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舞蹈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乐舞作为汉代当时审美文化的主流,逐渐形成了当时社会性的一种文化景观。汉代学者将乐舞的审美快感分为初境"乐人"、中境"乐治"、上境"乐天地"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将儒家的乐舞美学思想加以完善,通过分析审美快感的本质与追溯审美快感的本源来分别阐述审美快感的层次与境界,从而建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将其继承并不断的传承后世。  相似文献   

2.
商代的巫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宗教、政治、历史、医学、音乐、天文、占卜等许多文化领域.商代存在着巫、官合一的现象,亦官亦巫是商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所以史家对之有"巫文化"之称.而商代社会的另一个社会特点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音乐与神鬼对话,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进而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因此,商代巫文化是与乐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宋飞 《管子学刊》2016,(1):30-33
中国古代民间表演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汉代齐地民间表演艺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不仅在经济等诸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民间表演艺术也出现了繁盛景象。这种景象主要反映在汉墓中的画像石及乐舞俑之中,其中不仅有综合类的乐舞杂技"百戏",也有相对独立的器乐"鼓吹"和民间歌舞,以及相和类表演。  相似文献   

4.
赵婧 《中国宗教》2023,(6):80-81
<正>道教乐舞是唐代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道教乐舞兼收并蓄、融合众技,不但继承了汉代道教乐舞的神韵,同时还融入了当时胡乐胡舞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其艺术思想对后世的乐舞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画像石分布相当广泛,覆盖面积占大半个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是全国出土汉画石的重要地区,其中乐舞百戏类是汉画像石中反映人民娱乐文化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画像石上栩栩如生的鼓吹乐、鼓舞乐、相和歌、丝竹乐等一系列演奏者形象更是反映出乐舞百戏在当时盛行的场景以及当时音乐文化的繁荣。通过对汉画像石中音乐发展的背景以及音乐表现的内容和乐器的分类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探究汉朝时期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6.
美轮美奂的汉代乐舞画像石艺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为深入开掘汉代的哀乐思想和充分认识古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源。建基于"戚戚亲爱"之上的乐舞画像石,体现了古人亲仁互爱的理想追求。在儒者的心目中,哀乐异构同质相通相生,表达着一种缘于亲亲基础的"K怛"恻隐"之情和亲和哀悲之仁。从乐舞画像石及其题铭来看,过去学界将哀乐相生理解成乐极生悲或忧患意识,是不够确当的。哀乐相生构成了古代儒者道德目的论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兰芳 《美与时代》2006,(1):53-54
从汉画像中的山水题材获得大量图像资料,试从这些资料分析汉代人崇山心理及渴望归于山水林泉的愿望。汉代人们的这种思想与山水画起源的思想渊源有相同之处。汉画像中山水题材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已经有早期山水画的特点。这一切证明山水画真正起源于汉代。  相似文献   

