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生态批评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从其产生至今短短的几十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其要旨在于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生态是宇宙的深层意蕴,体现的是自然的玄妙与规律。生态心灵是设计师从观照自然中获得的澄明心境,这种清澄、深邃、广阔的心灵天地体现出生态的本真。生态设计是设计师以这种澄明的心境为基础,艺术地创造具有生态意象、意蕴与意趣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宽广深厚的生态心灵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审美基础,但设计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之用"进一步让人敬畏、感受自然的伟大力量,在自然中使人接近至乐的精神境界,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态心灵要通过观照自然才能得以澄明,生态设计也要通过涵养,才能使心灵容纳意象;第二,生态心灵只有通过回归自然才能重得质朴,生态设计只有通达心灵才能饱含意蕴;第三,生态心灵只有通过体悟自然才能变得灵明,生态设计只有点亮心灵方能彰显意趣。总之,只有生态心灵,才能照亮生态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3.
陈卓 《美与时代》2021,(3):36-37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在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中都要融入生态理念,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到当代社会发展中去。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也是如此,必须要融入生态理念,让城镇景观的规划设计符合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经多年努力正走向繁荣,对生态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学实践和学科理论渊源及其发展态势进行了颇为全面的研究。但生态批评的繁荣与生态问题的加剧不断构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考察、反思生态批评及其限度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超 《美与时代》2015,(2):19-22
与生态批评领域"生态"与"环境"之辨的针锋相对相比,我国美学研究领域对二者的区分和关联的认识却更具有包容性。"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生态"是一种关系,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一种新视角。"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无所不包的"环境";"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不管是"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都是对环境审美某种模态的理论阐释,在实际审美过程中它们并不单独存在,并时常与艺术审美、生活经验和理论思维等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奇"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文学创造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学创作过程中"奇"与"正"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文学创作或批评领域中应注意"奇"与"正"的相互转化,并灵活地以此来分析文学创作问题。刘勰将老子对于奇正的相互转化关系运用于创作文章中,就形成了《文心雕龙》中"意空翻奇""执正驭奇""望今制奇""练风结奇"四个方面的创作"奇文"的观念,反映了刘勰作文的创作标准和创作观念。根据创作观念的变化,不但能够灵活地使用"奇"与"正"来分析变化的因素,而且还能用"奇"与"正"相互转化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对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学术著作。该著作不仅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对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同时还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引入其研究中,从多个视角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失衡的问题,由此展开了如何重建以及怎样构建精神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等的和谐与平衡。该著作所阐发的深远意义远不仅限于当代,也不仅限于生态层面,其意义是可以延伸到当下及未来人类生存于世所应持有的哲学智慧层面的。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与生态的关系即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召开有多次会议、办起了刊物和培训,1996-1998年期间在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举办了十几场宗教与生态的研讨会,出席的600多名代表中有宗教学家、科学家、伦理学家、性别研究学者、经济学家、公共政策制定者等,围绕佛教、儒家、道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神道教等宗教与生态的关系展开讨论.《道教与生态》论文集就是这些系列会议的成果之一.在当代西方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中,道教和生态常被当作天然的伙伴,道教也因此在西方越来越有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环境伦理学》等重要刊物中均有专题文章讨论道教与生态的关系,也有《亚洲传统思想中的自然:环境哲学论文》等著作梳理道教的生态智慧.而《道教与生态》论文集则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该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全书收录美国、欧洲、加拿大、中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学者的文章20多篇,分"提出问题"、"道教典籍的生态意隐"、"文化背景中的道教与生态"、"走向道教环境哲学"、"当代道教实践对生态的关注"五个部分,对道教能否有助于生态学、在哪些方面能促进或影响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8)
正如今,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和各个民族都要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生态恶化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也不再是耸人听闻的谣言,而俨然逐渐成为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人类本身是生态危机的制造者,也只有人类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的问题。而生态的问题,又不仅仅只是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涉及人的世界观和存在方式。因此,解决生态问题除了不断发展新的科技以外,更需要价值与观念的更新。不然,没有  相似文献   

10.
