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指出,早期易学史不是某个学派的一元传承史,而是多学派的多元发展史;不是单纯的殊途同归史,而是殊途同归和同途殊归的“双相”史;它甚至也不单纯是儒、道两条互不交错的“平行线”的发展史,而是更多学派及“亚学派”互斥又互渗、多条线索交织、呈现某种“网络化”图景的历史。我们应把“同时性分析”和“历时性分析”结合起来。“要”是道家的重要概念和方法论原则,儒家“博而寡要”,道家“秉要执本”。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帛书《易传》和通行本《易传》对“要”这个概念的不同使用,对早期易学史中的儒道分野及儒道互渗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作为哲学的道教读者们都知道,“道教”这个术语即代表“哲学”,也指“宗教”教义和实践。由于我本人关注作为哲学的道教,所以我先介绍“道家”与广义的道教的关系。与儒家有一个主要的创立者不同,道家是事后的追溯。在公元前2世纪被历史学家司马谈第一次命名为一个学派。司马谈对学派的分类主要依据于它们对治国的贡献,没有提到后来追认的两个主要的道家思想家庄子与老子的关系。对“道家”的进一步说明则源于“道家”与“道教”的区分,后者一般认为始于公元142年。道教指有组织的宗教,延续至今。直到最近,道教学者,尤其是西方的道教学者,在…  相似文献   

3.
道家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它源远流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无比重要的影响,郭沫若先生说:“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之关系如  相似文献   

4.
关于《吕氏春秋》的学派归属性,向有歧义,其中“道家说”占有相当优势。本文从《吕氏春秋》成书的社会成因和其对道家学说的吸收改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认为不属于道家。  相似文献   

5.
庄子“天下”篇叙述道家四派的学说:宋鈃、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关于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的资料,有老子和庄子这两部书。关于宋尹学派的资料,有管子书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注一)。关于彭蒙、田骈、慎到的资料就很少了,虽然有“慎子”那部书,但其内容跟“天下”篇所说并不相同。所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是其以哲学的慧眼,对音乐美的深刻推断,本文从音声相和-音乐美的哲学,大音希声-音乐美的境界,探讨老子的音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道家学派思想怎么会被道教接收过来成为立教的理论基础?要明白这个原因,就得从道家学派诸著述中来追本溯源。早在战国时代,齐国稷下黄老学派,已经把黄帝、老子结合成一个体系。所谓:“道家之学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聃”。不过这时的黄老学派,是把黄帝、老子之“清静无为,自然而治”的思想作为学术来研究,并没把黄、老神化。后来,黄帝成了由神仙家们演成的“骑龙升天”的神仙。老子又是个“西渡流沙莫知所终”的存疑人物。《老子》这部书人称“辞称微妙难识”,很多词旨可为  相似文献   

8.
斯多葛学派和道家都主张遵循自然地生活是合乎德性的理想生活。但是,两个学派主张的"遵循自然生活"的意义是否相同,以及他们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提供不同的维度诠释斯多葛学派和道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遵循自然生活这一观点。通过对两个学派观点论证的比较研究,可以澄清斯多葛学派和道家在什么是自然以及如何遵循自然问题上的不同,证成两者追求理想生活中蕴含超脱社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都对音乐与人的情感内在联系性进行了关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客观性,人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体现出对“道”的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虽然极力主张礼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对乐的论述中,也肯定了人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它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奠定儒家音乐理论基础的是先秦时期荀子的《乐论》,而道教音乐理论的滥觞则当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篇。通过荀子《乐论》中的儒家音乐理论和阮籍《乐论》中的道家音乐理论的对照,可以看出后者在音乐理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荀子《乐论》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提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观点,认为人的内在“性术之变”,即  相似文献   