8.
"升仙"是汉画像的主题之一,升仙画像是先秦以来长生思想的变异,蕴涵着巫术和宗教两大文化体系的内容。道家超越生死的理想对神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始道教借用了先秦道家的长生理论和神仙家的升仙模式,构建了宗教性质的神仙思想和升仙方式。汉画像中的升仙画像,既是汉代人生死观的重要反映,也是消弭对死亡的恐惧、运用模拟巫术征服死亡、超越生命极限的幻想,折射出时人对人生的眷恋、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试图利用超自然力量与死亡抗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在汉画像中,有许多羊图像.这些羊图像与当时人们的祭祀活动、孝悌观念和婚姻风俗有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代人的审美追求与宗教信仰.羊图像的存在,有益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代文化的精神内核.羊文化已经渗透进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汉代思想体系的形成,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汉镜、汉隶的美学内涵是汉代思想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上的内在体现。汉镜的世界、汉隶的线条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儒"与"道"的沟通与融合。汉镜的图案、纹饰和铭文体现汉代人的阴阳五行观念和人生观。汉隶"水平线条"的稳重,表达了汉代人希望富足和乐地在人世中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汉隶的水平线条,不仅是书法里的线条也是汉代人日积月累的共同心理和情感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文化的支配,成为自己价值观念的奴隶和技术实力的牺牲品。而艺术却肩负着缓解人类身心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矛盾的任务,从而使生命的潜能、心理元素得到释放。抽出闲暇,挤点时间,走进汉画像,审视和解读汉代艺术家遗存的汉画像艺术品,使平静的思绪接受大气磅礴的艺术品的感染和熏陶,实现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悟崇文尚武时代的历史信息,也算是一件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12.
张建伟 《中国宗教》2022,(12):76-77
中国的乐舞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有了乐舞的雏形。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乐舞文化不断发展成熟,并日臻完善,展现了中国音乐和舞蹈艺术的漫长发展过程,也体现了历代王朝文化交汇融合的状态。唐朝是我国乐舞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继承了乐舞的形式,将其应用于祭祀雅乐的体系当中,由此形成“乐舞生”这个群体。  相似文献   

13.
鹿自远古始,便与先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鹿在古人的生活、娱乐、信仰等活动中,通常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汉代之前,在岩画、漆器、玉器、青铜器等造型艺术中,形态各异的鹿形器具俨然已经成为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艺术作品之中,不难看出古人的鹿崇拜信仰,他们将鹿作为一种充满神性的动物并用之于祭祀性活动。汉画像是汉代人的文化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进入汉代以来,以黄老之学与讖纬迷信思想为主导的观念体系,使得汉代至上而下形成一股求仙的狂潮。鹿具有的神性作用在这种儒道兼备的观念的推动下持续地发展着,并通过汉画像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中国舞蹈自先秦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变化。都是一个渐次演进、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莱辛曾在其著作《拉奥孔》中提出"包孕性顷刻"这一著名的美学论断。这一论断作为评价美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汉画像艺术的审美。在汉画像砖图像中,描绘汉代先民狩猎生活的狩猎图,其精湛的构图、精妙的细节刻画最能表现出"包孕性顷刻"的内涵,其原因在于材料与工艺的选用、细节与变化的处理及表情刻画的运用,可见汉代先民已经开始对有限和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天骄 《中国宗教》2022,(4):80-81
唐代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可以发现当时佛教乐舞艺术的状况:舞蹈形式与佛教思想巧妙结合;注重舞姿的灵动与韵律;将宗教乐舞与世俗民间乐舞融合;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宫廷绘画,是汉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汉代政治生活的一个维度,在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上体现出鲜明的"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征。在绘画内容方面,它的主题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也有羽化成仙、帝王个人生活等内容。因此,汉代宫廷绘画在"追古"的同时,还要"表今",促使以儒家为主导的政治道德观从中央流布到民间,进而在民间深深扎根,形成汉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张万励 《中国宗教》2018,(10):64-65
唐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由于在文化上秉持开放精神,广泛吸收、容纳了古丝路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唐·张说《醉中诗》)唐代的诗歌与乐舞堪称文化艺术的双璧。唐代乐舞流行朝野,广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成为诗人们创作的素材,被称为“乐舞诗”。  相似文献   

19.
孝堂山石祠室内东、西、北三面墙壁及过梁上皆刻有丰富精美的汉代画像。两千年来石祠未遭到破坏,画像保存完整,是历代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美术史学家重视的艺术珍品。金石学家以及考古学家对孝堂山石祠的题记、年代、主人、建筑形制、画像内容、雕刻技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达到共识,依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20.
汉画像石是在祠堂、地下墓室等建筑壁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汉代一种特殊的丧葬艺术。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其中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屡次出现,图像形式丰富,出土地域范围广泛。文章从类型分布、组合方式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继而解析"伏羲女娲"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广泛出现的原因,以及形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