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永嘉之学扬弃了理学注重心性修养的治学方向,转向强调致用的经制之学。永嘉学人多为理学家所指摘,甚至被视为异端,但这正表明了永嘉学派的学理转向。永嘉学派经制之学的建构,涉猎广泛,注重社会生活,助力南宋在经济等领域走向鼎盛。然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反转,明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策略,打断了"南宋模式"的延续。永嘉学派的出现,本质上是一场儒学内部相异于经学传统的批判与启蒙的思想运动。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学的一脉,永嘉学派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其展开的脉络和系统。与宋代主流的理学相对,永嘉学派趋向于以"实"拒"虚"。这里的"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即从外部对象出发,而不仅仅根据人的主观想法和意念去行动;其二,注重事功之学和经世致用。与之相联系,永嘉学派主张"事上理会",扬弃"无验于事者"。"事"体现了价值层面的追求。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价值层面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道"相联系,但永嘉学派同时把普遍意义上作为价值原则和价值理想的"道"与人的"日用常行"或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永嘉学派对践行、对人所做的"事"、对"道"与日用常行之间结合的注重,同时关联着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概念,即"势"。进一步看,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与人格完善的这种要求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叶适提出的"内外交相成"这一观念,便十分集中地彰显了永嘉学派既注重于外在的事功,又肯定人自身的完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永嘉学派,自北宋以来,学绪相承,缕缕不绝。其导源发轫者可推北宋中叶的王开祖,奠定其学派规模的是周行己、许景衡等“永嘉九先生”,重振“九先生”之学的当推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转变其学风的则为薛季宣,而光大其学的乃是陈傅良、叶适。当乾、淳之际,南宋学术最称繁荣,而永嘉亦为焕然学问之区。及“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全祖望《宋元学案序录》)这种学术上鼎足之势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适对永嘉事功之学在理论上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4.
王宇 《中国哲学史》2005,(2):105-111
薛季宣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一方面,他承受了二程以来的道学传承,另一方面,他以"制度新学"为旗帜,指明了温州区域文化与北宋后期以来的道学传统分道扬镳的方向,由此奠定了永嘉学派的理论基石,迎来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全盛时代.  相似文献   

5.
吕祖谦是南宋学术界的领袖之一,与朱熹、张栻并称而长于陆九渊昆仲,更可以称作浙东学术如婺学、永康学、永嘉学派的导师,是婺学、永康学、永嘉学派的学术渊源。吕祖谦在学术发展史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浙东学术发展方面,事实具存。我们应当客观评价吕祖谦的学术贡献,辨明吕祖谦在浙东学术发展中的作用,进而认识吕祖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叶适对道统的批判及其知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代的永嘉学派,自北宋以来,学绪相承,缕缕不绝。其导源发动者可推北来中叶的王开祖,奠定其学派规模的是周行已、许景衡等“永嘉九先生”,重振“九先生”之学的当推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转变其学风的则为薛季宣,而光大其学的乃是陈傅良、叶适。当乾、淳之际,南宋学术最称繁荣,而永嘉亦为焕然学问之区。及“乾、淳诸者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全祖望《宋元学案序录》)这种学术上鼎足之势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适对永嘉事功之学在理论上的重新建构。一般说来,无论是朱惠的理学还是…  相似文献   

7.
永嘉学派刘安节、刘安上兄弟上溯至《易》,以实践重新弥合"道"与"器"的裂纹,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将格物致知的内省与外拓并重。通过引入庄子的思想资源,同时又摒弃其相对主义方法,结合儒家思想,形成了刘安节、刘安上"斋心沐形"的独特理论。"斋心"与"沐形"的合一,使得世俗成为无功利审美的对象,相较于之前的学者通过内省获得"仁乐"而言,对于刘安节、刘安上来说,"仁"就是"乐"本身。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 (公元 1150— 12 2 3)诞辰 850周年 ,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学会等联合主办的“纪念叶适诞辰 850周年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2 0 0 0年 11月 7日至 10日在温州市举行。来自加拿大、日本及台湾、大陆的专家学者 6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论点综述如下。一、叶适暨永嘉学派的批判精神叶适暨永嘉学派的思想中最鲜明、突出的特点是其批判精神。叶适对自孔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学说皆有批判 ,其锋芒直指宋儒的理学 (心性之学 )。对此 ,…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格局中,永嘉学派的研究历来不是学术界的主流.从永嘉学派诞生之日起,对它的研究和评价无不以程朱理学为参照系,似乎永嘉学派的理论特色只能从与理学的比较中才能彰显;在历史上,只有当人们发现理学不能应对时代的新挑战时,才意识到永嘉学派的独特价值.这种研究路线延续至今,基本上仍居于主流地位.可喜的是,新的研究风气正在渐渐改变这一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王开祖《儒志编》管窥永嘉之学的豪杰面向。四库全书本《儒志编》书前提要称许王开祖为"豪杰",而此评价在《总目》提要中却失落了。永嘉学派将豪杰标举为理想人格。豪杰之士兼有豪气、逸气、英气和卓识。豪气者,对文化使命的传承当仁不让。英气者,不迷信权威,是独立人格在理智上的体现。逸气者,不囿习见,是风流人格在理智上的体现。按照王开祖的卓识,心性涵养(成己)还必须展开在事功(成己成物)的过程之中。正是这一点,鲜明地体现了永嘉学派特有的精神取向,同时也构成了永嘉学派豪杰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重建思想范式的过程中,永嘉豪杰精神在事功中展开心性的面向不幸失落了,而王开祖所表彰的孟子绝学的要义即贵民轻君、挺立士道尊严则一开始就落在汪循、四库全书馆臣对"豪杰"的理解之外。居今之世,人类整体如欲向死而生,必须在根本处转变思想范式,创造出有别于现代性的新的思想范式。新时代召唤着豪杰之士毅然奋起。  相似文献   