杜甫生活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大背景下,其作品风格也受到了显著影响,由少年优游时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到西南漂泊时期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然而无论其诗风如何变化,杜甫诗作中对自然、生态的描写和关注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5,(6):136-140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近些年,一些学者以生态批评为视角形成研析该作品的一个新热潮。以生态批评为工具分析该剧作应坚持生态系统论的观点,以社会生态批评为中心环节,从自然环境、人的精神和社会现实三个维度全方位展开,并注重分析研究人的精神与自然环境背后的社会因素,进而准确把握作品蕴含的深刻生态批评与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全国出现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用现代理念及生态绿色、和谐发展的路径,设计建设生态庭院,提升传统生态庭院品质。通过对生态绿色庭院概念、思路、设计及效果进行分析,以生态绿色设计在居住空间的应用为重点,从新的设计角度来表述生态绿色设计的重要性,克服传统设计的弊端。生态绿色庭院设计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仅靠绿化栽树,不能停留在规划上,不能只重视视觉效果而不重视景观的功能,而是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突出生态绿色,实现改造自然与保护生态和谐统一。生态绿色的庭院设计即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基础指的是引领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它是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体系的内核和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基础的构建,从理论上说就是要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什么"这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它的构建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对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基础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幸福和环境正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共生"观念本属于生物学的概念,但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近年提出的生态美学也引用了此概念。文章站在"共生"的基点上,对衡水市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生态美学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管仲学派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为根据和调节机制的有机系统,认为天地人遵循着共同的基本生存法则,由此阐述了以"人与天调"、"天人相因"为基础的生态存在论。《管子》一书以"道为物要"的价值观为总依据,把自然现象道德化,根据人类道德与自然万物的内在依存关系,提出"德润万物"的生态伦理命题;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属性与人的能力品质的一致性,主张入世行为要遵循以"人与天调"、"德润万物"、"时之处事"为中心的伦理原则,并提出了取用有度的生态伦理规范,即合理利用,开发有度;依时禁放,顺天应人;宽猛并济,令行禁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管仲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的,直接服务于治国安邦、发展经济和满足民众需求,它开创了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国宗教以其"道法自然"的特质而充满了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的分析,这种"生态"意识故而有着独特意义。当然,这里对"生态"的理解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这四种生态与人类生存乃有机共构。而中国宗教以其"出世"精神和"人间"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使各个方面构成统一整体,形成和谐关系。于此,中国宗教将自然纳入"神圣"领域,对生态保护因而具有一种神圣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有另一种审视,主张人际关联实现其社会生态的平衡;对人类文化强调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文明的和谐与共融,对精神发展则力争纯心净化、返璞归真,达其上善若水之升华。由于其宗教视域打破了相关领域的界限,使之更贴近自然,因而形成其对保护自然原貌、维系生态平衡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始于孔子对道家学派和儒家自身的批评;孔子也批评了早期法家、名家和"小说家"的某些思想因素。孔门"七十子"及其弟子的学术批评,基本发生在儒家内部,其中以子游、子夏、子张间的学术批评和世硕、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相与论性情,"皆言性有善有恶",影响最大。战国中后期儒家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除孟子对杨、墨和荀子对"十二子"的激烈批评之外,对诸子学派最著名的学术批评,是孔子七世孙孔穿对名家公孙龙的批评和孔子九世孙孔鲋及儒者董无心的"诘墨"等。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反映了原始儒家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米芾所有的书学理论著作中,只有《书评》是以"形象喻知法"来进行书法批评。《书评》中的言辞与批评方法又与他书法批评观的"入人"思想似乎前后矛盾?那么米芾为何要模仿袁昂的《古今书评》写这篇《书评》?通过对《书评》的考释与剖析,揭示出米芾内心深处真正意义上的"倡晋尊古"的书法审美观,这也是他撰写《书评》并用"形象喻知法"来进行书法批评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生态美学的提出与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生态美学能否作为一个学科在学术界存在颇多疑义。我们认为,作为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新兴学科,生态美学的出现无疑是美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事实也证明,生态美学之所以能够成立,人与自然以及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之所以能够统一即在于生态美学,其哲学基础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哲学观。鉴于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以中西交流对话为平台,建设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具有某种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生态美学体系就成为今后生态美学发展的目标之所在,这同时也是我们对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程相占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中国诗学、文艺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与生态批评等。近年来,他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是生态美学研究。综观他多年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不论他从事哪个领域,都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即强烈的学科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独特的话语创造。也正是由此,程相占教授在从事生态美学研究时,才不断突出生态美学的学科特性,并且在深入阐述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环境美学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程相占教授为生态美学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概念,比如,生态审美、生生本体、文弊、生态智慧C和生态实在论等。在程相占教授的努力下,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其中,他的3份相关论著已被写入美国《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环境美学"辞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