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社会,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与生态文化这种新型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种文化间有着相互矛盾且统一的关系。作为当下社会的两种主题文化理念,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功能,在科技急速发展和进步的时代,人们除了着手于科技进步,还应该更妥善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科技文化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密切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新经济时代,当代世界文化发展趋势表明,文化不但具有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提高全民创新能力,支持民族优势产业发展的作用。从这个参照来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目标,可以证明,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支持中国的优势产业,使文化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开拓中国的创造性未来。  相似文献   

3.
林青  朱珊 《学海》2014,(6):173-177
文化工业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一阶段,市场自发地以科技改变文化的表现和传播形式为文化的市场化和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以英国创意经济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可作为文化与科技的整合阶段,因其自觉地对创意设计的创造性和人文性的重视,使文化成为主导,科技为人所用,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设计哲学用创造性和人文关怀重新对文化与科技加以整合,它的出场不仅给创意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注入活力,还暗合了以"创造"为焦点的经济社会实践诉求的现代性转型,人本身能动性、创造性、艺术化生活追求以及对科技的运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强调文化和科技的整合而非融合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6年8月23—24日在江西九江学院召开,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九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9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以探究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为主题,围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科技文化建设展开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5.
刘大椿 《哲学分析》2024,(1):146-160+198-199
审度科技文化,其要在审时度势,得出恰当的结论,作出必要的抉择。从科技审度的观点看,科学成为主流文化后所滋生的科技文化霸权,已使科学与文化渐行渐远。随着宽容文化理念的兴起,在科学与艺术、人文之间,出现了对话与融合的趋势。当下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要重新找回科学所失去的文化内蕴,重建一种有文化的科学,即所谓新科技文化。寻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乃是科技发展中最主要的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与中藏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于宗教而言 ,在其发展早期 ,深受宗教的影响。如果我们忽视了宗教这一层面的意义 ,就不能真正了解医学文化的所有精髓 ,尤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而言更是如此。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 ,惟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 ,人们又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惟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研究与之产生、发展紧密相关的宗教文化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在传统医学知识上的有用见解。1 宗教文化与中医中国三种主要宗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三教”是道教、儒教和佛教。中医常用…  相似文献   

7.
王志民 《管子学刊》2008,(4):126-126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的区域文化热席卷神州大地,这是一个可喜的文化现象,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硕果。当今世界的竞争,既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而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整理,没有对文化传统的吸收和传承,“中国特色”现代化,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会一手硬、一手软,步子不稳,根基不牢。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海外相关地区的佛教信仰体系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在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齐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兆琦  张玉书 《管子学刊》2005,(1):111-122,127
本文主要从齐文化研究的回顾、齐文化综合研究、稷下学研究、管子学研究、晏子学研究、齐国军事思想研究、齐国经济管理思想研究、齐国科技思想研究、齐国法治思想研究、齐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新时期的齐文化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继之,本文从齐文化向比较研究发展、向文献的重新整理和研究发展、向多学科协同研究发展、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发展、向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古代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审视发展、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等六方面做出了对未来齐文化研究趋势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0.
鲁仕贵 《美与时代》2013,(11):58-59
设计艺术总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着,通过对当代设计现状的描述,引出中国当代设计发展的现状,并且从科技对设计发展的促进,以及设计与经济、文化的关系来说明越来越趋向于“以人为本”的中国当代设计。  相似文献   

11.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13,(2):109-112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士”的出现,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现实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一种士文化。他们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但更多时候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英国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如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对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追求,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独立的强调等。同时,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今,传统文化可谓独辟蹊径,给人们呈展现了不同的效果,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极度要求与时俱进的广告设计行业,充斥中国元素的传统文化,其犹如一剂专门的强心针,不仅为现代广告设计提供了可供发展的新形式、新内涵,也照亮了广告人的未来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化是认同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国化不是本色化。利玛窦、谢扶雅、戴德生等的努力属于本色化,但是中国化不仅仅是穿儒服、建中国式教堂的问题,更不是复古或者文化倒退。文化与历史不可分割,文化在历史中才具有意义,中华五千年文化与历史构成了中华文明史。文化不可能与历史割裂开来,因为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发展、完善的,而且历史赋予文化以内涵和个性。中国文化和历史之所以丰富,  相似文献   

15.
邹相 《中国宗教》2018,(7):44-45
少林文化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少林文化在非洲各国的弘传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民众通过少林功夫、少林禅修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更好地认知中国、喜爱中国。  相似文献   

16.
王立  焦小刚 《管子学刊》2007,(3):126-128
不倦探索的葛志毅先生2006年又出版了新作《谭史斋论稿三编》,将近年来研究论文辑为一册,内容包括对思想史写法的阐发,古代经学文化传统阐述与评价,对分封制、《春秋》义例及郑玄经学的研究,还包括周代妇女、武帝尊儒改制、士的起源和戊戌前后康、梁民族观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还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应盲目信服西方文化,而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恢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可以看出,葛先生虽精研先秦两汉文化,但是仍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前途,值得我们每位学人学习。综观葛先生新著,似至少有如下特色:一、问题意…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主要特征是“一主多元”,主要由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等三大要素构成,其中主流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把握“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必须坚持主流文化主导与多元文化发展相结合、多元文化并存与建设和谐文化相统一的原则,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要深刻认识“一主多元”文化格局的特色化、层次化、规范化发展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追求人的自身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追求,追求的只是一种片面和谐、局部和谐、静态和谐,那么,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则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追求全面和谐、整体和谐、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自唐朝时期传人中国以来,经过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逐步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相适应,在中国广袤的地域和众多民族中扎根、成长和发展,进而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民族性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南京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利玛窦三进南京,不仅记述了南京城的秀丽和雄伟,描述了江南城市的物质充裕、经济繁荣的景象,他还详细解读了南京的政治文化、科技文化、建筑园林、音乐艺术和文人集会。他的这种多侧面、多视点的对南京城市风貌、物质文化和人文艺术的阐释,为欧洲了解南京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