著书;入元,尝征授温州学录,不赴。自号全阳子、林屋山人;以居傍石涧,又号石涧道人,学者因称石涧先生。生平博学多才,邃于《易》学与丹道,尤好鼓琴,集毕生精力覃思精研琴艺、《易》学、内外丹道,有著作多种传世。其所著《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外别传》、《周易参同契发挥》、《阴符经注》、《席上腐谈》、《炉火监戒录》等,为发展道教《易》学和丹道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 这一传统固与传统中国民众对 于著名文物的敬重不无关系,但 似乎更与古代中国对于文字的 一种神秘崇敬的态度相关.“辞 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 之莫矣。”语言文字的力量在古 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从 文字象形中进行训诂,到借用文 字象形而构造神秘图符,再到由 文字的形式构造来预测吉凶,语 言文字作为事实本身的象征,有 时竟确凿地等同于事实本身,通 过对这种象征的调整与确认,许 多人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事实世 界也就得到了调整与确认。而其 中,道教符 就是这种以文字的 象征来调整…  相似文献   

17.
原文:   世人烧纸钱,谓纸钱烧化,阴间即为“孔方“.信者死作佛事,供十王像,多烧楮镪为死者赎罪.果如此,则富者虽为恶,亦升天堂;贫者虽为善,亦入地狱矣.贿赂公行,何冥王之鄙劣至此乎!乃世又称阴律严于阳律,谓十王只论善恶,不论贫富.是为恶者有罪不能赎也.信阴律为严,则楮镪无用;信楮镪有用,则阴律不严.世人之言,自违其理;信而不疑,愚人而已矣.……  相似文献   

18.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572米,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之间,方圆八百里。据多种献考证,梵净山佛教肇始于南宋,兴自明初,当时梵净山已兴修梵宇,为一方名胜,称“梵天净土”。由此得名“梵净山”,名播海内,成为黔中佛法渊薮。明万历郭子章《黔记》谓:“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至明季万历年问,国舅李颖出家,法号妙玄,来梵净山隐居,兴复梵净山佛教,相继修建金顶释迦殿、弥勒殿、承恩寺、坝梅寺、护国寺等,梵净山佛教乃呈兴隆繁盛之象,  相似文献   

19.
同中见异法     
同中见异法,是恰当地反映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就是重复,“异”就是不重复。在重复中写出不重复来,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列宁说:“发展似乎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却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这种“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就是似同而异,同中有异。写文章当然要忌重复,反来复去不见新意,那是思想贫乏的表现。但是,为了表述的需要,有意地进行重复,并且能在重复中写出不重复来,那却是认识深刻、思想缜密的表现。写文章恰当地使用同中  相似文献   

20.
道家论“混”“寂”,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混”,即无差别的统合整一。“寂”,即寂寞无声响、寂静。指先于天地而又生育万物的“道”,处于一种与万物无差别地统一整合为一个整体而又寂静无声的状态。唐初重玄学家成玄英、李荣把“有物混成”,理解为“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和“不可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辨”而“能生成庶品”;把“寂兮寥兮”理解成“道体窈冥”、“听之不闻其声响,搏之不得其形状”(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七)。在《道德义枢》中,“混”与“寂”也不是作为两个对立统一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