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观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作了简单化的理解,认为感性认识阶段不存在理性因素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则表明,理性因素对感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部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主体的知识经验在感性认识中的作用主体的知识经验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它也是贮存在人的生理系统中的信息。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产生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当各种感官把刺激信息(外信息)沿神经系  相似文献   

3.
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roshansky提出的“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 1978)一词, 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对居住环境的自我认同, 用于理解和测量“人-地关系”。已有研究分别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论证了“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地方感”及“地方依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 并在个体、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上均发现了影响地方认同的因素。未来的研究将采用社会认知的实验技术、以及纵向研究设计方法等, 一方面探讨地方认同的内在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则利用此概念探索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元认知与5大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姚志强 《心理科学》1999,22(1):85-87
1.前言1.1元认知及其研究最早提出元认知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lavel J.H)。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元认知知识是个体有关认知活动系统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察、控制和调节。元认知实质上是人对认知括动的解悟和反思,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活动中的体现,是认知主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  相似文献   

5.
申继亮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1):27-32
本文简要概述了近二十年关于成人认知发展的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认知论的角度,探讨了个体关于知识的认识变化,认为成人的认知结构具有开放性,其表现形式是辩证运算;第二种观点是从智力与先天、后天因素的关系出发,区分了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发展的不同轨迹,认为晶体智力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且它的根本特征是适应性;第三种观点是以特定领域(即道德认知发展)为例,描述了成人道德认知发展的根本特征,认为成人期个体的认知发展并没有停止;第四种观点是从自我理论出发,强调了个体认知发展变化的实质是自我的发展变化,认为成人期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6.
刘铭 《四川心理科学》2014,(23):134-135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习语以概念结构的独立性存在。习语作为语言中最为普遍的表达,反映人类的概念系统亦或展现人类的思想。而认知方法则将人类概念域和习语意义相连接。快乐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成为认知语言学家关注的重要情感。本文将分析英语习语“快乐”的概念隐喻表达,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好的语言学习思路。  相似文献   

7.
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对元认知的性质、结构及评定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元”概念产生的哲学根源及其哲学涵义,以及元认知模型的基本特点;重点分析了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元认知有三个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认知调节;并总结了元认知评定的主要方法;最后对元认知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研究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人际价值观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价值观研究一直是个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它的复杂性,例如,人际价值观的结构怎样?假如是多维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序列如何?人际价值观的研究应从社会文化角度还是认知发展角度展开,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二是它的模糊性,许多心理学家对价值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感到疑惑。有的认为信息涉及的是实际社会世界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的评估则涉及到一个理想社会世界,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另一角度来考虑,假如个体或社会没有价值观念作指导,该是怎样的一幅行为图景呢? 基于以上原因,人际价值观的研究一直很少有人涉足。这可从研究文献中得到证  相似文献   

9.
殷融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14,37(2):483-489
传统的认知主义认为概念表征是与主体的感知系统无关的抽象符号。而具身理论则认为,概念表征以主体的感觉、知觉运动系统为基础的,感知系统在概念表征中具有中心作用。然而,具身性假设无法恰当的解释抽象概念表征这一问题。这种局限性说明主体的概念系统可能具有多元表征机制:既包括感知表征以加工与身体经验相关的具体知识,也包括抽象符号表征以加工与身体经验无关的抽象知识。来自病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行为实验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不同类型的概念会涉及不同的表征机制,证实了多元表征存在的合理性。今后的研究应探讨各种表征机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遗传论、精神动力论、学习论、特质论、社会文化及认知一情感系统理论为基础。利用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观点,对人格理论进行系统发展观分析。该观点将人格看作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包括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两部分。外部系统即外环境系统,内部系统则分为个体心理系统和个体行为系统,其核心是个体心理系统,它由认识系统、情意系统、自我系统及需要系统构成。人格的形成是内外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循环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概念或掌握一个概念的?这个问题历来是心理学在研究人的思惟和学习时所关心的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这一问题也有一些研究。什么是概念?有的认知心理学者提出,人们用以表现一个范畴的心理结构便叫做概念(Moates等,1980,P.208)。概念是抽象的,它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指这类事物的任  相似文献   

