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提出了与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迥然相异的语言意义观和一系列新概念,如意义即用法、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等,这方面的材料在我国陆续地有所介绍,人们可能比较熟悉.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还用了很大篇幅讨论遵守规则(follow rules)和私人语言(pri-vate language)问题,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似不多见.在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争论成了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学者之多,讨论的时间之长,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之多,在当代都是少见的.为了帮助国内读者详细了解有关情况,下面仅就目前能掌握的资料,大致依时间顺序把问题的提出、争论的展开和研究的发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部分内容主要来自R.里斯与他人的通信和笔记,它是对维特根斯坦的一些哲学评论的记录,主要涉及到维特根斯坦对海德格尔、莱辛、马克思、黑格尔、康德、摩尔、阿奎那、达尔文等人的思想评价,其中一些哲学家的名字在他以往的讨论中很少提及。此外,这部分内容还包括他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或态度,如哲学的性质、哲学研究的方式、不朽问题、实在论、自由意志和道德等等。最后,本部分也包括之前出版过的里斯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对话目录,这些共同构成了维特根斯坦晚期与里斯对话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3.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的标题系因《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 1期董志强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一文而起。笔者认为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 ,同时也容易引起明显的误解。对误解的澄清 ,特别需要重视如下三点 :( 1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活动的整体旨趣中把握这一概念 ,将其视为语言批判方法中的一员、思想链条中的一环 ,放弃“家族相似观”是一种普遍的概念理论的看法 ;( 2 )必须从语言活动观 (语言游戏观 )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概念 ,坚决放弃指称论的视角 ;( 3) (至少 )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解放后做了19年厦门大学校长的王亚南(1901—1969),因30年代后期与郭大力(1905—1976)合译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而闻名,40年代执教于中山大学及厦门大学,是其学术研究的鼎盛时期。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收有他的三部著作: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时代文化出版社1948年版。(《民国丛书》第2编第21册,上海书店1990年12  相似文献   

5.
欣提卡主张,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指称观与新指称理论高度相似,进而暗示新指称理论存在着重要理论缺陷。通过批判性地考察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指称观和分析《逻辑哲学论》中的名称和对象之关系,本文指出前期维特根斯坦与新指称理论迥然有别,从而对欣提卡的哲学问题给出了答复。通过对《哲学研究》中关于直接指称表达式讨论的分析,本文指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指示词和专名的性质作出了区分,其指称关系主张具有消去论特征。本文还进一步批评了那种认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指称的描述主义者的流行观点,并指出语境原则是贯穿前后期维特根斯坦指称论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梁小岚 《哲学分析》2024,(1):48-58+196
“面相观看”问题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同样包含着一种“面相观看”的维度,即对于模棱两可式的图画——奈克方块的研究。为此,维特根斯坦给出了看到“两个不同事实”的解答。以“投影规则”的角度重新解读奈克方块问题,去展示《逻辑哲学论》中的投影规则如何在中期哲学的探索中转变为更为普遍的投影概念。此概念在维特根斯坦中后期哲学中对“面相观看”的讨论举足轻重。因此,对作为一座桥梁的“投影规则”如何连接起《逻辑哲学论》中的奈克方块问题与“面相观看”问题的分析,可以看作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连续性的内在例证。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由《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图像论"转变为"游戏说";绝对的本质转变为家族相似性;理想的执迷转变为心灵的平静。三大转变可以看出:后期维特根斯坦主张一种治疗型的哲学,从意义、理智及心灵领域治疗了简单性、绝对化、理想式的传统观念。维特根斯坦所治疗的也是人文医学所批判的,人文医学放弃了简单性,看到人的复杂性;摒弃了医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论断,注重多样化。治疗型哲学和人文医学都根植于生活,以人为中心,没有理想的本质。治疗型哲学有利于人文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构建。  相似文献   

8.
规则遵循悖论(the rule-following paradox)及其相关问题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它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论述语言的运用及其意义方面的一个重要议题。克里普克在《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中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并提出了怀疑论解决方案。在这一解决方案中,他暂且接受意义归因中语义事实的缺失和怀疑论论证的结论,同时拒绝扩展这种论证而导致彻底的意义怀疑论。  相似文献   

