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楼梦》的研究,若从曹雪芹同时代的脂砚斋评注算起,已足足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一种称之为红学的专门学问。有“旧红学”,有“新红学”,有建国以后的红学,有“文革”中的红学,有最近期的红学。其研究论著之多,品评观点之杂,考证辨析之细,堪为诸小说之冠,似乎把应该说的话都说尽了。我这个红学外行,本不宜置喙其中,以免方家见笑。然而作为一名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常常有一些疑团从胸  相似文献   

2.
闫秋霞 《美与时代》2007,(5):105-107
毛姆和张爱玲的小说都受到了通俗文学的影响并具有明确的审美追求.本文分析了"故事"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占据的分量和地位,并指出二人所具有的故事情结.透过"故事"读者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生的领悟,并由此进入作者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寂寞高手     
中国有“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法国也有“红学”,是研究《红与黑》的。  相似文献   

4.
张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87-188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以小说形态出现的自传,小说里的情节几乎都有张爱玲本人经历作为创作基础,包括人物也多以张爱玲生前所结识的人作为原型。如宋淇就在给张爱玲的信中说:“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只要对你的作品比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闻的人都会看出来。”  相似文献   

5.
以诗词曲赋等韵文入小说和将具有"清谈"性质的小品闲话点缀撒播于小说这两种情形,在《红楼梦》中运用最为普遍,艺术处理最为成功,其自身的艺术性也最为上乘。《红楼梦》中关于"清谈"的描写,和诗词曲赋等韵文一样,也具有"小说的特技"意味。这类别样笔墨,既可让读者透析人物形象的个性风神,领悟其诗意灵性和诗意生命,还能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共振,进而解味其中深蕴的情感、性灵,以及审美化的文化蕴藏,同时还能让我们全面认识曹雪芹及其"爱将笔墨逞风流"的个性风貌,高度领略曹雪芹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深入领会曹雪芹高超的叙事才能和独运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6.
邬震婷 《美与时代》2007,(10):127-130
本文重点从叙事视角、互文性和元小说三方面分析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的叙事艺术,并在主题意蕴上与张爱玲的《金锁记》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的重重压迫下,由"无辜受害"到"盲目施害"的转变过程,并试图召唤女性对自我命运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7.
刘磊 《美与时代》2013,(1):46-47
《红楼梦》作为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不仅在文学、医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广泛,而且在美学领域独具造诣,在色彩的运用上炉火纯青。通过色彩的巧妙应用,《红楼梦》大放"色彩"之光,传递了丰富的感情符号,促成了情感碰撞升华。了解《红楼梦》描写的用色之巧,对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都有启发作用。生活因色彩而美丽,世界因色彩而绚烂。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艺术的长河中,有一部长篇小说居然能透过文字大放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节,作者借林黛玉之口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观。这些观点基本和前代诗歌理论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也有作者个人独到的创作体悟和诗歌审美倾向,可谓是生动的诗歌创作教程。  相似文献   

9.
白蛇故事从诞生至今,经过历代文人的润色修改,八百多年来一直焕发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堪称民间四大传说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本文通过对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香港电影《青蛇》以及大陆小说《人间:重述白蛇传》的解读来论述《白蛇传》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再创作。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一直以来都具有着一种独特的"悲剧美",她通过独特的视角来抒写殖民地与沦陷区普通人的离合悲欢,充满着一种人本主义精神。而这种写作意识,与王国维的悲剧理论具有着一定的契合之处,皆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12)
<正>张秀亚(1919-2001),生于河北沧县(今黄骅县),民国时期著名天主教作家。1935年起以笔名"陈蓝"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被誉为"北方最年轻作家"。创作风格新颖清丽,意境深远,作品以散文著称。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天主教作家。18岁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赢得了"北方最年轻作家"美誉;一生创作八十多部作品,八百余万字,其中包括诗、散文、小说、翻译和艺术史,文  相似文献   

