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是人类世世代代漫长而执著的生命足迹,人类为了把握历史的脉络,为了反思历史形态中的自我形象,进行了长久艰苦的努力,从而使“历史与人”成为人类把握自身的基本思维向度。文学是“人学”,它必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着这一存在维度,因此,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学者和哲人们反反复复都绕不开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2.
10月初刚从美国回来 ,第一个重要的学术信息是 ,《中国老学史》受到了批评 ,同事和学生们互相传递着消息 ,但大家都未看到原文。我一方面口头说学术批评是正常现象 ,另方面内心里也不安。好在《学术界》① 学术顾问章开沅先生已先得到了这一期新刊 ,打破午睡的习惯 ,仔细读了两三遍 ,觉得应该有所回应。在近几年几乎是一片赞扬、肯定之声中 ,看到了这样率直的批评 ,也是百感交集。理智告诉我 ,首先应该感谢 ,感谢张京华同志率直的批评 ,这种批评使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督促自己更加努力 ,丝毫也不可松懈。批评是从才、学、识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杨华 《美与时代》2004,(9):91-92
在新时期阵容庞大的女作家群中,陈染并不是眩人耳目的一个.她孤独而执著地耕耘自己那片女性田园,倾诉一些非常个人化的女性故事,传达女性的生命体验并导向她们的心灵深处.用男性传统的观念来看,这种回归女性自身的写作表现的生活面未免过窄,有点游离于社会主潮之外.然而恰恰由于对这份"狭窄"的执拗,陈染沉郁的目光始终不曾离开女性主义的基点,为我们开启了另一面窗子:站在女性的立场看世界、看人生、看女人自己,即采取典型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4.
<正> 冯友兰晚年在回顾自己的学术活动时,曾将自己在六十多年的学术活动中所探讨的问题归结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这种总结是实际的。如果把冯友兰一九一五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视作他学术生涯的开端的话,那末他的学术生涯正好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同步。象“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冯友兰没有迴避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而是在数十年间,努力从哲学的层面追求对中西文化矛盾的理解,探索解决中西文化矛盾的道路。在这种追求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全盘西化”论,又有别于“保存国粹”说的中西文化观。这种中西文化观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为我们今天思考文化问题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英国文学批评家约翰·凯里的著作《知识分子与大众:1880-1939年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展开讨论,特别关注他对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形成根由的论述,即他认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源自知识分子对大众及大众文化的排斥。在尼采哲学的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竭力贬抑大众,甚至试图消灭大众,而他们自己则自奉为"天生的贵族",认为自己应该享有政治文化方面的特权。这种知识分子的傲慢与偏见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蔓延提供了温床,险些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与徐复观的思想中,知识分子问题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很多当时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需要改造,但熊、徐认为不是中国文化出了问题,而是承载文化的知识分子出了问题,并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进行了批评.熊、徐对历代知识分子的批评具有一定意义,但最终都落实到道德批判之中,这便带来两方面的弊端,首先是将学术问题道德化;其次是道德标准的主观性最终让道德评判不可靠.  相似文献   

7.
缑英杰 《美与时代》2003,(11):77-78
对《生死场》的传统批评忽视了作品中的性别意识而把视点聚焦在了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上,而刘禾以女权主义姿态进行了再解读,这种现代主义批评方式给了我们阐释传统文本的新思路;她并以此为文本范例,深入到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国家文学的关系问题,认为后者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意识形态的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在其《论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中对尼采做出批评,认为要纠正他的错误,需要用反思的和历史的方法对悲剧艺术这种古希腊社会和文学现象加以研究。而我则认为,本雅明的这种研究方法是有内在缺陷的,需要通过尼采关于悲剧和历史科学与人类意义之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鱼玄机的诗歌以其独特成就和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她的诗歌能够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把自己的人生感受表现得恣意荡漾、自由洒脱,从而在中国女性诗人的作品中大放异彩,与她初则身为艺伎、后来又出家为女冠的经历、体验有直接关系。玄机初踏入人生旅途,就遭受巨大的磨难。这成为她遁入道门的一个原因。而她出家到咸宜观,在那里又进行了人生另一段颇具波折、颇为浪漫的活动,则与唐时长安女观冠的具体情形有关。入道不但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也进一步推动了她的诗歌创作。女道士的身份不但改变了她自身的环境,也充实了她的人生,从而使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讲,她的成就也可以说是道教对唐代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的拉丁美洲有这么一位女性艺术家,她被贴上了"女性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标签,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传,"她画自己的流血、哭泣、破碎、孤独,她万分真诚地将痛苦转化为艺术,用自嘲的幽默和幻想来调和人生"[1],她在画布上倾注了人生的全部痛苦,这就是——弗里达·卡罗卡。谈到弗里达,大多数人会从"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角度进入,抑或是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进入,大多数人会被既定的标签所限制,而只有极少数人将从一位女性艺术家对自己身体、情感、血缘最直白的生命体验出发,站在艺术家立场上看她所面临的一切。  相似文献   

