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经》之求知,乃以实际之事务为基准,最富科学之肯定精神。故知识论实为《易经》精神之所在,盖以理智代迷信之为用,必有相当知识为基础,而后足以解决事物之疑难。《易经》之基本目的,在于深切认识事物真谛,以作言行之依据。故《系辞》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彰往察来”乃推知之方法,“显微阐幽”乃知识之作用。吾人运用其知识,则天下之志可通,天下之业可定,天下之疑可决,其重视知识有如此者。《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昔者圣人之作《易…  相似文献   

2.
人生,也是一种风景,入得其境,方能领略那无限的风光。明人吕坤《呻吟语》有一段写照:“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民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人生至境,真可叹为现止。八面风光,构筑起一个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3.
菩萨顶碑文     
菩萨顶碑文弘历盖闻青鸳建刹,须弥垂兰若之规。白马驮《经》洛下,记伽蓝之始。演龙华于印度,轮转峰台。广象教于阎浮,灯传鹄苑。矧擅神皋之名胜,尤瞻佛地之崇严。五台菩萨顶者,叶斗标灵,阳结秀。王舍城之宫阙,白玉为阶。给孤独之园林,黄金布地。溯化城之初启,...  相似文献   

4.
船山先生认为,《周易》有两方面的学问,一是占筮之学,一是如《大象》的纯乎象理之学。占筮之学是知天以俟命而立命之学,即若能理解其中包含的阴阳消长“天化物情之变”的天道原理,对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象理之学是以提高人的德智修养为直接目的的尽人事而求合乎天德之学。两种易学途径有别,然实亦殊途同归。于两者之中先生推《大象》之学为圣人之学,是以象理之学为学易主要途径。象理之学的目的是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方法是体悟易道而达到“反诸诚之通”的境界。宋明以来的思想大师皆以易学为教,并皆发挥复明良知之义,是皆以易学为德性修养之学,皆以人的理性自觉为道德修养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5.
论《孙子兵法》蕴涵的精英战略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是战略研究的鼻祖。孙子关注精英在政治、军事领域中的活动。《孙子兵法》蕴涵了独具特色的精英战略思维。孙子精英战略思维的主体主要有九个可操作性策略构成;第一,误导敌之精英决策层;第二,拉拢和控制敌之精英;第三,腐蚀敌之精英;第四,疲扰敌之精英;第五,离间敌之精英;第六,争夺敌之精英;第七,妖魔化敌之精英;第八,破坏敌之精英心理;第九,敌之精英逆我者亡。孙子的精英战略思维可以创造一种优良的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六书(续一)达浦生著第二节伊斯兰盛衰与教育之关系夫宗教之盛衰,全在教胞之强弱,而教胞之强弱,端赖教育与文化水准之高低。昔阿拉伯半岛人民,于伊斯兰未降临之前,是半开化之民族,能读书写字者,寥若晨星。迨穆罕默德圣人,于伊历纪元前十有三年(公元609...  相似文献   

7.
王化平 《孔子研究》2023,(5):44-51+158
学界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释义渐有趋同之势,但仍有分歧。实际上,“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当作“知晓”解,不宜破读。此“知”字之意涵和《墨子·经上》对“知”的定义相同,在与“民可使由之”相对立的语境中,“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含有采取强力手段或空洞说教使人知晓的含义。“民可使由之”句肯定了民智足以知“道”、人性之向善,“不可使知之”句若含有“民愚”之义,则与之矛盾。因此,此章反映了孔子基于民智与人性的深刻治国思想,与孔子的民本思想一以贯之,既无“民愚”背景,也无“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法音》1994,(2)
来此施主及徒众,汝等决心学佛耶?深山生起净信耶?若欲信心不退转,应思此歌之权教,心自思维深忆念。我今引用外境喻,宣解诸法无常义:金色绘画之佛像,碧绿如玉之鲜花,高谷汹涌之涧流,谷底稻田之米实,长匹丝织之锦缎,贵重价昂之珠宝,初三上弦之新月,心所厚爱之幼子,以此八喻说无常。昔日无人做此说,故应细听善思维,否则不能解其义。金色佛像终消裉,此即无常之表征,诸法幼儿不可持,念此心自向佛法!绿色鲜花似碧玉,终被寒霜冻折死,此即无常幻化征,念此心向佛法!高谷流涧浪汹涌,流至平原缓无力,此即无常幻化征,念此心…  相似文献   

9.
永怀感恩心     
张中雨 《思维与智慧》2011,(12):M0002-M0002
四年前偶然结识了《思维与智慧》,便再也无法割舍,对她总蒙绕于心牵挂难舍。每新购一本在手,总是如获至宝,以虔诚之心,细品每篇佳作,感恩每位作者倾心之作,可谓:思之深,思之透,悟之彻。她总给人以彻底的顿悟,让己如同涅檠,心里印记了太多的作者名字:  相似文献   