11.
<正> 南宋时期,浙江儒学极盛,形成了地区性的三个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金华、永康、永嘉三地区,历史上称为“浙东”,所以有“浙东学派”之称。浙江三派的思想倾向有同有异:陈亮专言事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以经制言事功,历史上称为“事功之学”;  相似文献   

12.
清道光之后 ,学界涌动着一股反思汉学、回归宋学的潮流。其时 ,方东树《汉学商兑》的出版掀起了对汉学的“最激烈的反动” (胡适语 ) ,它实际上代表了道光年间一大批希望改弦易辙的士大夫的共同想法 :将文明发展之注意力由汉转向宋的方向。如此完成了清代后期思想史上一个关键性的变化。 (王森 ,第 5- 6页 )尽管永嘉学派主要活跃于南宋 ,因而很容易被近代归为所谓的“宋学” ,但对温州知识分子而言 ,复兴永嘉学主要的并不是向宋学传统的回归 ,而首先是振兴区域文化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以永嘉学派思想为文化资源 ,并在晚清学术语境和政治…  相似文献   

13.
南宋永嘉事功学派是从周行己性理之学转化的。推动这种转化的是郑伯熊、伯英兄弟。他们深具忧国忧民意识,知道空谈性命对国事无补,于是转向事功之学。他们的传人陈傅良予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玄机,弘布永嘉玄觉禅法的第一功臣张子开南宗慧能大师门下的五大宗匠之一的永嘉玄觉(664—713),初因“一宿觉”令三吴硕学辐辏禅阶,次更由《证道歌》而声名流被万代。一般认为,整理流传玄觉遗文的为庆州刺史魏静。然细揆之,首先有意识地搜集保存玄觉著述的,...  相似文献   

15.
郭由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25-125
艺术是什么?何谓艺术?我们试图到先哲们的著作里面去寻找答案,但却遗憾地发现,人类的美学史似乎是一部“美学困惑史”,功利与非功利、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等种种问题一直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遴选藏传佛教寺院辩论所依据的各派文本中影响深远的《塞氏·摄类学》作者对后世可资借鉴的三次辩论为案例,挖掘藏族量理摄类学辩论所具有的"更新而证实不谬之明"的功能及意义。这主要表现在摄类学辩论是纯粹思想探索的学术研究,启用辩论来进行思想上的开拓和突破,旨在通过生动而灵活的思想交锋和疑难辨析,矫正认识上的极端思维,引向利益他人的正行之道。这样一来,藏族量理摄类学辩论不仅没有停留在强词夺理、争强好胜的世俗层面,相反它既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功利的超越。这种超现实、超功利的本质是对现实和功利的升华,深入到了人类心猿不定、意马四驰的心理变化的普遍现实,进而帮助人们开启新知、求真明理,始终保持认知的无误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经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儒学中的四个基本观念经世、事功、功利、义理等四个观念,彼此间同中有异,而又异中有同。从相同点可以看出四者的关系,彼相异点可以发现各自的特色。宋朱熹(1130-1200)和陈亮(1143-1194)有义理和事功之争,两人始终各持己见。朱高称陈亮的学问为“功利”之学,而浙东学者则称之为“事功”之学。明王守仁(1472-1528)讲心学,清章学诚(1738-1801)却说“浙东之学,阳明得之为事功。”以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心学转化为事功,这是因为“事”的是非要靠心的认识和判断。人的功利心,其出发点有公有私,这是义理中的义利之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叶适以经制言事功的思想有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坚实的本体论基础。永嘉学能与朱、陆相抗衡 ,就在于它形成了一套既不同于道学本体论又不同于心本论的社会历史本体观 ,而叶适用皇极一元的观念把这些思想整合为一体 ,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使之上升到了相当高的历史理性水平。前人语焉不详 ,这里愿抛砖引玉 ,供同仁参考。一、皇极一元论《水心别集》之“进卷”部分有一个明显的逻辑系统 ,这就是以“皇极”为中心 ,以“大学”、“中庸”为两翼 ,以君德、治势、国本、民事、财计、官法、士学、兵权等外王事功为叙事对…  相似文献   

19.
<正> 从宋明到近代,浙江涌现了一批批睿智务实的思想家、气魄宏伟的政治家、慷慨悲歌的文学家,这些人物的风采气象,有如山阴道上的绮丽风光,使人目不暇接。在宋代,理学极盛时期,浙东出现了以吕祖谦的和衷朱陆的婺学,永康陈亮、永嘉周行己、郑伯雄、薛季宣及叶适的经世致用之学,这是与朱学鼎足而立的学派。陆学的著名传人也出现于浙江,如杨简、袁燮、舒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提到以陈亮、叶适为首的浙东学派,往往冠以“功利主义”、“功利学派”的称呼。“功利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陈亮思想的代名词。作为价值评价,这种所谓“功利主义”是指浙东学派只重功利而忽视道义。与此相应,陈亮与朱熹的学术辩论也被称为“义利王霸之辩”。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