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频大师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创始人,而且是中国佛教的奠基者.他的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圆顿止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三个部分,总括起来,便是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境行果".天台宗就是依靠这套理论创立的.他的佛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谈论朱光潜先生的学术成就时,我们都赞成他是20世纪杰出的美学家,以他长达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著译,培养了好几代中国美学工作者,居功甚伟,有目共睹.然而,朱光潜不只是一个美学家,也不只是一个"教育家",他还有一套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还是一个"教育学家".美学家朱光潜,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而教育学家朱光潜,学术界却极少关注.在学术期刊上,偶有涉及朱光潜教育思想的几篇论文,都把论域限于朱光潜的"美育"和"文学教育",这不啻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格说来,还是将其教育思想附属于其美学思想,未能将朱光潜作为独立的教育学家来看待.美育固然是朱光潜教育思想的明显且重要的部分,却决非其全体.在美育思想的背后,朱光潜的众多著述中隐含着一个一般教育思想系统.不了解朱光潜的一般教育思想,也就不能充分地了解朱光潜的美育思想.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初步系统阐述朱光潜的教育思想,速写一幅"教育学家朱光潜"的形象,为朱光潜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也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一份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先生终其一生致力于美学研究,其60余年的学术生涯堪称中国现代美学史的一个缩影.他以融合中西美学之视野所构筑的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形而上与形而下相交融的美学定位及其谨严的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现代美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以至于20世纪中国美学界所掀起的每一次波澜几乎都与其美学理论有关.有学者指出:"朱光潜作为一代学术巨匠,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他的精神、人品、学识,无时不在教喻和激励当代中国美学学人."[1]正因为如此,学人们怀着对朱先生的最大敬意,严肃地看待他,不断地重新检验他的论点,从而出现了如叶朗、杨恩寰、阎国忠、劳承万、凌继尧、肖鹰、钱念孙、商金林、蒯大申、朱世荣等一大批研究朱光潜美学(按:以下简称"朱学")的著名学者.而宛小平先生就是"朱学"研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学者.宛先生在批判地吸取"朱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学界一致公认的"朱学"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章太炎对唯识宗三性说的阐释入手,以三性说中的"依他起自性"为太炎佛学思想的枢纽,解析了太炎佛学思想的现实品格,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解析了太炎的"依自不依他"和"反公理"思想。"依他起自性"、"依自不依他"、"反公理"三者环环相扣又逐步递进,构成太炎革命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在太炎的佛学阐释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唯物论"思路,这种思路潜藏着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唯物论"思想相互沟通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章太炎对唯识宗三性说的阐释入手,以三性说中的"依他起自性"为太炎佛学思想的枢纽,解析了太炎佛学思想的现实品格,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解析了太炎的"依自不依他"和"反公理"思想。"依他起自性"、"依自不依他"、"反公理"三者环环相扣又逐步递进,构成太炎革命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在太炎的佛学阐释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唯物论"思路,这种思路潜藏着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唯物论"思想相互沟通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南怀瑾是当代有"禅宗大师"之称的著名佛学家,他为回应现代科学的挑战,对佛教义理作出了创新性的阐发和弘扬.通过融通佛教禅学与现代科学,他探索了禅宗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借助对传统"神秘"文化的阐释,他沟通了佛教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话渠道.但是其"禅者"的致思倾向以及佛法观念上的保守性,也影响了他融通佛教与科学文化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7.
宗密的禅学是一个融合的体系,是在批判基础上的融合。他对佛教和儒道都进行了批判总结,这一工作对后世佛学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宗密禅学在中国佛学发展史和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传统哲学和宋明理学之间,佛学和宋明理学之间,乃至隋唐佛学和宋明佛学之间,宗密禅学都是一个重要的中介。  相似文献   

8.
方东美的佛学研究,是在世界哲学的宏观视野下,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对佛学理论的重新诠释与阐发,代表了他晚年一部分成熟的思想成果,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的佛学思想的重心在于发挥佛教圆融和谐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中国大乘佛学的根本精神与理论特色.他认为,中国佛学的这种精神特征恰可对治西方哲学的心病,解决西方哲学史上二元对立性的理论难题.由此也可说明中国大乘佛学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9.
龚隽 《中国哲学史》2013,(1):109-120
印顺法师对现代汉语佛学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在佛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至今在汉语学界也是罕有匹敌的。近代以来,佛教学界对他的佛学观念和思想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可谓法海微波。个人以为,对印顺佛教思想的解读不仅要从佛教思想的内部义理与  相似文献   

