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摆正位置--也谈"变亦变,不变亦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4期转载的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的《变亦变 ,不变亦变》的文章 (以下简称为变文 ) ,旨在引起同仁们对中医的关注 ,广开思路 ,展开讨论 ,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但究竟如何认识中医 ,中医到底如何变 ,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此 ,笔者谈一点粗浅看法。辩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变亦变 ,不变亦变” ,这种认识应当是共识的。问题的焦点是如何认识中医的变与不变。当我们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 ,让人想到现实的中医在变的问题上颇为混乱。仿佛给人一种感觉 :…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 4期《医学与哲学》发表了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教授《变亦变 ,不变亦变》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知识社会中的中医学》的两篇具有学术争鸣性的文章 ,读后颇有启发。两篇文章都提出中医学术要“变” ,我完全赞同 ,但涉及“变”的具体内容和观点 ,在某些地方略有不同。现在我按照《医学与哲学》编者提出的“欢迎大家参加讨论”的要求前来参加讨论。1 变与不变的辩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 ,我们的宇宙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 ,世界上所有一切事物 ,也都无时无刻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之中 ,所以 ,“变”是绝对的。恩格斯也曾说 …  相似文献   

3.
《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 4期转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 5期发表蔡定芳先生《变亦变 ,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下称“变” ,以下引文凡未加脚注者均引自本文 )以“科学的形态”之“变”作为评判、取代中医的想法和做法 ,是值得商榷的。1 以史为鉴 西化之“变”应反思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出现和现代还原性方法和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医学科学向着直观化的高度精密的微观世界发展。同时 ,也为中医增添了精确的实证技术手段和准确快捷的应急方法。它为中医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然而 ,“变”却忽视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相似文献   

4.
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的后半叶 ,中国传统医学不但在接受西方医学的挑战之后存活了下来 ,甚至还获致了相当的振兴与发展。尤其近 30年来针灸引起了国际医学研究界的注意 ,不但受到西方国家的医疗体系广为采用 ,更造成了研究的风潮。最近二三十年来 ,在西方科学化的医学达到史无前列的伟绩之际 ,中国传统医学与其他多样的“另类疗法”却还能在西方各国逐渐受到欢迎 ,是一种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就实际而言 ,西方人对中医的兴趣仍然只是一种边缘性的社会现象 ,中医医疗在大部分国家并未能获得国家或私人保险的给付 ,至于中医教育的施行 ,也仍以非大学级等的…  相似文献   

5.
自本刊2006年第四期发表一组关于中医的文章(包括张功耀的“告别中医药”一文)后,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目前编辑部已收到各方面的稿件200多篇,涉及的内容已远超出如何讨论中医的范围。如:如何定位传统医学?医学应否划分为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现代科学的标准是否适合于中医?中医应否接受实证科学检验?传统医学在当代医学体系中地位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与中藏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于宗教而言 ,在其发展早期 ,深受宗教的影响。如果我们忽视了宗教这一层面的意义 ,就不能真正了解医学文化的所有精髓 ,尤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而言更是如此。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 ,惟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 ,人们又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惟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研究与之产生、发展紧密相关的宗教文化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在传统医学知识上的有用见解。1 宗教文化与中医中国三种主要宗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三教”是道教、儒教和佛教。中医常用…  相似文献   

7.
对中医文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中医文化研究的现状1 1 中医文化研究取得的成果1 1 1 收集整理了大量非医学典籍中有关中医药的内容[1] ,为继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与线索。1 1 2 对药物器械、技术方法、理论形式、思维逻辑、心态结构、价值观念等中医文化各层次内容与西方医学文化中相应的内容进行了大体上的比较 ,并在对两者作出一定价值评判的基础上 ,批判了中医科研工作中存在的或者将中西医理论概念简单对应 ,或者以西方医学为价值标准的研究倾向 ,肯定了中医学在疾病观、治疗观、用药方法等方面确实有契合生命特征的合理因素。1 1 3 对中医学与其他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8.
从多元性理解和发展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和反思 2 0世纪中医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 ,中医发展一直笼罩在科学主义的光辉与阴影之中 ,并在不懈地追求医学一元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主义视科学 (现代科学 )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用这种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 ,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非科学” ,而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视域里是应被废除或改造的 ,于是便有了“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等口号和主张 ,中医至今仍没有摆脱被质疑和改造的尴尬境地。医学一元主义与科学主义具有内在互补性 ,并“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医学的一个主旋律”[1] 。医学一元主…  相似文献   

