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问题事关人生幸福,情感问题也是现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值得高度重视。道德情感是复杂的,其核心是"仁爱"。从维度看,仁爱可划分为"邻人之爱"和"环境之爱";从强度看,仁爱可划分为"道德柔情"与"道德激情"。道德情感包含了荣辱感、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公正感等态度。这些道德的态度融合在一起就构了人的良心,良心是道德情感的重要标志。构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情感体系除了要充分认识构建的必要性、紧迫性之外,还要加强情感问题的理论学术研究,营造有助于人们形成美好感情和道德感情的社会氛围,增强学生培养道德情感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人们将仁爱修养与智慧修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装饰材料方面的一大情结是恋木情结。自古以来,木材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文化、宗教、技术、审美的多种因素直接影响了恋木情结的生成。恋木情结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念。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木材装饰的特质与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自然而然形成了独到又富有魅力的建筑装饰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文人多才多艺,诗、书、乐、画皆擅长,皆为文人抒发和交流情感的工具和载体。北宋时期苏轼"文人画"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文人自觉地参与到绘画的创造之中。文人通过绘画抒发情感,寄托情志,其他文人则从中品味领略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思,多以题跋的形式表述对绘画的理解,以证与作者心神相通,因此诗、书、画的结合成为了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文人寄情寓兴于绘画,同样也希望他的情思能够有人理解,而能于此心神契会者,即知音,却难以寻觅。  相似文献   

4.
"逸"的美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人超越世俗社会的重要出口,亦是传统文人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逸"使传统文人在"隐"向自然、"隐"于艺术的消极行为中克服对现实人生的幻灭感;实现超越世俗、追求自我的审美取向,彰显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文人隐逸精神"。本文通过对文人隐逸精神形成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而厘清以"逸"为表征的"文人隐逸精神"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以及它的兴盛、衰落的时代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展望传统文人精神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Erik Nilsson 《心理学报》2009,41(11):1075-1080
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与轻度到中度的临床抑郁有类似的症状,它通常发生于季节性日照不足的地区。造成该障碍的一个可能原因是褪黑素分泌不足。与非季节性抑郁相比, 季节性抑郁的记忆损伤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以往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类似于非季节性抑郁的记忆损伤, 但通常很少达到统计的显著性, 且其采用的测验任务也缺乏分辨力, 未能对损伤进行足够的细节描述。这里对有关文献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6.
江南园林几乎都是私家园林。园林的主人往往是"隐于市"的文人——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多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于园林之中。文人们在园林中吟诗、作词、赏曲,使得诗词与园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历史的延续,诗词对园林植物配置的描写也逐渐潜移默化了现实中的园林建设,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江南园林中植物的经典配置。因此从唐诗宋词入手,分析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不失为一种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秋色的主题,多以“悲秋”为情感基调,“喜秋”之作鲜有,在诗画互文的语境下,绘画中也不乏“悲秋”之作。对此,以“喜秋”为线索,探究古代山水画中描绘明丽之秋的意境类型,通过对董其昌与蓝瑛经典作品的阐释,总结明净与明艳两种“喜秋”山水的面貌,进一步讨论这一意境类型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8.
<正>文人书家最崇尚的就是个人真性情的流露,而书法是最能表现书家情感和心性的艺术。因此,除了研究名家书法作品的用笔、结字与章法外,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是其重要的构成因素。书法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来源于作者本身丰富的精神情感,包括书家的禀赋、修养、才情、人生阅历、生命状态、审美理念等导致的情感变化都在书法的一笔一划间自然流淌出来,是书家内心的外化。本文以苏轼《黄州寒食帖》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通过对其文本的情感性及书法艺术的情感性两个方面,研究此帖中的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道教“洞天福地”思想对韩国汉文小说影响至深,无论是韩国汉文小说中的“三神山”描写,还是“洞天”意象的蕴含,或是“桃源”情结的展现,都折射着这一思想。其中,小说中的“三神山”描写,不仅将中国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山看作是“三神山”,还把朝鲜舆图上的金刚、汉挐、智异三山附会此说;小说中的“洞天”意象包含避乱功能、田园牧歌式生活场景和修仙之所三方面内涵;而小说中的“桃源”情结,一方面与“洞天”意象融合,阐释战乱中的人们渴求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与隐逸思想结合,表现文人出世、肥遁山林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倪云林是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文人画家,其绘画思想以及所表达的意蕴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他接受道家的出世思想,并影响到他的人生艺术观,以书画艺术宣泄其压抑的情感,寄寓自己的才情、心志、意趣,不仅化变出自己的面貌,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同时也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高逸一路画风的最高峰,真可谓是空前而绝后.  相似文献   