10.
近日重读李元松之著作《现代人如何学禅》,曾经熟悉之文字重现眼前,亦勾起对李元松老师无尽之怀念。 禅宗自达摩初祖传布东土,经历代祖师之弘传,兴盛于唐宋年间,祖师辈出,五叶流芳,后经千年之流变,虽影响至巨,然至清末已是徒具形式!而禅宗对于佛教之地位正如太虚大师所言:  相似文献   

11.
,先天,自虚无中来,为万象之宗,天地之祖。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虽无形却能生形,无象却能生象,其所以为创生宇宙万物之祖也。当父精母血交媾之时,先天元即落于其中,成为新一代个体生存之原。故先天之人人皆有,并不缺少也。既然人人皆有先天一,那又何必进行采炼呢?人们从父母交清中获得的先天一是与生俱来的,以乃天赋之性也。不过因人的禀赋有厚薄,成人之后又日渐损耗,所以要采炼之以补偿还原。邱祖云:“接天地无涯之,续父母有限之身。”这就是采炼先天一,向宇宙摄取能量,以补偿自身而获得…  相似文献   

12.
陈壁生 《哲学动态》2023,(10):66-75
“天地之心”是《礼记》与《周易》中的一个概念。唐文明在近期的一系列论文中证明,天地之“心”是一个最高的主宰者,能够创生天地。吴飞反驳了唐文明的观点。回到经典中,详细考察经典中的“天地之心”,可以发现,在气论的背景中,天地之心是指人在天地之中的地位,即人得天地之气最清,所以贵于万物。在传统思想中,圣人德合天地,圣人之“心”,便是“天地之心”的体现。同时,圣人制作六经,使人贵于万物,而又敬畏天道,合于自然。在中国文明史上,正是因为“六经”的尊崇地位,中国文明始终在不断重新理解自然,并且在不断保持一种超越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张力中前进。  相似文献   

13.
尊师、重道与兴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哲人对此卓有洞见,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一、尊师即重道。《礼记·学记》载:“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郑玄注曰:“尊师,重道焉”(《礼记正义》),认为尊师的实质是重道,此论得之。首先,尊师就是尊师所具之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黄宗羲《续师说》)师与非师之别就在于有道无道之分,师与道是合一的。师的价值就在于有道,也是其受尊重的根本原因。无道之人即使有“师”之名,也…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失衡、人性失范等重重社会问题凸显的今天,既有政治制度的寻求解决,亦有信仰观念的解决之路探索,更甚有法治的解决不断完善,纵观所有解决之径,却不见对于人性的拯救。人性之所失,乃社会之祸。唯有先正人性,后才有社会之清明。美是世间之永恒,审美更是人性之使然,提升审美,对于提升个体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正确的借力美的力量,能够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与赵朴老本不相识。初始是由于我曾在报刊上偶然读到他的一些诗词之作,及其传诵人口的一些自度曲。始获知其大名,并对其古文学修养之深,留有深刻之印象,但却长期未能有相见之机缘。一直到1988年之夏历五月,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成立,在北京召开大会。我被邀请以顾问之名义参加此会,并在会场上与主席台上诸位贵宾相见,其中一位就是赵朴老。当时因时间匆忙,我与朴老不过短短握手而己,我虽因为与朴老经因识面而感到欣喜,然而却并未敢期望能与朴老有更进一步之交往。孰意数日后,朴老竟使人持简至我在北京察院胡同之旧居相探访,并…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六书(续七)达浦生著第五节笃信后世及死后复活后世与今世相反,今世乃现在之世,后世乃将来之世──人类复活后所处之精神世界也。后世又名妙世,与尘世相反。尘世乃尘凡之世,暂而不久;妙世乃悠久无疆之世也。其名虽有今世后世之分,究其实,不过两日耳!今世为...  相似文献   

17.
羊有跪乳之恩, 鸦有返哺之情,孝亲之仁也。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爱群之义也。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遵纪之礼也。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自强之智也。鸡非定时不鸣,燕非春社不至,持诚之信也。诸物无知,各具天性美德,人为万物之灵,立身处世,岂肯愧对于物。以上是陕西省周至县八十岁退休老教师景庆勋先生两年前所作的《品德修养家训》。该《家训》问世后,首先得到了周至县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先后印制了13万余份,无偿送入全县所有家庭和23所中学。1999年10月,景庆勋先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纪念…  相似文献   

18.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2,(2):1-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德经》四十一章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让王》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9.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第十三行上经文A子也日教此弟子曰,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经文B子也日教此弟子曰①,行亡者,神灵之趋②。知谋远者,卜筮之蘩③。赐以此...  相似文献   

20.
“道—美”:道教美学的核心范畴潘显一梁启超先生确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文化之先驱,也是开“丑陋的中国人”之议论先河的人。不过,他也有千虑一失的时侯。他认为,“欧美人高尚之目的不一端,以吾测之,其最重要者,则好美之心其一也”,而中国人不讲“真善美”,只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