10.
在《悲剧心理学》的“中译本自序”中 ,朱光潜说他之所以赞成在半个世纪之后翻译出版这部早年的著作 ,“这不仅因为这部处女作是我的文艺思想的起点 ,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萌芽 ,也不仅因为我见知于少数西方文艺批评家 ,主要靠这部外文著作 ;更重要的是我从此较清楚地认识到我本来的思想面貌 ,不仅在美学方面 ,尤其在整个人生观方面。一般读者都认为我是克罗齐式的唯心主义信徒 ,现在我自己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信徒。在我心灵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的直觉说 ,而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  相似文献   

11.
佛教形成于亚洲,也主要在亚洲传播.在逐渐形成的"一带一路"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优秀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在文化等领域形成了日益紧密的联系.在这一进程中,我国与周边其它国家和地区在佛教交流方面亦乘东风之便,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典型的代表是古萨贺尔国的高僧——阿底峡尊者.这位高僧于公元1040年启程,跋山涉水来到阿里古格地区宣扬正统佛学,试图改变蒙藏佛教的衰颓之势.可以说,他的莅临推动了蒙藏地区佛教文化的历史性转变,迄今为止其佛学思想、法脉传承影响了包括蒙古国、尼泊尔、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整个蒙藏佛教流传区.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以中国大乘佛学为建构中国哲学史的质料,有关佛学研究之内容,尤其是对华严宗法藏大师以最为精深的义理化解融摄各家的精粹,超越各家的矛盾以及佛教大乘教派初传中国时的"水土不服"的弊端,以及由此必然生起的圆融无碍的包容心态,而集中国佛学发展之大成的论述,唐君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融摄与超越也是他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天台佛学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天台佛学的形成和发展、天台佛学的基本特征、天台佛学的终极关怀、天台佛学的正统王朝观念、天台佛学的历史评价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思想学说、理论体系、仪规制度,以及该宗与他宗的关系、对他宗思想的影响,并提出对该宗的具体评价意见。  相似文献   

14.
王恩洋先生(1897——1964)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佛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佛教研究曾经于本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佛学论坛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学术特点虽然得到了学者们的共识,其影响也是广泛的,举凡谈起当代中国佛教或中国佛学的著作,必然要将其列入,...  相似文献   

15.
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其佛学思想丰富而复杂,从而构成了自身的内在矛盾性.这种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无"与"神我"、"性空"与"法性"、"禅修"与"净土"等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慧远佛学思想内在矛盾与展开的分析,力图理清慧远思想的特质,从而从一个侧面,窥测中国佛学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16.
牟宗三是现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佛教的研究有着两次意义深远的转变,佛学最终在其思想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早年受其师熊十力的影响开始对佛教有所涉猎,但更多偏重于知识性的了解,直至一次特殊的机缘方才对佛学用力。这一转折所引发的"悲情三昧"直接影响了牟氏哲学的整体进路。《佛性与般若》这部巨著则标志着牟氏佛学思想的成熟,其中肯定了天台圆教有一特殊的"佛教式的存有论"可以对法之存在等问题作出圆满的交代。这一"存有论转变"的意义在于,牟宗三最终认识到不必亦不可用儒家之体用义、创生义去衡量佛教,而应以"不以佛教为忌"的态度正视之。牟宗三跳出了拒斥佛老的窠臼,亦由此展现了新儒学之"新"的另一面向。  相似文献   

17.
当代印顺佛学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顺法师(1906—2005)是当代著名的中国佛教思想家。他早年追随太虚大师,后迁居台湾。他的著作基本上在台湾出版,大陆难以见到,因此他的佛学思想在大陆鲜为人知。郭朋在《印顺佛学思想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慨叹道:"具有如此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的一位佛学大师——印公,自从  相似文献   

18.
方映灵 《现代哲学》2016,(3):120-126
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创立与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中的悲剧理论,在文艺美学理论史的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启蒙性,并且在他的《诗学》中较为详细完整地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同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书中提出了有名的"摹仿说",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他的哲学理论中有精辟的唯物主义的论点,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唯心主义观点.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20.
范潇兮 《美与时代》2007,(1):111-113
诗人北岛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朦胧诗歌"的方式留下了时代的影子.他的诗歌呈现了一种悲剧美,表达了孤独者所具有的那种沉重和苦痛的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