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余光中散文独特的语体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晨 《美与时代》2006,(7):31-32
余光中散文具有独特的语体美,堪称中国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中的一大瑰宝。散文语体美是一种独具情性的审美特质。余光中的散文在句法字汇上富有弹性、密度、质料的美感,风格上标新立异、活跃灵动,因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语体美。  相似文献   

2.
世纪的检阅与沉思──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概述大壑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江苏省烟草专卖局联办的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4月23日—25日在古城南京隆重举行。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日本、韩国、美国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18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87岁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去世。马尔克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西班牙语的作家之一,因其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而享誉世界文坛,《百年孤独》曾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翻译成中文的《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产生很大影响,包括莫言、贾平凹和韩少功等都从中获益,并助推寻根文学和故乡书写热。  相似文献   

4.
周成平 《学海》2002,(2):139-143
20世纪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虽不必过于介意 ,但也值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而作家的非学者化也许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针对性地加强作家的学者化建设和培养 ,则是 2 1世纪当代中国文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正推开门,在玄关处换上拖鞋,放下行李,挑一本书,取一杯咖啡,将自己陷进舒适的沙发里,进入文学的乌托邦世界。你以为这是回家了吗?不,它是一座幽静雅致、如诗如画的书店,这里的书只读不卖。无数文学爱好者纷至沓来,因为这里是心灵宁静的"家"之所在。它就是位于杭州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麦家理想谷",创办者是被誉为"中国谍战之父"的作家麦家。2008年,麦家去巴黎旅行。漫步在塞纳河边时,一间莎士比  相似文献   

6.
徐淑玲 《美与时代》2005,(11):76-77
文学观念是文学创作的先导,是文学批评的工具和标准,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亦即一时代要求一时代的文学观念与之相适应.此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关乎时序"(1)的规律性,也是文学进步的内在原动力之一.因此,考察现代的文学状况或作家作品,不能不先研究该时期文学观念的进化状况.  相似文献   

7.
贾樟柯的纪录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们"口述史"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寻根"之旅,以文学名义重返历史现场,用影像之思构筑起横跨70年的作家个人心灵史、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图谱的时代交响,抒发出对乡土的深情眷恋和对理想的执着呼唤。  相似文献   

8.
朱崇科 《学海》2006,1(3):183-188
区域文学研究中的命名问题反映着其中的吊诡和权力因素。东南亚华文/华人文学的术语,既显示相关研究中的种种问题,也说明世华文研究真正回归文学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它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其思想教义对信仰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影响生产生活乃至文学创作。基督教文化是信仰基督教为主的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种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宗教信仰体系,还包括其相应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作家文学创作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基督教不仅对西方文学有深刻的影响,传入中国后,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基督教的理解和吸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10.
郭怀玉 《美与时代》2004,(10):10-11
什么是"女性文学"?是女性写的文学还是写女性的文学?是女性写女性的文学还是包括男性写女性的文学?这是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可惜的是,"女性文学"从西方到东方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1],我们不能不表示遗憾.笔者以为,它应当是指女作家创作的富于女性意识(女性意识包括两个方面:1.反对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2.摆脱传统的男性审美视角,即作家以女性立场、女性视角、女性话语看待历史、社会、人生)的文学文本.所以,并不是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就是女性文学,男性作家创作的就肯定不是女性文学.但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女作家笔下为女性文学(如张洁<·COM>等就不是),只有极少数男作家书写的是女性文学(如许地山<春桃>等就是).  相似文献   

11.
观点集缀     
1、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视角方法杨剑龙在《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中从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出发,对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文学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五四时期,基督教文化也是新文学先驱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崇尚耶稣的伟大人格,推崇基督教文化中的人道精神,成为许多作家的虔心追求。这些与基督教文化相关的作家可分为四类:1、清醒的基督教文化的研究者,2、基督教的皈依者,3、对教会现状不满者,4、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者。在理清基督教文化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具体影响的基础上,还…  相似文献   

12.
“古远清”这个名字被媒体炒热是在他与余秋雨打官司之后。正是因为这起官司,古远清成了名人,也成了大忙人,他的生活因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之下,“余古之争”成了“近年世界华文文化界最火爆的一件事”。然而透过传媒运作的猎奇策略和社会舆论的围观心态给该事件带来的浮躁成分,拨开种种纷扰的遮蔽,应该如何冷静地看待这一文人之间的对话,是炒作、文人相轻还是其它?这种争执和纠纷的关键问题究竟在哪里? 他们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借着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的机会,本刊记者在威海见到了古远清教授, 并且有机会与他做了一次详谈。  相似文献   

13.
朱旻 《学海》2007,(6):212-214
对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的文化意蕴、个性色彩、和丰富意象进行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作家及其创作的理解,也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加深对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整个文学时代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赵园注重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历史,注重追问文学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而不仅仅是描述文学现象,这使得《艰难的选择》一书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赵园感悟式的批评语言,鲜活流丽,饱含她自己的生命体验,令人感到生命喷薄的力量,这种批评本身也是"文学"。赵园因执著于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而在学术领域里开辟了自己的园地,却又因这种执著而限制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她日渐对学术产生了厌倦,这也启示批评者应该更好地把握认识对象世界和体验自我生命之间的"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16.
黄薇 《学海》2003,(2):190-194
程小青是20世纪初期一位具有现代水准的中国侦探小说作家。他率先译介外国侦探文学,在吸收异域文学营养的同时,探索和开拓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路径,为我国现代侦探小说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一位具有开放意识的作家,一位具有科学态度的作家,一位努力追求现代人精神的作家,是沟通中西侦探小说的桥梁式人物。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的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奇异风景,很难将她归于某一文学流派或作家群体,她始终保持着一个作家的孤独感,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独特的体验和关注。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自发表以来取得了广泛的赞誉,她以朴素的文字、温情而有节制的表达方式书写了一个民族的变迁史,唱出了一曲现代文明进程中关乎自然、信仰与民族的悲歌。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基督宗教的经典,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着重要影响。英美文学从圣经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英美文化中,众多诗人、作家的作品都与圣经中的观念和意象紧密相关。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各种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英美文学,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文学的全景图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意大利的非欧洲移民作家撰写并出版的面向全国读者的小说的涌现。这些作家的作品,因其所表现出的现实感和新颖性,引起评论界以及学术界的首先关注,之后也唤醒了出版界的兴趣。在20多年后的今天,意大利对于移民现象及其多方面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具有了日益强化的意识。作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述:这种移民新文学对意大利文学有何贡献?它与意大利文学及不同作者的祖国的文学正典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何种"自我"与"他者"的意象学哺育着移民作家们的想象和声音?作者认为,就其所有体裁、形式和主题而言,意大利移民文学不能被视为一时的时髦。它更不能被列入副文学领域,或者被分类为意大利文学的一个不成熟的表述。意大利移民文学富有创新趋向,今天反映着对于意大利文学正典的一个文化同化过程,其中包括某种失真。  相似文献   

20.
文学美感是情感的独特形式表现,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得到触发,对现实人生有所发现和感悟,产生一种审美情感体验。文学美感与一般美感同归而殊途,一般美感只关注审美对象的外部方面和表象就可以获得美感,而文学美感则要求读者尽可能完整地关注和理解文本内部的艺术世界,才能获得美感体验。由于文学书写的过程是作家内在心灵的激情燃烧和喷发,更是作家以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来创造艺术形式的艺术沉思过程,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读者要获得美感,就要精确和深刻地理解对象世界,与作者对话,进行认识性的思虑,这表明文学美感是情感与思虑的复合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