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西大学作为百年老校,历史悠久,在教育、建筑方面都体现了社会背景下的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代山西大学的校园建筑在新建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教育程度、人文特点以及施工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出现了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迥异的西洋式建筑元素,同时也有现代建筑的影子。基于此,文章以山西大学坞城校区20世纪50—80年代建筑为研究对象,简单阐述山西大学校园建筑的建筑特点、建筑材料以及产生该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新中国卫生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双重需要下,广东省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开展针灸推广运动。受政治、社会等因素影响,运动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通过针灸推广运动,国家权力对医疗资源进行了有计划的组织利用与重新配置,为广东省积累了卫生建设所需的宝贵资源,奠定了当代广东针灸行业发展的基本架构,同时也在新中国统一战线和巩固人民政权的要求下加强了中、西医之间的团结合作,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特色卫生体系的建设,是新中国卫生工作领域“国家运动”的构成之一。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可为今后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23年至1959年是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话语体系在苏联的建构时期.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前提下,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理论主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过程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无私奉献与不畏牺牲两个现实主题.在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科学体系的过渡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前伦理"、实践性和规范性等色彩.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需要通过复兴传统文化、整合民族力量、推行执政新理念、创造良好周边环境来构建新型的民族国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印度通过在国家标识上展示佛教文化元素、举办佛陀涅槃纪念活动、邀请世界佛教名人访印、表列种姓批量改宗佛教、建立佛教徒组织和政党等行动构成了20世纪50年代印度佛教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这次佛教复兴运动具有社会政治浓郁、政府积极支持、低级种姓响应、名人效应突出等特点,对印度政府实行民族国家的整合、佛教文化的传承、周边环境的重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了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中华东正教会,是俄罗斯东正教在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产生于特殊的历史境遇:外部环境异常严峻;内部斗争复杂尖锐;中俄关系恶化;教会中的人员、经费、教堂情况非常困难。同时,在中国的东正教神职人员也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中华东正教会"特殊之处在于,她的命运是由中俄两国内部的政教关系和中俄两国间的国家关系决定的。20世纪50年代中俄关系的阴晴冷暖是决定中国东正教自治之路兴衰成败的主导因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东正教"中国化"的时机不成熟。  相似文献   

6.
宗教问题是党治理新疆面临的重要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南疆地区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时,结合南疆特殊情况,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分群体、有策略、分阶段地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慎重稳步地推进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并注意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与他们建立起反封建统一战线,既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又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震动,还凝聚了民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典范。这一历史经验对于处理当前新疆宗教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道德本质问题研究的历史脉络和主要问题,并做了大致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8.
张婷 《美与时代》2007,(7):66-69
作者对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糖果包装纸情有独钟,从家藏的272张老糖纸出发,通过资料收集扩充、分类统计,研究其在图形设计上体现的时代特点和反映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9.
黄利新  王盛 《学海》2023,(3):138-14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使人民币占领市场,广州市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年多的“驱逐港币”的宣传动员,这背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成熟的宣传动员机制:立体式高度覆盖的宣传网络,符合群众心理的宣传内容以及战役型集中突击式宣传动员模式。这种宣传机制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宣传动员能力,彰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现代型政党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0.
电影起源于纪录,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公开收费放映的电影是对他们身边生活的实录。在整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90年代的中国纪录片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在此期间,中国纪录片人有了国际眼光,受到西方纪录片人及理论的影响,开始有了国际意识,并承担起注释历史、阐明抉择、增进人类的了解。的责任。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除了在创作理念、表达方式、效果传播、价值观念上的转变外,纪录片的类型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1.
游正林 《学海》2012,(4):13-20
在上个世纪50年代,通过召开三次全总党组扩大会议,最终确定了工会的中心任务,即要求工会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本文以重温这三次全总党组扩大会议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工会的中心任务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美术的发展历程中,集体创作是美术作品诞生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段。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均为多人集体创作的成果。在改革开放前革命美术和红色美术作品诞生的时代,陕西美术在20世纪70年代呈献给全国的集体创作作品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艺术现象,也是必须关注的一个研究重点。文章围绕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对集体创作的艺术经验进行总结,并对陕西省美术集体创作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陕西美术集体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列举了发挥重要作用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这一时期是陕西省美术发展和影响力呈现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非常时期。  相似文献   

13.