9.
循证医学——中医临床研究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1 1 循证医学与辨证论治的相通性辨证论治至今仍是作为中医的临床特色之一在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是中医临床的核心与准则。无论是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 ,还是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等 ,都是以“证”为主线 ,去搜寻资料 ,探其本源 ,直到揭开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就是其对临床征候 (证据 )搜集、分析、整理的过程。当然 ,中医的“证”与循证医学的证是有区别的 ,中医的证是宏观的、定性的 ,有时甚至是模糊的 ;而循证医学的证是“最好的、最可靠的证据”。但中医学上“证”的确立 ,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  相似文献   

10.
针对纠偏救弊是学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偏”不是中医防病治病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学术争鸣与学术创新可以“偏”,但临证选方用药不可“偏”!从张仲景、叶天士到蒲辅周等历代中医名家都是以“随证治之”为特色经验.在“读经典、做临床”过程中,提倡广泛涉猎古今众多学术流派,但要做到“师古而不泥古”.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subject of personal change. As such, one could be tempted to say that it deals with psychology as a whole: What else should psychology be concerned with? But this is not exactly how things are, as I will argue by answering a first question: Is psychology, as a disciplin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human change? To a second question—whether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PCT) in particular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human change—I give an affirmative answer, after some necessary qualifications. I would like to dwell particularly on answering a third question: Can the way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deals with change be regarded as centering around a peculiarity? I am convinced that the revolutionary and cutting-edge nature of PCT can be fully appreciated only by pinpointing and highlighting such a peculiarity. In discussing this, I find it convenient to answer a last question: Is the way PCT deals with change akin to the way other theories handle it? After having discussed personal change as it is treated in PCT, I give a bird's eye view of the contribution of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to the fields of psychology more concerned with change—namely,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role of chang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on what Kelly pointed out as the focus of convenience of hi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therapy as a relational process aimed at favoring a personal change.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了探讨负启动效应在学前儿童规则灵活转换中的作用, 用几个不同负启动版本的维度改变卡片分类任务(DCCS)研究了DCCS中的负启动效应及其在3、4岁儿童中的发展。实验一验证了儿童在负启动版本DCCS任务中的年龄发展趋势, 发现与标准版本一样, 大多数3、4岁儿童都不能通过, 但随着年龄增长负启动会逐渐减少, 更多的儿童能够顺利通过任务。实验二考察了DCCS中负启动发生的条件, 发现在任务的转换前阶段, 无论分类规则间存在冲突还是目标卡片与测试卡片间无关维度值上存在冲突, 负启动都会发生, 由此揭示出能引起选择性注意和主动抑制的冲突是负启动发生的关键。实验三探讨了负启动时主动抑制发生的层面, 发现儿童主动抑制的并非是无关维度中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值, 而是整个无关的维度, 表明抑制发生在维度这一更抽象的上位水平上。说明由抑制而产生的负启动或许也应成为儿童认知灵活性发展中需要克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17.
The current discussion offers an alternative to the dissociative self-state model of enactment and dissociation, emphasizing implicit memory processes in bodily comportment and style of relating with others. By embedding the occurrence of enactments within the ongoing flow of nonlinear dyadic process, the focus shifts to the subtle back-and-forth between patient and analyst that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relational (i.e., procedural) skills within a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that is self-organizing at more inclusive levels. Enactment is thus seen as an emergent property of the dyad.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风水术又流行起来。风水先生不足论,在一些学者的言论和论著中,也把风水说成是建筑选址的“环境科学”,比如要依山傍水,背风向阳之类。笔者经过对历史文献的考察,发现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兹将结果发表,供有关人士参考。一、风水术不是孔孟老庄及其以前的传统选择适当的地方做窝,是许多动物的本能。据研究,有些动物还有选择葬地的行为。到该死的时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