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代民间礼仪传承与实践同时关联着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构建,在民间社会中道士作为重要的仪式专家非常值得关注。本文以湖南湘乡丧礼中民间道教的礼仪传承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礼仪传统、仪式陈设、仪式过程的描述,阐发民间道教的礼仪传统、当代实践与变迁,并将其放置于当代湘乡完整的丧礼实践中去讨论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青海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独特风格。受民族艺术、节庆礼仪、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民间手工艺艺术形态中,特别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艺术,反映出其特有的精神和意识。青海传统手工艺艺术文化与其他地区息息相关,甚至相互融合,乃至变异呈现出多元性。是先民历史和文化的记忆符号和活化石,研究青海传统手工艺的历史,传承与流变,手工艺艺术的民俗内涵以及社会功能,对青海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丰富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设计对传统手工艺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其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及创新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当下移动互联网及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探究设计、传统手工艺文化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利于促进当代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相互融合,从而为社会创造全新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进而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柳编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之一,而安徽霍邱柳编不仅历史悠久、造型多样、形式丰富、技法精湛,更是沿淮地区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意识、艺术观念和工艺造物的综合体现。但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传统霍邱柳编技艺的生存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对于这一重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传统手工艺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遇。苏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总结分析其在现今市场状态下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困难,并结合苏绣艺术家梁雪芳的成功实践案例,研究分析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途径,可以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手工技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河南民间美术内容丰富、造型古朴、色彩明丽,富于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各类民间美术样式与地域民俗相辅相成,成为河南地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丰富的中国民间美术文化不仅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而随着历史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原生态的民间美术文化逐渐萎缩,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传承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立足于当代,如何实现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传承,在保护民间美术的同时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赋予民间美术的元素以新生,进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这一文化的价值,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倪峰 《美与时代》2006,(3):51-52
河南民间工艺美术是具有高度艺术性和浓郁人情味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像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其它地区一样,民间工艺美术的创造主体,由于自身社会心理的变化而日趋萎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态势下,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民间玩具以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著称于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玩具的制作与销售遇到困境,民间玩具制作手艺难以传承。为推动民间玩具的传承,需要将民间玩具纳入教育中,打造民间玩具自身品牌,将民间玩具与旅游业相结合,建立民间玩具的研究和保护机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博大精深,是我国最宝贵的财富。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图形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间美术图形也适应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发生变化,传承至今已经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符号,使得这些民间美术图形更富于时代气息。论文针对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任雯 《美与时代》2007,(12):83-85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是伴随中国社会的演进而顽强地在民间传承发展至今的极具生命的艺术.对民间装饰艺术独特的色彩观的研究,是现代优秀设计师吸取和借鉴东方色彩美学观中科学合理的因素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更是现代艺术在传承民间传统装饰艺术色彩观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瑶族经书是瑶族社会传承的民间文献,是瑶族先民宗教信仰的记录。本文对瑶族经书的分类及书写传承、瑶族收藏经书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收集保护问题进行详细考察,认为瑶族人有收藏、传写经书的民间智慧,瑶族经书是瑶族接受道教的符号象征。大量留存在村寨民间的瑶族经书,是民族学、宗教学研究者田野考察中值得关注的文本。而对瑶族经书宗教思想内涵的深度分析,将是瑶族文化研究中长期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民间美术是中原文化中最朴素、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形式,它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并有其强烈的历史传承性,是我们伟大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其形式丰富多彩,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我们通过分析民间美术产生的渊源和视觉表象,探询和认识中原民间美术审美意蕴和审美精华,阐述河南民间美术的形态、现状及对其传承与保护的措施,从而对民间美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河南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河南戏曲音乐中的民族元素、民间元素也应该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首先从兴趣入手,让学生了解河南戏曲,掌握河南戏曲音乐的旋律特点,学习音乐创作中主题与旋律如何能够完美融合,把戏曲音乐元素融入到音乐创作与演出中,使河南戏曲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艺术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广大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空间正在受到挤压,生存环境也逐渐恶化并面临诸多困境。民众的思想不断开放,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被瓦解,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正日益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吞噬和同化,失去了原生性,它的活态传承势在必然,传承就必须创新,以创新促进文化生产与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市场消费,以创新带动传统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成为当下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学前美术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现代文化挑战的时代条件下,高师学前民间美术教育在文化启蒙的意义上,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陕西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学前美术教育有更大的作为。基于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的相似性与共通性,利用民间美术对现有的高师学前专业美术教育内容进行改造,能够促进以幼儿为主体的学前美术教育发展。因此,高师院校将民间美术资源充分运用于学前美术教育中去,对传统文化传承、民间美术资源传承与保护及幼儿主体创造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间美术是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基础课,另一类是专业技法课,这类课时较集中,有利于展开创作训练实践。在民间美术课程中融入木版年画知识,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传统木版年画传承与发展。基于此,从分析木版年画艺术特色出发,探索民俗文化视域下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木版年画在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丰富学生的民间美术课程知识,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推动当代木版年画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前艺术教育提供了前提。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现代文化挑战的条件下,高师民间美术教育肩负着文化启蒙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陕西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对学前美术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运用民间美术改造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内容,促进学生艺术教育人文精神的发展。在艺术教育中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对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资源的继承与保护、主体的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民间医生的现状和传承情况,以实现哈萨克族传统医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采用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参与观察等方法,对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医民间医生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民间医生高龄化、老龄化趋势严重,缺乏合法的行医身份,祖传和师传为主的传承方式等因素制约了哈萨克医民间医生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尽快制定保护民族医药的相关法律,及时开展民间医生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尽快解决民间医生的行医资格,提高民间医生的教育水平等,大力扶持哈萨克医民间医生以促进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高校声乐专业方向的师生作为教育系统内民歌的学习者和传承者,他们对民歌的掌握程度将决定这一传统民族文化在社会中传承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河南民歌生态,我们对河南高校声乐专业方向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做了一项深入的社会调研。结合调研数据,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河南民歌在河南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声乐专业的受教育者对河南民歌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意向、河南高校声乐教师对与河南民歌的认知情况等,并针对几个突出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能为河南民歌在河南高校中的进一步推广、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