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之下,中国紧跟时代的发展,习总书记也提出新的指导思想中国梦。中国梦作为新一代人的伟大梦想,是要弘扬中国精神、民族文化,使文化大花园百花齐放。在新时代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一定会带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繁荣。扬州剪纸的民族特征为伟大的中国梦奠定文化基础,充实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让中国梦的主题与扬州剪纸艺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深入地挖掘出扬州剪纸的制作步骤及制作技巧,提升扬州剪纸的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扬州剪纸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将伟大崇高的中国梦融入剪纸艺术中同时赋予扬州剪纸艺术新的内涵,这是扬州继承与发展的一大出路。扬州剪纸虽然历史悠久,但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做工精细却缺乏创新性,总是剪一些习惯性的题材,如花卉、人物,极少有中心的意义。2002年中国剪纸博物馆在扬州落成,为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03年政府对其进行了抢救工作,出版了《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剪纸艺术虽然有了转机,但仍然非常的危险。2006年扬州剪纸艺术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加有利于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扬州剪纸经过汉前的孕育、汉后的产生、唐代的发展,至宋元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的繁荣。由于纸质极难保存故缺少实物考证,加之文献记载缺乏,因此研究扬州剪纸难度很大。宋元时期的扬州剪纸艺术,除了是社会的进步外,主要归功于纸质的发展和剪艺水平的提高;而明清时期彩灯、刺绣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又有力地促进了剪纸的发展,清代出现了专业的剪纸艺人,而文人及画家又开始加入了剪纸的行列,三者相得益彰使得扬州剪纸艺术走向繁荣的鼎盛时期。借助于民俗、文献、考古、传说、图像、艺术等来佐证和探讨扬州剪纸孕育、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6,(3):119-123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的海外传播,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文化创新;另外一方面,可以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以江苏艺术为例,解析中国艺术海外传播相关问题。近年来,江苏艺术"走出省"、"走出国门"的脚步也越加频繁,取得了很多成绩。然而,由于多年来,社会建设的重点仍是放在经济上,加之建国后政治活动的影响,中国艺术海外传播还处在一个比较初始的阶段。本文以江苏艺术"走出去"为例,阐释了现阶段江苏艺术海外传播所要面对的四个主要问题,并分别从传播主体、受众和传播渠道的角度指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向宏年 《美与时代》2015,(2):124-126
剪纸是中国悠久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与我国农耕时令、地域性格、人生礼仪等诸多文化密不可分。在高校选修课中开设"剪纸"课程,不仅具有提升选修课教学效率的现实价值,也能引导学生理解剪纸的美术语言价值和文化内涵价值,还具有涵养师生灵魂的隐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秋节刚刚过去,巴塞罗那传来噩耗——旅居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玄裔全真龙门派第24代传人、中国道教海外传播使者田诚阳道长,于2016年9月18日仙逝于巴塞罗那,享年51岁。田诚阳道长为中国道教在海外的传播,为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的接轨,为加深与各国的友好交流,默默耕耘,守护着道教文化在海外的萌芽、成长。如今,仙人归去,本刊谨以此文回顾田诚阳道长对于道教文化传播的贡献,沉痛悼念田诚阳道长。  相似文献   

6.
扬州剪纸作为传统美术领域中的独特艺术形态,用它特有的图形符号,特殊的艺术语言,展现出巧法造化、技以载道、精巧如画、典雅清丽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扬州剪纸的线条审美、文人格调以及剪纸艺人的修养,是扬州剪纸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其独特魅力的根本保障,使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蕴含浓郁的传统民间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特色。扬州剪纸传承人的队伍在壮大,逐步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化的成果,进行活态传承,让这一富有"刀味"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仙鹤寺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对于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江苏扬州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早在唐代,扬州就已经是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在宋代,更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当时很多穆斯林侨居扬州经商,并在此建立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鹤寺。  相似文献   

8.
江苏可谓中国经济文化强省,近年来在民间美术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江苏民间美术在海外的传播不但有一定的范围广度,而且有一定的水平高度;二是在对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创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是促进中外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桥梁,江苏民间美术与海外的传播与交流将会为中外文化的共同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画元素"是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上的常见内容。但是,近年来,一些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在运用"中国书画元素"时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些创新与努力说明,艺术设计领域对待传统艺术文化的观念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正视、突破文化断层,努力挖掘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这种探索正在促进"中国风"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的形成,也必将实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傣族剪纸的浓郁宗教文化色彩,探讨傣族文化生活中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宗教活动的仪式性、宗教文化的交融性以及宗教伦理的和谐性,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艺术与宗教文化传播结合的契机,从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公文化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关公文化随着华人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关公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层面的"忠义仁勇"精神,信仰层面的平安神、财神等神格信仰,情感层面的国家情、故乡情、同乡情等。这三个层面的核心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关公文化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播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学情等条件,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剪纸。这一课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动手、创新、审美等能力的发展,还帮助学生了解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和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隋朝以前,琉球列岛与中华大地已有密切往来。明初,请求封敕正式进入汉文化圈之后,琉球更如饥似渴地汲取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明清锁国,琉球不仅是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中转站,在中国文化传播海外的过程中,琉球"万国津梁"的意义也应引起世人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正生肖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古老形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洗礼与积淀后,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器具、剪纸、绘画、文学、宗教、信仰等领域。对生肖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此次"木刻十二生肖"研究与创作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智库建设项目(2015ZK06)研究成果,也是对我"民间美术与设计"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示。我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方式是通过高校教育。在此次研究中,我邀请了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艺术家阿东  相似文献   

15.
在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的都匀市奉合水族乡奉合村,有一位勤劳朴实、心灵手巧的普通水族农家女子,名叫韦帮粉,她不需要描绘,凭一把剪刀即能剪出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各种图案,她的剪纸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而且,她的剪纸艺术走出了贵州,走出了困门,是水族剪纸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困水族剪纸艺术家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发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次道教论坛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体现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和核心理念,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合作,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  相似文献   

17.
扬州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日益成为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扬州剪纸产业尽管取得了不小的市场业绩,但在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强发展策略思考,在市场驱动策略、创新驱动策略、知识产权策略三大方面强化理念引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这个时期扬州剪纸的发展呈现出日渐衰落的趋势;但由于剪纸生于民间、源于民俗,故这个草根艺术富有极旺盛的生命力,广大的劳动人民喜爱它、保护它,并让它紧紧地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信仰、愿望结合到一起,牢固地扎根于民间的土壤上,通过人们世世代代的传承和无数人的创作再创作一直延续到今日,世所罕见。其中,张氏家族是近现代扬州剪纸工艺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海外相关地区的佛教信仰体系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在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当今时代国际文化互动的常态,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战略和行动逻辑。少林文化作为当代社会国际化过程的中西文化互动成果,不仅承载着以文化呈现国际交流的全球化目标,同时也形成了以民间文化助力公共外交的国家使命。少林寺作为少林文化的传播主体,多年来重视海外文化交流,积极主动走出国门,逐步形成了以少林功夫为中介的文化交流机制,进而在个体、群体、国家三个层次发挥出充分而有效的传播中介作用,结合不同的国际环境,大体形成了欧洲、美国、非洲三大发展模式。少林文化“走出去”具有可持续性的动力与活力,在少林文化国际化的同时成功实现了海外本土社会化的双向建构,最终以“功夫文化”构建了“文化功夫”为基础的中华自信与国际认同,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