11.
语言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对其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诸多研究证实音乐干预能够明显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从干预材料的角度出发,音乐干预包括将音乐刺激与语言刺激严格匹配的音乐干预方法以及将音乐作为学习背景的音乐干预方法,二者均能有效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目前最有代表性的自闭症语言障碍的音乐干预方法包括听觉动作通路训练(AMMT)、基于旋律的语言沟通治疗(MBCT)以及背景音乐干预方法。音乐干预方法的发展今后需着眼于音乐类型的选择、音乐与其他活动的结合,同时兼顾不同自闭症儿童群体的适用性以及音乐干预在生活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杨萌  王剑桥  夏裕祁  杨帆  张学民 《心理科学》2011,34(5):1056-1061
摘要:采用3D模拟驾驶情景结合眼动技术探讨音乐节奏和歌词语言熟悉程度对驾驶行为和眼动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驾驶经验对驾驶行为及眼动影响显著,新手与老手相比速度更慢、错误数更多;(2)音乐节奏对驾驶速度、眼跳和垂直搜索广度影响显著,快节奏与慢节奏相比,驾驶速度更快、平均眼跳距离更短、垂直搜索广度更短;(3)歌词语言熟悉程度对驾驶速度、错误数和平均注视时间影响显著,熟悉语言与陌生语言相比,驾驶速度更慢、错误数更多、平均注视时间新手更长,老手无影响。(4)节奏与语言共同影响驾驶过程中的水平搜索广度,陌生语言时快节奏的水平搜索广度高于慢节奏,熟悉语言时快节奏的水平搜索广度低于慢节奏。通过本实验,建议驾驶员在选择音乐时选择陌生语言歌词的音乐,音乐节奏则可视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3.
陈赟 《现代哲学》2002,(2):92-97
也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音乐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成为一个真正成熟了的人,但是,究竟为什么呢?本文试图回 一问题,论文的观点是,音乐使人摆脱了以视觉为中心的空间视野,把人的完成安置在时间的视域中,这样,“成于乐”就意味着成为一个“即从即成”(即始始终)的“时者”(时间人)。因此,“成于乐”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成为一项永远都不能完成和终结,到死都在寻求某种新的开始的无尽的事业,换言之,通过“成于乐”,人的存在获得了时间性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15.
对1330名初中生进行间隔一年的追踪测试,通过交叉滞后的方法探讨亲子冲突、朋友冲突和孤独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对男生而言,先前亲子冲突对随后朋友冲突和孤独感预测作用不显著,而朋友冲突与孤独感为相互预测关系,亲子冲突和朋友冲突不存在显著预测关系;对女生而言,先前亲子冲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随后孤独感,而朋友冲突则不能,亲子冲突与朋友冲突为相互预测关系。结论:朋友冲突对男生的孤独感影响更大,亲子冲突对女生的孤独感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孟修祥 《管子学刊》2006,(3):115-119
《性自命出》为郭店楚简中一篇颇为重要的先秦儒家佚籍,篇中有论及音乐之源起、音乐之功能、音乐之宗旨等方面的内容,语焉不详,却与《乐记》等经典著作表现出既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的音乐美学观念,对审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管恩好 《管子学刊》2007,(1):98-101
孔子与《诗经》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认为《诗经》是孔子以鲁国乐本为底本,在授徒过程中经过逐渐编选,最终成为《诗三百》的。  相似文献   

18.
郑茂平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7,30(4):900-902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存在的奉质特征,主要的表现是:知觉期待是构成音乐基本元素的心理基础,知觉期待是影响音乐记忆的薅要原因,音乐知觉的心理机制是由“传输激活”引起的期待,知觉期待影响音乐时间操作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study reexamined the mood-mediation hypothesis for explaining background-music-dependent effects in free recall. Experiments 1 and 2 respectively examined tempo- and tonality-dependent effects in free recall, which had been used as evidence for the mood-mediation hypothesis. In Experiments 1 and 2, undergraduates (n?=?75 per experiment) incidentally learned a list of 20 unrelated words presented one by one at a rate of 5 s per word and then received a 30-s delayed oral free-recall test. Throughout the study and test sessions, a piece of music was played. At the time of test, one third of the participants received the same piece of music with the same tempo or tonality as at study, one third heard a different piece with the same tempo or tonality, and one third heard a different piece with a different tempo or tonality. Note that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piece with a different tempo or tonality was excluded. Furthermore, the number of sampled pieces of background music wa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ed neither tempo- nor tonality-dependent effects, but only a background-music-dependent effect. Experiment 3 (n?=?40)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background music with a verbal association task and focal music (only listening to musical selections) on the participants’ mo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the music tempo and tonality influenced the corresponding mood dimensions (arousal and pleasantness). These results are taken as evidence against the mood-mediation hypothesi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雍树墅 《周易研究》2020,(1):98-104
朱熹的琴律理论主要包括运用三分损益法的生律思路计算五音十二律与古琴徽位、琴上三准的掐断率并对其进行划分等。朱熹琴律理论中的儒家乐教思想主要体现在通过琴律以维护君臣关系,即论五音十二律以维护君臣关系、论琴上三准以区分君子与小人、论调弦之法以求五声伦序顺置等。他的乐教思想是以“理”为核心所生发出的一种音乐哲学思想:以“天理”作为乐教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中和”作为乐教思想的心性基础,以“致知”作为乐教思想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