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对话写作经常会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诗句,然而这种引用经过柏拉图的有意加工,往往使得引诗与原诗的意思大相径庭,相去甚远.考究引诗在诗人与哲人笔下所呈现出的意义差异,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与哲学之争的尖锐性与复杂性.本文从分析柏拉图的短篇对话《吕西斯》引《奥德赛》的诗句人手,通过还原、比较引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试图揭示引诗背后的哲学意图.  相似文献   

3.
陈康先生沿用发生学方法研究柏拉图思想。在存有论上,他认为以《巴曼尼得斯篇》第一部分为枢轴,柏拉图的中晚期思想有一个从"一元唯善论"到"多元范畴论"的发展;在知识论上,在关于如何获得相的知识的问题上,他也认为柏拉图有一种明显的发展,先是回忆论,后是综观论。前者包含在《曼诺篇》与《斐多篇》里,后者则肇始于《会饮篇》对美本身的直观理论,后来又在《理想国》核心卷的末尾的综观理论中获得更为完整的发展。这些成果在英美分析的古希腊哲学研究的语境中写成,针对分析派的解释逐一批驳。他对"智性直观"的无以复加的强调让我们看到德国哲学传统的某种延续。  相似文献   

4.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与代表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形成尖锐冲突,前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属己的整全,后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善好,而对此的最高展现是超越政治的"美本身"。笔者认为,双方的冲突展现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执",对这一争执的完整而忠实的呈现是柏拉图《会饮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对《会饮》的流行解读通常并不把阿里斯托芬讲辞和苏格拉底讲辞联系起来,而是认定后者对前者进行了批判,由此断定柏拉图在批判阿里斯托芬讲辞的基础上建立了他有关"爱"的理论。本文则试图表明,《会饮》由阿里斯托芬讲述的"双性人神话"与苏格拉底讲辞中引述蒂奥提玛有关"爱的阶梯"说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理解才能最终较为完整地把握柏拉图在《会饮》中的爱的理论。为了阐明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必须考察"回忆说""灵魂不朽""理念论"以及巴门尼德哲学对《会饮》行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的谱系中,苏格拉底可谓哲学精神的典范和化身,备受后人景仰。本文以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的喜剧刻划作为切入点,指出了远离苏格拉底的警告实际上从苏格拉底生前就一直伴随着对苏格拉底及其哲学精神的崇拜。通过对柏拉图《会饮》文本细节的分析,文章表明了《会饮》这篇对话生动体现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紧张和互动,同时强调了哲学的危险始终与其崇高相伴随。  相似文献   

7.
美善之辩     
《大希庇阿斯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的可能性,以"美是难以说清的"结尾。《会饮篇》审视了爱与美的关系,爱的阶梯的终端是绝对纯粹永恒的美本身。《理想国》说明通过辩证法可以通达善本身。柏拉图从形而上学二元论出发,划分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一方面,柏拉图提出了美本身和善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柏拉图没有彻底认识清楚"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没有解释明白美和善的确切区别和联系。总体上讲,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使其将善置于美之上,美本身与善本身在终极意义上才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8.
弗拉斯托的论文《柏拉图哲学中个体作为爱的对象》,在柏拉图解释史上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弗拉斯托批评柏拉图关于爱的学说既是自我中心的,又是以理念为中心的。本文分别针对这两个批评,梳理了英语学界对弗拉斯托的反批评。我们认为,弗拉斯托对理念中心论的批评,大体上准确地把握了柏拉图关于爱的学说的一大特征;而他对自我中心论的批评,则误解了《会饮》中"爱的阶梯"的意涵:希腊哲学的幸福论伦理学传统。自我与他人的对立并非理解这一传统的适当工具。我们认为弗拉斯托用以批评柏拉图的资源并非同处幸福论传统中的亚里士多德,而是基督教中独特的爱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詹文杰 《世界哲学》2012,(5):40-53,161
本文首先追溯了"诗"和"哲学"在古希腊语境中的原始涵义,并对柏拉图批评诗的思想史背景做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在这些铺垫之后,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阐明了柏拉图如何在"教化"和"真理"这两个基本视域中展开他的"文艺批评",并且指出了这两种视域之间的内在张力。文章的最后部分对如何确认诗与哲学各自的地位做了几点提示。  相似文献   

10.
<正>读马礼荣的《情爱现象学》1,很难不让人想起柏拉图的《会饮》。就如该书的译者黄作先生在他的"译后记"中所说,要想正确把握马礼荣所说的"érotique"这种东西,就需要回到古希腊,尤其是回到柏拉图《会饮》中"女智术大师第俄第玛口中所说的、诞生自其父丰盈神波若斯和其母贫乏神珀尼阿的爱洛斯"(《会饮》,448)。不过,在笔者看来,进入"爱洛斯现象"的更恰当的入口是《会饮》中阿里斯托芬所讲的那个著名  相似文献   

