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我国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建设的软肋在于忽视道德对权力的有效约束,或者说,是社会主义行政伦理建设滞后。这必然导致权力行使的傲慢与冷漠,出现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相适应的行政行为与现象。道德的本质和功能决定道德可以约束权力。因此,在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对法制监督、社会监督等"硬监督"体系予以足够重视,还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软监督"作用,引入和培育道德因素,发挥道德对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引导、调适和规范功能,促使权力主体由他律走向自律,实现权力主体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因此,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行政伦理规范体系,促进政治法律制度和行政人员的道德化,对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范虹 《道德与文明》2005,1(3):58-62
网络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规律。道德内化是贯穿于网络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支配着网络道德主体德性的形成和发展。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他律和自律、受动性和主动性有机统一的过程,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在网络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把他律机制与自律机制、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马彪 《道德与文明》2019,(1):121-127
关于道德如何教育的问题,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探讨了三种解决方式,即对话的、独断的以及问答的教学方式,其代表分别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康德自身。苏格拉底从德性即知识出发,强调知识即回忆,道德的受教过程就是天赋理念的回忆过程。亚里士多德倾向于从习俗的立场来理解德性,主张德性的习得最终要落实于习惯的养成之中,道德不是先天据而有之的,它是后天训化的结果,人们只有运用它才能真正拥有它。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康德尤为重视从德性的"新生论"与"道德自律"的角度来阐释道德的授受问题,以此摆脱传统思想中的"预成论"与"道德他律"的缺陷。不过,他的道德哲学与其道德教育之间的悖论问题也由此引发了后世学者持续不断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从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需要自律,自律无疑优于他律.但自律仍然带有强制性,只不过是用内在强制取代了他律的外在强制.因此,道德不能以自律为极限,而应当超越自律,即由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然.道德自然通过对道德自律的扬弃,否定了道德自律中的内在强制因素,但将道德的本质属性予以存留,且将其自由升华至极致,这就造就了没有任何强制的道德以及道德选择中充分的、完全的个体自由.与道德自律相比较,道德自然具有非强制、无意识、不造作等特征.道德自然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是在人的原初心理基础上,经过实践、反思与情感升华的长期过程而逐渐生成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解读孔子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耻感品性,对于人们按照社会主导价值观自觉地趋荣避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康德的道德自律论到心理学家对道德自律问题的关注实现了一次由形而上的哲学构架到形而下的经验研究的转化。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家从心理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视角提出,个体道德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他律是较低级的道德阶段或类型,自律是较高级的道德阶段或类型;评定一个人是否自律应以其道德判断作为依据,由此涉及自律的标准问题。在实践层面,鉴于自律者具有可靠性、理性反思和意志力的特点,因而实现自律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在于主体拥有良心、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和相应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兼谈对马恩原著的正确理解刘余莉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5页,有这样一段话:“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有人以此为根据,认为道德就是自律的,讲社会本位的伦理学都是他律的,是神学伦理学。那么这...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评普鲁土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前几年,这段话曾被我国伦理学界的一些同志一再地加以引用,作为否定道德规范性、约束性的理论依据之一。有的同志甚至由此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强调规范建设,就是强调道德他律,否定道德自律,因而与宗教无本质区别,应予否定。这些观点不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而且也曲解了马克思这段话的原意。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观点 ,后来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了道德的他律性。自律与他律都是康德的用语 ,其现代意义有所变通 ,一般强调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讲个体道德时强调自律性 ,但不应忘记这种自律是以承认他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宫睿 《世界哲学》2017,(2):59-66
意志自律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对此普遍持有一种"行为者的同一性"理解,即认为意志自律的充分条件就是道德法则的服从者与道德法则的创立者具有同一性。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它会在意志中引入他律的可能,从而无法表达出意志自律应有的道德性含义。相反,本文作者认为只能以"行为的同一性"作为康德意志自律概念的本质特征,它是指在意志自律中,服从法则的行为与给出法则的行为是同一的,这种行为的同一性只能就纯粹实践理性自身活动才可理解。只有通过"行为的同一性"解释,才能表明意志自律与道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律”与“他律”的哲理辩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学术界关于“自律”和“他律”问题有着两种不同观点:一是片面强调道德上的“意志自律”,认为只有“自律”才是道德的本质,甚至提出“他制他律与自制自律是臣民与公民的根本区别”这样一个情绪化命题,主张彻底抛弃“他律”;二是认为在现代社会,伦理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李凯 《道德与文明》2011,(2):153-156
孟子对于恻隐之心的叙述与列维纳斯对于感受性的描写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作为两种异质文化的产物,恻隐之心与感受性之间的差别也是甚为明显的。恻隐之心是内在具有的、先天禀赋的,感受性是他人赋予的、后天获得的;恻隐之心所发出的道德律是自律的,源于感受性的道德律则是他律的。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自律与他律———马恩与康德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自律观●王淑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主体意识的提高,道德的自律性在日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道德自律概念的争议。有人认为道德自律是与他律贯通的,有人则认为是完全对立的。探本溯源...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本性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因此,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 ,围绕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论争不断、热度不减 ,关于其道德他律的思想却鲜有论者 ,以致牟宗三这一思想以及这一思想所隐含的问题 ,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理解。我的基本观点是 ,牟宗三所谓以知识之是非决定的道德即是道德他律这一标准是值得讨论的 ;牟宗三此说的真正目的是批评朱子学说“道德无力” ,“道德他律”不过是阴差阳错误为朱子所戴的一顶帽子。一、牟宗三在什么意义上说朱子是道德他律牟宗三将道德理性分为三义 (参见牟宗三 ,1 96 8年 ,第 1 37- 1 38页 ) ,认为其中第一义即所谓截断众流…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规律性。道德内化是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的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它支配着公民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他律和自律、受动性和主动性有机统一的过程 ,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所以 ,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把他律机制和自律机制、灌输机制和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民法的顺利实现,不仅需要他律,更依赖于民事主体良好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对民法实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信仰的道德自律与民法实现,二是基于理性的道德自律与民法实现,三是基于习惯的道德自律与民法实现.  相似文献   

18.
康德虽然创立了自律论的道德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使道德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但却受到了黑格尔的批判。黑格尔认为道德虽然是主观意志的自我规定,但人的自我意志又是受到客观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律规定的。道德需要在伦理阶段才能突破它的主观性,实现其真正的内容,否则道德原则和义务原则就没有内容。与此相一致,作为道德要素的善、义务和良心在道德阶段也只是主观的、纯形式的,需要在伦理关系中才能变成现实。道德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他律的内容需要通过自律的形式得以实现,自律的形式必须以他律为内容才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基于神灵、利益、制度、熟人、舆论对民事主体的道德他律与民法实现等方面论述了道德与民法实现的关系。指出民法实现除了主要依赖于民事主体的道德自律以外,还必须借助于他律力量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一、应研究自律与他律问题 基督教把道德说成是宗教的附属物,是神的赐予,否定道德是独立的范畴。针对这种观点,马克思指出,这是与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这些“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相对立的错误观点,因为这些道德家认为道德与宗教是对立的:“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5页)从批判宗教耶稣道德这种错误观点来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还是成立的,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