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传统与抽象的碰撞"斗笠自古出中方,雨雪阴晴他来挡,曾经一度为贡品,有缘遇见乾隆皇。"这是在斗笠之乡——湖南怀化中方县一直传唱的歌谣。"湖湘笠灯"提取了斗笠所产生的光影美感与造型,以模拟仿生抽象等设计手法重新演绎对传统物件的理解与传承。既可以当一件摆设艺术品,也可以是一组灯具来使用。文化与创新的升华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设计是一种生活品味,创意是经由感动的一种共鸣。文化与创新的碰撞,是一种生活形态的升华。湖湘文化中,无论是从小巧的传统手  相似文献   

2.
人类探索未知社会的智慧及勇气,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精神力量。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文化沉淀历经千年,每幅画作中都承载着独有的思想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自古迄今,许多艺术作品都能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都可以不同程度体现出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以及大众审美。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众多文化作品,均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艺术造型表现方面也反映出显著的美学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文化。绘画与精神理念相互交融,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典哲学艺术精神。文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与"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的哲学思想理念相结合,分别探讨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细细品味湖南工笔画大家朱训德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追寻湖南省工笔画繁荣的历程。朱训德先生的绘画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明朗轻快富有装饰性的绘画阶段、沉着厚重的重彩发展阶段和笔墨与西画技法融合实践阶段。其作品中的绘画语言包含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在湖湘文化语言中,研究朱训德先生的工笔画艺术,从而正确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迥然不同的外来文化,对后人开展湖湘文化研究及绘画创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传承下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艺术审美等方方面面,在环境设计中也有着突出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现代环境设计中融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源头之一。在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面点技艺最能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以晋南地区最为突出,承载了黄河流域文化中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晋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新绛面塑""稷山麻花"为研究对象,从人文背景、工艺手法、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着手,对比分析晋南面点技艺的艺术内涵与传承价值,不仅能够反映晋南地区在面点制作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蒸、炸、烤等技艺精髓,更加能够体现寄存于舌尖上的晋南地域文化,从艺术本身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它以动作性、表情性、节奏性、造型性形成艺术特色。舞蹈艺术经过长期发展已从最初生活现象的简单模仿,到现在异彩纷呈,给人以更多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7.
宝鸡千阳刺绣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千阳本地刺绣艺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岁月的变迁中,宝鸡千阳刺绣吉祥图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从构成方式、造型特征、视觉特征三个方面来解读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质朴、纯真、清新的艺术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造型、题材和表现方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精神。齐鲁剪纸是北方剪纸的重要代表,齐鲁剪纸艺术的乡土文化气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本土精神。如今,这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造型文化逐渐在公益广告设计领域得到创新应用,其独特的美学特点、表现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影响着当代设计理念,其作为审美符号和象征符号,演绎出齐鲁民间剪纸艺术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创新复苏。  相似文献   

9.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抱着对艺术的一腔热忱,在年近半百之时进行"衰年变法"。经过长达十年的潜心钻研,齐白石终于独创了以"红花墨叶"为主要特色的中国花鸟画新风格。这种表现方式因充满民族文化内涵和民间生活情趣,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推崇。"衰年变法"是齐白石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奠定了他自身独特的绘画风格,成功实现了民间艺术与传统绘画的有机融合。文章主要从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成就、"衰年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价值及其对当代绘画的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当下说明"衰年变法"对于研究中国画发展方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拟对篆刻中的"匠气"与"书卷气"创作心理进行探微,从"匠气"与"书卷气"艺术创作环境、篆刻家与篆刻匠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艺术创作方式、篆刻家与篆刻匠人的师法渊源三个方面着手,探析明清"家"和秦汉"匠"的审美理念。力争能更清楚地理晰篆刻中的"家"与"匠"的审美理念关系,从而得出客观且公正的研究结论,为今后的篆刻艺术研究寻找出新的视角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徽州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徽州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到餐饮建筑设计中,有利于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建筑设计风格,使餐饮建筑设计更加具有文化气息。针对徽州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当代餐饮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徽文化艺术元素在餐饮建筑设计中运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将纯粹地道的徽州文化精髓在主题餐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达到传统和现代的共生与结合,更好地展现出徽州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画元素"是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上的常见内容。但是,近年来,一些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在运用"中国书画元素"时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些创新与努力说明,艺术设计领域对待传统艺术文化的观念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正视、突破文化断层,努力挖掘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这种探索正在促进"中国风"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的形成,也必将实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3.
"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继承传统"还是"开拓创新"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写意重彩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语境下,也有着承古与创新的独特方向,其画面语言形式已趋于综合性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艺术家们在继承古代重彩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并结合民间艺术、西方现当代绘画形式等来表现当下的生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当代写意重彩人物画风格。朱振庚、钟孺乾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当代写意重彩人物画画家,文章以"对比研究"为视角,结合两位画家的代表作品与文本梳理,从创作起源、画面构成、造型特点、设色习惯、审美表达五个方面出发,归纳其艺术特色的共性与差别,探寻当代写意重彩人物画中的迹象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通过概括中国画留白的理念和国画留白的发展及应用,分析了留白艺术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现状,运用"留白天地宽"的理念是平面设计的作品在构图上有了全新的特色,使平面设计作品更加靓丽,同时更好的体现了谢赫六法"经营位置"的重要艺术审美准则。留白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让传统的国画审美意蕴在当下的设计产品绽放出炫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由于在思维方式、视觉感受、艺术观念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中西传统建筑艺术审美特性的不同。具体来说,中西方由于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在建筑审美趣味方面注重群体组合与单体塑造方面的差异,从而给审美主体在建筑审美感受方面造成优美感与崇高感的不同,也进一步形成了审美主体在建筑审美理想方面追求建筑形态与建筑意境的相异。归根到底,这些不同都是根源于中西方文化理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湖南青年设计师胡忧设计的舞蹈服饰作品有三个特色:"造型仿生、师法自然""色彩仿生、源于自然"以及"图案模仿、借鉴传统"。胡忧以仿生设计为研究背景,在舞蹈服饰的研究上汲取自然界中的各种有趣形态和适合色彩,将服饰与表演内容完美结合。同时他善于借鉴传统图案,将其与舞蹈服饰结合起来,传播中国文化与东方意象。  相似文献   

18.
林怀民编创的现代舞蹈根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他的舞蹈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老庄哲学思想。老庄哲学的审美观与林怀民舞蹈艺术达到了高度契合,使林怀民的舞蹈呈现出了"忘我""虚静"的艺术审美,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舞蹈风格,受到了世界各民族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9.
湖南民间版画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鲜明的地域文化与艺术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课程开发价值。地方高校肩负着传承、发展与开发本地文化的重任,探索传统民间版画文化与艺术资源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既是弘扬与传承优秀民间美术,更是促进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特色发展,呈现其立足于本土,服务于地方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14,(11):86-87
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天主教绘画艺术本土化的强劲支撑。天主教绘画艺术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形成"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艺术",用中国画的写意方式来描绘天主教的信仰主题。这不仅在造型语言上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意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宗教艺术,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