11.
詹文杰 《世界哲学》2017,(5):106-114
按照柏拉图的《斐多》,获得知识首先意味着灵魂自身的净化,其次意味着灵魂对于纯粹实在或诸理念的回忆,最后意味着借助"假设法"或命题推演的方法而不是借助经验观察来探究实在。本文从这三个方面阐释了《斐多》中关于知识之获得的论述,从而说明柏拉图在写作这篇对话录之时关于认知和知识所持有的基本思想。本文同时还反驳了陈康的一个主张,即《斐多》提及了比"思维"更高级的所谓"理念直观"。  相似文献   

12.
张奎志 《世界哲学》2006,2(2):29-36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理想国》称得上是西方诗化哲学的范本。在这里 ,哲学的理念与诗意的流动 ,通过鲜活而古雅的对话形式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结果 ,一方面拓展了哲学思辨的诗意空间 ,一方面提升了诗性智慧的理论维度 ,从而使《理想国》成为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其实 ,这其中所涉及的原因很多 ,但我总认为在西方哲学与诗歌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对柏拉图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一《理想国》第十卷指出 ,“哲学与诗歌之争古来有之” (οτιπαλαιαμευτιζδιαφοραφιλοσοφιατεκαιποιητικη)。对于这场旷…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柏拉图的复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争成为人们讨论的核心问题。其中,斐奇诺站在新柏拉图主义的立场上,认为柏拉图哲学的最高本原是一,高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最高本原存在,学习亚里士多德是学习柏拉图的基础准备。而皮科·米兰多拉则认为,在存在与一的问题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态度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本文试结合皮科《论存在与一》的文本,分析表明:他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调和,主要依据托马斯主义和基督教化的新柏拉图主义(以伪狄奥尼修斯为代表)。皮科的这一调和方案,虽然既不可能容于斐奇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也不可能容于亚里士多德主义,但对于重新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对于构建他的古代神学、实现哲学的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的思想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的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的本质性的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的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间"即存在本身的"显-隐二重性运作"的不可同一的"相关性"上来思索"诗的本质",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大地的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相似文献   

16.
《智者》是晚期柏拉图的一篇对话体著作,它的表层主题是明显的,这就是为“智者”寻找一个定义。但是它的深层主题是什么,却不容易确认。对此问题的各种回答就形成了理解《智者》的不同视域。历史上出现的主要视域有:(1)传统的存在论视域,它认为实在(to on,being)和非实在(to mēon,not-being)的问题是《智者》的核心主题;(2)理念论视域,它将该篇对话看做柏拉图理念论发展的一个阶段;(3)分析哲学的视域,它拒绝从存在论层面来阅读《智者》,而倾向于将这篇对话当做早期的逻辑学和语言哲学文本来阅读,认为柏拉图在此关注的是命题的“意义”和“…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一篇美学经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什么是美",就是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借用苏格拉底之嘴说出的。此问题一出,不仅奠定了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还形成了后来的美学。重读此经典,"什么是美是困难的"似蕴含着为人忽视的深意。  相似文献   

18.
"节制"在柏拉图作品的表述中有从"欲望的节制"、"灵魂的节制"到"城邦的节制"的阐释路径。但《卡尔米德篇》批驳了"统治所有知识的知识"的理性狂妄,以"知所知且知无知"给出了"节制"的最高定义:理性自我设限的"理性节制",以及由此引出的对"哲学王"的"政治节制"。考察《卡尔米德篇》可以发现,作为独占真理的极权主义鼻祖的柏拉图形象其实源于对僭主主张的误认。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城邦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哲人王"的出现,但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政治和哲学的对立都使得"哲人王"成为不可能。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家回到洞穴中参与政治生活只能是"外在的强迫",而安德鲁则认为这是出于对哲学"内在的爱",但由于他们共享了关于"政治"的狭义理解,政治和哲学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在两种解释中都更为凸显。笔者认为,如果援引《高尔吉亚篇》中对宽泛的"政治"的论述,强调政治包括政治治理和人文教化两个方面,将"哲人王"限定在教化意义上的"素王",则"哲人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20.
韩潮 《世界哲学》2011,(2):113-122
本文认为,在柏拉图《普罗泰哥拉篇》中潜藏的叙事动力是勇敢美德的殊异性。而勇敢美德的殊异性与美德整体性学说是柏拉图对话尤其是《普罗泰哥拉篇》和《拉克斯篇》中的一对相关性理论。二者分别从哲学和政治的角度表明,普罗泰哥拉式的美德仅仅是一种可以传授的技艺,它既不是无法技术化的勇敢,也不是理念化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