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源流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论语》的源流,数千年来一直是个错综复杂、众说纷纭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对此作进一步的考察,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论语》的原始形态很久以前,人们就一般把《论语》版本作为一个单一性的源流,认为后来的《论语》是由一个祖本传下来的。这是一个历史误会,也是许多争议问题的根源。《论语》研究尽管聚讼繁多,但有一个问题是不可否认的,即它基本上是孔门弟子的听  相似文献   

2.
如何把深奥的美学理论普及化,成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读物?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美学袖珍丛书》,对此做出了可喜的尝试.这套小丛书由下列十一本书组成:《美的哲学》(叶秀山著)、《审美心理学》(杨恩寰著)、《审美  相似文献   

3.
包括道教传记在内的诸多道经,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鉴于学人对此问题鲜有探究,笔者拟以元代道士赵道一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为例,作一粗浅探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仙鉴》),载《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收入上海涵芬楼影印本《道藏》第139-150册,三家本《道  相似文献   

4.
李竟泉同志在《也谈逻辑与语法的关系》(载《逻辑与语言学习》85年第2期)一文中说:“搭配的实质是语义搭配,也就是要符合逻辑的问题”。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来与李竟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孔子删《诗》"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在并无充分根据的情况下,竟然长期对此表示怀疑,甚乃完全予以否定。这样的学术趋尚显然值得深思。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古诗三千"与"逸诗"稀少问题、"《诗》三百"与"季札观乐"问题、"思无邪"问题、"删《诗》"权力问题,以及"孔子删《诗》"史书无载问题,对"孔子删《诗》"的历史真实性作了进一步论证。综合这五个方面的论证,并得出结论:"孔子删《诗》"是完全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大凡搞人才学的同志和对人才问题颇感兴趣的读者都会知晓,我国汉魏时期刘劬劭所著的《人物志》,是一部十分难得的系统论述人才问题的理论专著》遗憾的是古往今来对此书有专题研究的人甚少。近年来,随着人才学这门新兴学种的崛起,《人物志》研究渐趋活跃,全国各种人才学的报刊杂志和  相似文献   

7.
《潇湘卧游图》传为李公麟所作,现藏于东京博物馆。自董其昌提出《潇湘卧游图》为李公麟笔之后,可以说后世对此深信不疑,直至今日,才有相关研究对此提出疑议。实则早在明末清初,吴郡古玩商人吴升就已在其书画著录《大观录》一书中对此画的用笔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此画应是南宋人笔法。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否为《正蒙》写过注解,在学界存在争议。那么,现行所谓《正蒙》朱熹注解从何而来,便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通过考察《正蒙》朱熹注之源流,对朱熹是否为张载《正蒙》作过注解予以解答。朱熹在解说《正蒙》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张载的思想,那么,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如何?我们对此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是汉代出现的道教经典。它的核心内容是阐述道教的神学思想,而这一核心内容又是围绕着人的长生不死这一道教思想根本点来展开的。前人著述谈及此经,虽也曾点出它所包含的神学思想,但却未指出长生不死问题在《太平经》中所占的地位。本文试图说明的是,生死问题是《太平经》的主旨,其它的内容皆服务于这一主旨。从人类有了思维,能够思考宇宙与人从何处而来之时起,人类的归宿问题就一起困扰着人们;死亡——形体的消亡难免给人带来困惑与恐惧;人类对此至今仍感迷惑:死亡之后的情形究竟怎样?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对此作了种种的解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文化难题》(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难题》),涉及到有关文化与历史观问题。作者对自己的“文化见解作一次还算系统的阐发”,并且把他早已萌发的“对马克思的历史观作某种补正的动想”付诸实现(参见《难题》,以下凡引《难题》不再注明)。作者提出的中国当代的文化难题确实存在,对此展开讨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问题在于《难题》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补正”,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补正;它对于解决中国文化难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唐凯麟主编的《简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以下简称《伦理学》),篇幅不算长,但是却提出一些新问题,并对某些“人所共知”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对我们深入探讨伦理学的许多理论问题颇有启发。譬如说,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它的特殊性何在?它与真理和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伦理学》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它认  相似文献   

12.
《纯粹理性批判》通常被看做是认识论的著作,海德格尔则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存在论。[1]毫无疑问,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纯粹理性批判》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的主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先验哲学的总问题,而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  相似文献   

13.
“月亮问题”是量子力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涉及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为此,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一、“月亮问题”能实证吗? “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这是所谓“月亮问题”的第一个疑难。李振伦同志在《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发表的《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李文”),对这个问题作  相似文献   

14.
《春秋》以隐公为记载之始,"《春秋》何以始乎隐"是《春秋》学所展现的第一个问题,《春秋》三传对此各有不同的理解。《穀梁传》以"无事"与"谨始"为中心,赋予隐公以"正隐以治隐"的意义。《穀梁》隐公叙事以此为核心,通过对仲子与子氏身份的不同诠释,建构了隐公至正的地位,进而以"至正"贬隐公之"不自正",从而成立了《春秋》"何以始乎隐"的《穀梁》解读。  相似文献   

15.
《左传》《国语》中的筮例,是对《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材料,历代学者对此进行过许多研究考辨、阐释解说。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既以《左传》《国语》筮例作为创立“尚氏学”的最重要的佐证材料之一,又将“以象解《易》”的方法用以阐解《左传》《国语》的筮例,颇具特色。本文考察了尚先生以象解筮的具体内容,辨析了“尚氏说”的自洽性,并就“尚氏说”中“观象”与“用象”、“易理”与“义理”等问题进行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讨论中,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主体性原则,以及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的关系。《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发表的朱德生同志《从主体性说起》(以下简称朱文)一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在某些问题上同朱文有不同看法,特写此文与朱德生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求签是一种简便的占卜活动,在神州大地几乎家喻户晓。求签的迷信,影响民情风俗,其流行面很广,但却极少有人能真正识辨其本来的面目,原因就在于历代学者对此少有问津。如何去理解和看待这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呢?本文主要从《易》学的角度,结合文学、史学、术数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对此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文字认为所谓签诗,是一种以古代韵律诗为形式并仅供求签占卜之用的卜辞,归根给底是《周易》卦爻辞和《易》卦占卜术发展和变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注意?     
什么是注意?这个问题,目前似乎是已成定论,毋需再议的问题。其实,可议之处还是有的。北京师范大学等四个师范院校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对此问题是这样讲的:“注意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共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罗跃军 《哲学研究》2012,(8):68-71,126
一、关于《理想国》中正义论证的争论关于《理想国》中的正义问题以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此的论证,西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早在1937年《心灵》杂志第183期上,福斯特(M.B.Foster)教授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错误"的论文,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其对手之间关于正义的讨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想国》第二卷开篇中格劳孔关于善的三重区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区分要求苏  相似文献   

20.
七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同《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在京部分伦理学工作者讨论道德的主体性问题。与会者20余人。座谈会首先回顾了近一年伦理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情况,并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