11.
张蕊青 《学海》2003,(5):161-163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 ,是清乾嘉时代一位向往自由、富有个性的文人知识分子。他生性浪漫 ,热爱艺术 ,忠于爱情 ,敢于反抗封建礼教。他以一种特殊的小说形式和朴素的文词、真挚的情感 ,记叙了自己的家庭日常生活和各地浪游的所见所闻 ,大胆表达了悲欢离合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思想内容上 ,沈复可以说是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人物之一 ;艺术手法上 ,《浮生六记》的问世 ,预示着中国小说革新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今又重阳     
海金华 《天风》2009,(11):46-47
秋天是美丽的,这是我的理解。但国人却对秋普遍地怀有一种“悲”的意识,所以有“伤春悲秋”的说法。难怪德国的汉学家顾彬在他的论著《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一书中把这一主题解说为中国人的自然意识(自我意识的一种呈现形式,是人内心世界的“自然感受”)的出现,首先表现为“悲秋”意识的出现,具体的标志是对时间(昼夜时间)的自我意识。当然,他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论证,  相似文献   

13.
浅析死刑认同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贤才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3):23-26,89
我国民众普遍认同死刑,这种"死刑认同"具有三种心理情绪根源:死亡情结、社会情感以及正义报复感。死刑认同实质上是国民的一种个人情绪和社会情感的表达和要求。取消死刑是必然趋势,但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4.
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褒贬不一的风云人物,其一生十分精彩传奇。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非常高,为历代文人所称赞,并对后世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曹操起伏跌宕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与其心怀天下的性格特点对其诗歌创作有极大影响。他继承了汉乐府诗歌"缘事而发"的特点,又对乐府诗有所发展。其诗语言质朴,注重反映现实表达自身情感,形成"悲凉沉雄""慷慨而多气"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郭小转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隐逸情结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永恒话题,可从未有哪个朝代像元代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和普遍。元散曲中隐逸作品有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现象,那便是出现了大量乐道作品。作者或劝人淡泊名  相似文献   

16.
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诗意栖居的渴望是无法泯灭的。诗意栖居体现着生活的终极意义,也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在要求。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坚守神圣使命的压力和生之多艰的困扰常令他们在追求现实人生的同时又渴望拥有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的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悟人生的道理,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与对道的形而上之体悟。诗与琴是中国古人言志缘情的最佳途径,通过优美感人的琴诗,古人将诗乐文化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在其中寄托了其审美理想与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精神卫生学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不少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往往有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而且年复一年地出现,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精神医学上称之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19.
冯化宇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69-72,148
在英国现代派小说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母亲莫雷尔夫人对儿子保罗表现出了超越正常母爱的情感是一种典型的“恋子情结”。本文将在分析作品内外人物关系、情感纠葛和情感投射的基础上,着重对“恋子情结”这种畸形之爱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现实表现、造成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而寺院楹联则以其鲜明的宗教色彩独树一帜。寺院楹联虽为小品,但其短小精炼,小中见大,寓意深刻,蕴味无穷。一幅好的楹联,胜过一篇长文。不少佛教楹联涉及了宗教与人生这个题目。宗教离不开人生。人类的一切文化结晶,说到底,都是在探讨人生。佛门讲功德,谈果报,便是在探讨人生。人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个“人生”问题。这个最普通而又最长久的题目,人类已经探讨了几千年,并将永远探讨下去。峨嵋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崇高的佛教地位,“秀甲天下”的绰约风姿,富丽堂皇的梵宇琳宫,吸引了历代无数高僧大德、文人仕宦,并留有大量诗文书画,仅楹联即有千余幅,其中不乏精品佳作,虽时过境迁,但内中所含丰富内容与深刻哲理是永远有生命力的,对追求“人生真谛”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