文征明德才兼备,博学多能,诗、文、书、画俱精.在诗文方面,他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后期又于吴中"主风雅数十年",然其书画方面的成就掩盖了诗文成就.近年来,随着明代文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文征明的诗文亦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因此,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征明诗文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指出其成就与不足是有必要的. 一、生平研究 对文征明的生平,学者们主要从其年谱、辞官归隐事迹等方面进行研究,成果较为丰硕. (一)年谱研究 年谱是对个人研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毛燕 《宗教学研究》2012,(3):242-24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彝族文化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彝族文化研究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彝族宗教研究尤为引人注目。本文从彝族宗教崇拜观念、彝族宗教仪式、彝族宗教与艺术、彝族宗教与文学、彝族宗教与其他宗教对比、彝族宗教与生态保护、彝族宗教中毕摩与苏尼的研究等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彝族宗教研究进行了梳理,为学者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彝族宗教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形成并初步发展。从中西交流和互动的视角看,此时的中国哲学史大致存在四种研究模式:以胡适和冯友兰为代表的西方化研究模式,以钟泰为代表的中国化研究模式,以梁启超、张岱年为代表的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和以李石岑、范寿康为代表的初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而这种研究模式的多元化情境在其后并没有保持下去,所以我们倡导它在当今的再现。西方化研究模式强调近现代转型的“世界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历史的变异性;中国化研究模式则重视“还原”传统民族性征,从而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应该是在“世界化”和“还原化”的互动中前进的。所以,西方化和中国化的研究模式仍有继续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二者都失之偏颇,因此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将会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随着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信度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前20年国内有关测验信度的研究有三条发展主线。一是基于验证性因子模型的信度发展, 包括同质性系数、合成信度、最大信度等; 二是数据类型的拓展, 包括两水平和追踪数据的信度; 三是信度用途的拓展, 如评分者信度、编码者信度等。对于通常的测验(题目之间的测量误差不相关), 如果α系数够高, 信度就够高; 否则使用合成信度。如果一个统计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合成信度都很高(超过0.95), 使用显变量建模与使用潜变量建模的结果差别不大; 否则, 使用潜变量建模较好。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20年来国内假设检验方法学研究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类: 零假设显著性检验的不足、p值的使用问题、心理学研究的可重复性问题、效应量、检验力、等效性检验、其他与假设检验关联的研究。零假设显著性检验已经发展成一套组合流程: 为了保证检验力和节省成本, 实验研究需要做先验检验力分析预估样本容量, 但问卷超过160人在传统统计中就没有必要这样做。当拒绝零假设时, 应当结合效应量做出结论。当不拒绝零假设时, 需要报告后验检验力; 如果效应量中或大而检验力不够高, 则可增加被试再行分析, 但这一过程应主动披露, 报告最后的实际p值并对可能犯的第一类错误率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18.
19.
苗族传统宗教研究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针对苗区的田野调查逐步开展,该研究亦随之深入;建国后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亦或隐或显地涉及此问题,1978年以后该研究再度回暖,1990年以后逐渐出现研究热潮.从事苗族传统宗教研究的学术队伍亦呈现从业余走向专业,从猎奇走向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趋势.研究方法既有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取向,亦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广西村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乃良 《学海》2005,(1):62-66
20世纪初 ,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 30年代 ,新桂系提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三自政策 ,随之在广西实行村治。与孙中山主张的以县为自治单位不同 ,新桂系主张以村为自治单位。新桂系实行村治与全国其他地方包括山西阎锡山的村治 ,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性 ,并且与乡村建设派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实行村治 ,广西建立了严密的农村基层组织 ,因而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研究民国时期新桂系的村治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村治的特点 ,对目前村民自治的研究无疑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