12.
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及影响概念转换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双向交流。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自发概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其中与基本科学理论不一致的错误概念阻碍了学习过程。该文概述了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研究,探讨自发概念的结构及其争论,并总结了影响概念转换的重要因素,包括认知冲突感,元认知和动机因素,认识论信念因素等  相似文献   

13.
陈赟 《现代哲学》2003,(1):82-88
长期以来,学术界把孟子的性善观念理解为一种先验性的学说,但是,本文认为。先验/经验的范畴归属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 philosophy),其论证功能更多的指向理论。而不是规范。而孟子的性善说却以对于“以故言性”的认知性的人性理论的批判为其出发点,后者所导致的理论结果往往是“以情才代性”,也就说,认知性的人性论触及的总是“情”与“才”,而不是真正的“性”。而孟子本人的性善论不是对于人性所表现出来的经验性事实的理论解释,其功能主要是规范性的,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引导性(orientative)的概念,它的主旨不在于获得某种知识理论,而是在实现人与世界的某种转化。  相似文献   

14.
评发生认识论的"反省抽象"范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4,27(3):514-518
论文分析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反省抽象”范畴的发展脉络、主要内涵及其与某些相关概念(如概括化、平衡化、矛盾与否定的构造、意识化与觉知等)的联系。作者认为:反省抽象不仅体现皮亚杰的独创性.而且也是发生认识沦中最为核心和最为重要的概念。它合理地解释了知识创新的源泉,使发生认识论的逻辑一数学范畴研究及认知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奠基于科学认识论之上。作者主张应准确继承皮亚杰的学术遗产,深化对认知发展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在本质上是具身的, 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的符号加工理论认为, 概念表征独立于主体的知觉运动系统并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储存于语言记忆中。概念表征的具身理论则认为, 概念表征与知觉运动系统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 概念在本质上是主体经验客体时知觉与运动体验的神经记录, 而概念加工的基本形式则是身体经验的模拟与还原。关于该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加工引发的知觉动作变化、身体动作对概念加工的影响、抽象概念加工的具身特征等领域。今后的研究应关注符号加工理论与具身理论的整合等。  相似文献   

16.
戴继诚 《现代哲学》2001,1(3):83-86
“纯粹概念图式”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内容。“图式”一词有许多种不同译法,如“范型”、“构架”、“范式”、“图型”等,它指一种由时间表现出来的结构,但这一结构是“先验”的,它与经验的图象,尤其是心理学上的“意象”(image)有很大的不同(详下文)。康德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知性纯粹概念”如何运用到感性直观上去的问题。按照康德的理论体系,纯粹知性概念——范畴是先天的,它来源于思维主体而非经验。他写道:“先验分析论乃将吾人所有之一切先天的知识分解为纯粹悟性自身所产生之种种要素。在分析时,首先应注意以下主要四点。  相似文献   

17.
书报杂志上曾经出现过“劳改释放犯”这样的称呼。有同志认为这是说不通的,和党的政策不相符;也有人认为这样说谁都能理解,没有什么不对。究竟能不能这样说呢?只要用有关的逻辑知识分析一下,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劳改释放犯”是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犯(人)”,“劳改释放”则是定语。偏正词组所表示的概念有个特点,即它总是从属于中心词所表示的那个概念,这是它的本质;此外它还具有定语(或状语)所表示的特点,这二者结合起来,构成这个偏正词组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例如,“红的花”是一个偏正词组,按以上的分析,可知:红的花也是花,红的花是红的。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  相似文献   

18.
认知方式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贺雯 《心理科学》2001,24(5):631-632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和一贯的方式(Tennant,1988)。对于认知方式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荣格(1923)所提出心理类型理论。而对于认知方式的现代研究则由“认知方式之父”一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1954)开创,他提出了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此之后.认知方式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中,对现存、现实,现实性这几个概念理解模糊、规定不一。如:有的认为“现实这个范畴,就是标志当前存在着的事物或现象的哲学范畴。”(参见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有的认为“现实性(即现实)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参见天津市高等  相似文献   

20.
王雁飞  凌文辁  朱瑜 《心理科学》2003,26(2):366-367
1 引言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他们认为 ,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目前 ,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教育、体育、工作管理等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 ,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 (achievementgoalorientation)的分析。目前 ,探讨社会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是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热点之一。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来源及其概念释义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