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尧与赵避尘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内丹家。面对西方文化强势挑战,魏尧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融合道儒佛三教性命思想来诠释内丹性命论,提出"先后天五行"性命论。而赵避尘除了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外,着重援引西方生理学、解剖学等来诠释内丹性命论,主张道教内丹学之精气神论是精气神生理学。但魏赵二人的内丹性命论实质上背离内丹学之性命思想。这对今日道教文化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清末内丹学家黄裳以饱学之儒生而入道,其著作表现出浓厚的儒道融通色彩。本文从“执中”与“守中”、“去欲存理、变化气质”与“性命双修”、孟子养气之论与内丹效验、人道与仙道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黄裳内丹学中的儒道融通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内丹学在宋代思想史上之意义为题.试图透过对宋代道教的时代特征的分析,以探索道教与时代的关系。文章通过“内丹学的思维特征”、“内丹之心统性命”、“内丹的自我超越”等三个命题的讨论,认为:道教发展至宋代,孕育出了内丹学。宋代内丹学不断地追求自我提升,以达到自我超越,复归于生命的真正本源,并自觉认识到与传统养生学及炼丹的区别。作者将此称之为“内转”,且指出它与宋代的文化趋势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4.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内丹学亦可称为"性命学",即一套"性命双修"为特征的如何"成仙"的学问.本文从内丹学"性命双修"的宗旨出发,论述"性命双修"所体现的中国形而上学的特征,并从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人生修养与生命境界等方面探索其可能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提出过一些有关内丹修炼的理论,但与他同时代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内丹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的比较研究,以说明杜光庭对“性命双修”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为内丹心性学在唐末五代的迅速发展,并在宋代以后成为道教思想与实践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清末道教学者黄裳的内丹学理论颇具特色,在内丹学史上自成一家。本文认为,黄裳内丹学的理论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内丹学的“药物”问题上,提出“盗天地之元气以为丹本”的主张;(2)对作为整个内丹学的逻辑起点的“玄关一窍”从身体结构和身心状态两方面作了明白的阐述。(3)把“阳生”之道区分为“外动之阳生”与“内动之阳生”,而“内动之阳生”又分为“性阳生”和“命阳生”。(4)主张性命双修,而又侧重心性,提出“静处炼命,动处炼性”的修炼原则。  相似文献   

8.
蒋植阳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北宗内丹家,他的内丹思想主要受明清时期伍柳派等影响。本文对蒋植阳内丹学之炼己还虚、性命合一、采取封固和六候炼丹作了与伍柳派丹道之比较分析,从中可看出蒋植阳既继承前人,又多有创新,如性命合一之调药论,武火之采论,六候中用文火之论等。  相似文献   

9.
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以丹论名著于世,融通三教是其内丹性命思想的最突出特征之一。他援儒入道,摄禅融老,强调炼形以养神、明心见性以合道,究其实质是欲以道为本,融合三教思想于一炉,锻造出更为成熟圆融的内丹性命论。故其丹学呈现出圆熟、简要、通俗等特点,对后学影响深远,并对于南宗内丹学的实践与传播,以及南宗教派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 文 题 目作者期数 页数道教神霄派渊源略考李远国 1—1彭耜其人其事考连镇标1—10论内丹学“性命双修”的思想戈国龙1—19王*'生平事迹考述唐代剑1—27甘肃省博物馆藏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杨富学 李永平1—97论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中的圣人形象成守勇1—101六朝上清经的隐书之道朱越利2—1论道家的内圣外王和禅宗的不执著张松辉2—13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吕锡琛2—18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戈国龙2—23壶中别有日月天——内丹隐语“壶”之源流及《壶天性果女丹十则法》 述要刘 直2—31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刘燕萍2—35…  相似文献   

11.
《性命圭旨》是明代以来较有影响的道教内丹典籍之一,被誉为内丹学集大成之作,著者和成书年代均不详。《性命法诀明指》为北京桃源观千峰派创始人赵避尘所著,一般认为成书于民国二十二年,是近代道教内丹重要著作。细读二书就会发现,此二书均以性命双修为圭旨,融儒、释、道三教内修要旨于一炉,博采众家之说。无论是从书名、结构到具体内容,无论是从功理还是功法上,二书都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显然,《性命法诀明指》一书直接或间接受到《性命圭旨》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先天一气”是道教内丹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是本体概念在内丹学修炼的直观意义上的呈现,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本体意义上的“道”或“虚”,也不是后天意义上的“精、气、神”之一的“气”,而是内丹学返本还原修炼体系中从后天回归先天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状态,是内丹学修炼成仙的必由之路。本文在综览内丹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内丹学关于“先天一气”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诠释。  相似文献   

13.
在道教内丹心性修养的理论与实践中,贯穿着个体身心发展的理念。它在很大程度上蕴藏了发展心理学的内涵,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理论遥相呼应,并存在相互理解的可能。内丹学中的心理发展理念即“性命双修”与“逆而成丹”,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新资源。在针对实际修行体验的访谈中,同样呈现出了伴随着一体感、无我感等心理感受的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浅谈《性命圭旨》的性命之学葛瑞冬本文对明代重要的内丹学著作《性命圭旨》一书的性命学说进行了分析,指出该书在修炼理论上强调性与命相互依存,身与心缺一不可,始终贯彻性命双修的原则,但在此基础上,对性与命又有所侧重,即侧重性功、心性的修炼,并在保持道教自身...  相似文献   

15.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对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的研究,就是对内丹学修道成仙的本体论基础的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内丹学成仙的可能性和它蕴含的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洞见。本文详细论证了道教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理论层级和丰富意蕴,从现代角度检讨了这一问题的理论效果,揭示内丹学本体论所可能蕴含的哲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性与命二元互补是道教生命观的特质之一,性命双修是丹道自诩优于其它宗教的殊胜处。作为清代内丹学大家,刘一明融贯内丹各家,旁摄佛儒,构建了一个双重(先天、后天)二元(性、命)的生命观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性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是儒、释、道、三家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各家对其的理解和解释却不尽相同.<性命主旨>通过三教合通来阐释道教内丹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性命学的精髓,力倡性命双修,坚持性功、命功并重亦即精、气、神兼炼的原则,反对孤修一物.道教内丹是从后天的神气入手,其目的是修先天的元神、元气,最后神气合炼,提炼出元神.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该书尤其重视修心,并认为儒、释、道三家得以融合的核心就是"心性".  相似文献   

18.
"性命先后"是道教内丹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从内丹学文献出发,梳理"先命后性"和"先性后命"在内丹学南北宋中的确切意义,并从理论上指明其中可蕴含的哲理意义,说明两者内在相通与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对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的研究,就是对内丹学修道成仙的本体论基础的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内丹学成仙的可能性和它蕴含的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洞见。本文从现代角度检讨了这一问题的理论效果,揭示内丹学本体论所可能蕴含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了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理论特色。陈致虚以《周易》之理来建构其内丹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易只阴阳两件物事”、“易之道道数也”、“易之道统乎天心”等三条道教内丹学的原则。认为道教内丹修炼是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理而进行的,天地造化就是太极或道的展开过程,修道即是要回复到道本身。而天地造化之功不离阴阳两件物事,所以,内丹修炼不离阴阳。“阴阳”为道之纲纪,向道复归的路径为“逆”,“天心”即天地造化生生的节度和有序性,内丹修炼通过调和“阴阳”,以“逆”的方式法“天心”而施功,便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以论还丹。陈致虚通过“援易入道”,在对本体之道的理解、修持的原理、证道的方法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为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