9.
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有一些涉及意向性问题的论述。我读它们的时候,总觉得它们是有所针对性的,像是针对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最近阅读新近出版的《维特根斯坦的声音:维也纳团体,维特根斯坦和魏斯曼》(The Voices ofWittgenstein:The Vienna Circle,Ludwig Witt-genstein and Friedrich Waismann)(以下简称《维特根斯坦的声音》)时,这一猜想得到某种程度的证实。在《维特根斯坦的声音》中,尤其是其中的“心理学的概念”一章,对布伦塔诺及其意向性的概念,对“意图”、“期待”、“打算”、“相信”等与意向性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在1976年《哲学家的争论》丛书上,首次发表了福格林(Fogelin)的《维特根斯坦》。第二版(1987年,共255页)很明显有两处较大的改动。福格林重新精工细作了有关维特根斯坦的一些关键性论证的形式和要义,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逻辑哲学论》中逻辑部分,以及有关“私人专用语言的论证”和“遵循一种规则”这两章进行了批评。根据《前言》所说,福格林做这些修改是“为了简明”,为了答复批评,特别是为了答复那些来自维护《逻辑哲学论》的逻辑学家们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讨论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涉及“意义、命题、理解、逻辑”这些概念,还涉及“数学基础、意识状态”这样的问题。本文将集中关注它对理解与私人语言的讨论,并希望能够以此说明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问题。一、命题的一般形式与意义的一般可能性《哲学研究》首先包含着对其作者早期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一种批判,但作者还是要我们将这两部著作放在一起阅读(见P.X)。为了能够理解晚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2.
正穆尔(A.W.Moore)是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其研究领域广阔而深湛,涉及形而上学、康德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哲学史、数学哲学、逻辑学与语言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很高声望。其代表作有《论无限》(1990;2001)、《观点》(1997)、《康德道德与宗教哲学的主题与变奏》(2003)、《近现代形而上学的演变:理解事物》(2012,以下简称《理解事物》),等等。目前任哲学杂志《心》(Mind)主编。《理解事物》出版之  相似文献   

13.
奥地利当代知名分析哲学家R·哈勒(R·Haller)教授应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所洪谦教授的邀请,于1984年9月6日来京进行学术访问。哈勒教授早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后进英国牛津大学在赖尔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奥地利格拉支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奥地利哲学研究和文献中心主任。 9月14日和18日,哈勒教授在北京大学先后作了题为《维特根斯坦与奥地利哲学》和《维特根斯坦是新实证论者吗?》两个专题报告。22日他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了题为《维特根斯坦与怀疑论》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哈勒教授就奥地利哲学传统、维  相似文献   

14.
J.Schulte等译(美)《L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F.魏斯曼所纪录的谈话》(1979) D.Bolton(美)《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979) P.Slater(美)《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和重要性》(1980) D.DeGrood(美)《辩证法与革命》(1979)答和分析》(1980) B.Ollma(美)《社会的和性的革命:论马克思和赖希》(1979) Th.McCarthy(美)《J.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1978) W.Schmied-Kowarzik(西德)《社会实践的辩证法》(1980) I.Craemer-Ruegenberg(西德)《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5.
关于前后期维特根斯坦之间的联系,前人或持断裂说,或持连续说。连续说的根据是认为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观上并无什么改变。其实,前后期维特根斯坦不仅在语言观上,在哲学观上也有一种根本性的断裂和转向,所谓相似性只是表面上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哲学不是自然科学;哲学是描述与澄清;独一的大问题来展开对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考察,以期认清《逻辑哲学论》的形而上学性。维特根斯坦从前期到后期的所谓转向,根本上是从形而上学思想方式向非形而上学思想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这是维特根斯坦与他的学生和朋友R.里斯之间的哲学谈话记录(1937—1945)的第一部分。维特根斯坦在其中表达了许多重要思想,一些思想在其他地方没有专门展开讨论过,比如解释、伦理学、矛盾、心理分析、颜色、宗教、概念、分类、看作、进化、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由意志等。维特根斯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延续着他一贯的表达风格,往往以问题或自问自答的方式显示他的主要思想观点,其中一些重要观点涉及到他对日常经验和日常语言使用的理解,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的第二部分提出了面向观看及其周边问题,伴随面向观看的其他哲学问题还包括其对"面相"、"面相盲"等概念的分析,以及他对"看"与"看成"等概念的区分。大致上,哲学家们对上述相关问题的分析大都集中在现象学以及美学等领域;本文试图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概念考察"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与其他角度的研究互相补充,共同增进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理解。而面向观看与语言游戏中概念框架之间的紧密关联也在本文的分析中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8.
苏尔坎普(Suhr Kamp)出版社出版了一卷《维特根斯坦文集》。该卷包括《逻辑哲学论》、《1914—1916年日记》和《哲学研究》。这家出版社希望能够接着出版第二卷,它将包括《数学基础评论》、《蓝皮书和棕皮书》以及他的其他的著作和书信的遗稿。随着这些著作的出版,人们将能一睹迄今为止还不为人所知的文献。此外,这些出版物更有利于读者,因为它省略了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的英译文的累赘,这使书的体积缩小,价格便宜,而过去所仅有的英国版本是德英对照本,人们非连带买英译文不可。这有助于在德国扩展对维特根斯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这本论文集,从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评论(1955年)到对劳丹的《进步及其种种问题》的抨击(1981年),概括了费耶阿本德二十五年来的哲学研究生涯。这个两卷集(卷1: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卷2:经验主义的问题)在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虽然第一卷主要反映50年代和60年代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但作者对这两卷  相似文献   

20.
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自从M.波兰尼于1958年提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术语以来,围绕这个概念已经产生大量的文献,并汇聚了不同的哲学传统,如现象学传统、解释学传统、后期维特根斯坦传统和波兰尼传统。默会知识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可以在多维的理论视野中加以考察。但是,正如“默会”(tacit)这个词所表明的那样,这类知识首先牵涉到的是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