12.
徐小斌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自1981年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发表了《海火》《敦煌遗梦》《羽蛇》《德龄公主》《炼狱之花》五部长篇小说和近五十篇中短篇小说。她笔下的神秘色彩让她得到了"女巫"的称号,她自己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就其作品的文化构成来说,融合了巫文化、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把她的作品视为某一种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是错误的。从巫、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缘起、精神内涵以及艺术内质三个角度来分析徐小斌小说的文化构成,能够挖掘徐小斌小说创作的文化内涵,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徐小斌小说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善华 《学海》2001,(3):132-135
《白鹿原》体现着深刻的神话意识.它通过"白鹿"的审美意象,体现出了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思想观念,并借助神话的隐喻功能,与人物形象建立了潜在的联系.由此表达出小说人物"朱先生"的深刻的智慧理性、道德理性和工具理性,将神话意识提升到一个哲学与美学相统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象《红楼梦》一样具有如此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他的彩笔,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如何生活,如何  相似文献   

15.
程爽  孙冬 《学海》2004,(4):141-144
从 1 90 4年在报刊发表首篇文章开始 ,到 1 941年小说《幕间》(BetweentheActs)完成第一稿为止 ,在短暂的三十八年创作生涯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随笔、散文和文艺理论方面建树频仍 ,开创现代小说之先河。她拓展意识流之手法 ,奠定其女权领袖的地位 ,并笔耕不辍 ,创作了  相似文献   

16.
吴效刚 《学海》2006,(5):172-176
张爱玲的小说由一个个体化的叙述者,以一种先在的苍凉意绪,采用感悟式叙述方法叙述世俗生活,表达对人和生存的现代性理解,构成了苍凉感悟的小说形态。这种小说形态之中包含着关于世俗生活、实有与虚无、希望与绝望、“是”与“不是”的既各不相容又有序联系的多样性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形上追求常常不是对宇宙本体的智性的追问,而更多体现为艺术地或审美地从当下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把握无限的形上本体。《红楼梦》的形上精神具体落实为普适性的"情"。"情"存在于与现实世界分隔、对立的理想的彼岸世界,即"太虚幻境"中,是太虚幻境存在、运行的根本法则。现实世界则是以"礼"为根本法则。《红楼梦》通过塑造人物的个性和形象来揭示形上精神的实质,并通过揭示代表和体现形上精神的人物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的关系来展示形上精神与现实世界的矛盾。黛玉和宝玉是"情"的象征和体现,是形上精神的人格化,宝钗则是"礼"的象征和体现,是现实原则的人格化。"礼"和"情"从根本上处于对立的地位。《红楼梦》中描述了"情"的主人公和体现"礼"的主人公之间对立、冲突、和解、融洽、再对立,直至"情"和它的主体的毁灭的过程。"礼"的教养与"做人"的实用动机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宝钗以实用主义和个人权欲为核心的人格,形成了她圆滑融通、精明狡猾、老于世故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整个中国文化在世俗方面的对人影响最大的显著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九回"顽童闹学堂"是细致描写少年感情世界的精彩文段,以学堂为背景描写了一群打着幌子读书的少年。以第九回文本分析为例,将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理论相结合,通过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入细致地探究小说中人物情感关系的形成、表现及发展。并由此分析文本背后的理论依据,最终发掘其蕴含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晏子春秋》的文体属性可谓众说纷纭,近年来,认定它为小说的观点日盛,持小说论者依据的主要是小说文体的部分特征,如具有故事性、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具有虚构成分等。这种依据并不科学,它忽视了小说作为纯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我们要判断《晏子春秋》是不是小说,关键要判断它的文学属性,即它是不是审美的。《晏子春秋》在价值取向、人物塑造及表现手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非审美特征,这与标志着中国小说审美初始的《世说新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不能轻易把《晏子春秋》定性为小说,它是一种具有历史具体性的特殊文体。  相似文献   

20.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所描绘的意象、场景,处处弥漫着压抑的阴鸷气息,给悲催的结局平添了丝丝的感伤。行文中,让人窒息的阴鸷气与各种各样的"封锁"很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处处体现着张爱玲的"封锁"情结和荒凉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