11.
童年的烙印--从童年经验看鲁迅、胡适文化性格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 《美与时代》2005,16(6):67-69
鲁迅、胡适同为20世纪现代中国的文化巨擘,他们同时扛起了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化的大旗,然而他们最后却因不同的文化性格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化的复杂而迷人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人们从各个方面比较着二者的不同及其形成的原因和丰硕的成果,可是其童年经验却有意无意地被众多研究者忽略了.  相似文献   

12.
对于《当代北京的基督教与基督徒——宗教社会学个案研究》(高师宁著,香港:道风书社,2005年)这本书,作者自己表示这是她“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近二十年来的一次新探索”(395页),事实上,我们似乎也可以说这不仅是她个人的一次探索,更是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意义上的中国宗教社会学界的一个探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工笔人物画从一种新的视角体现出不同的创作理念.女性画家以不同于男性画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和思维特征,在感受生活、艺术创造中以独特的角度,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诉说着自己的内心情感.她们在题材选择、画面构成及意境创作等方面体现出一种自述性特征. 一、母性意识的表达 女性在她个人的情感体验中,最深刻、最强烈、最引以为荣的莫过于为人母的体验.女性画家用其特有的直觉和生存本能去感受这个世界,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中,女性将她对每一个被创造的生命的关注表达于画面之中,与工笔画的细腻及脱俗的温馨相融合,诉说自己对生命的独到情感及作为母亲的内心喜悦.她们的创作从个人情感体验中生发出来,在绘画中自然流露.相对于男性艺术家擅长于表现一些宏观的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重大问题来说,女性画家在题材的选择上虽过于温馨,但她们在作品中表达着创造生命和关注生命的母性体验,流露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特有的"母性意识",在美术创作这个大格局里,是男性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今天说到"性命"二字,似乎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生命。其实"性"与"命"二字,无论是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还是在儒家文化中,都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把儒家称为"性命之学",也是这个道理。一旦把性与命分开来看,我们对生命的体验自然就多了层哲学思考。简单地说,"性"指生命的内在部分,是对自己而言的;"命"指生命的外在部分,是对天地、自然、历史而言的。比如没有人可以挑选自己的父母、出  相似文献   

15.
西汉时期的盐铁会议上,来自各郡国基层的儒生贤良、文学在对汉武帝外兴征伐、内兴聚敛及酷吏之治的批评中全面继承、运用了孟子思想。相比陆贾、贾谊、董仲舒等汉儒思想的驳杂,这种继承显得十分纯正,是孟子去世以来孟子思想最集中的一次展示。此次会议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孔、孟二人并称,并将孔、孟思想融为一体放在等量齐观位置的尝试,是孟子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地位上升的一个标志性节点。而这次会议的盐铁之争本质上是贤良、文学无法接受颇具"现代性"的盐铁大规模集中生产的方式,而坚持小家庭生产制,体现了儒家与"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新理学"的建构,受到了一些同行的质疑与批评,这些质疑与批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新理学"方法与宋明理学不适应;二是"新理学"的本体空虚不实。不过,客观而深入地理解"新理学"之后的判断应该是:"新理学"方法并不必然地伤害宋明理学,而"新理学"的本体更非"空"所能涵盖。事实是,"新理学"的建构不仅显示了冯友兰缜密的思辩力,也说明其对中国哲学、宋明理学的精准把握,更透显出开辟中国哲学新方向的期许与努力。而"新理学"学术层面的价值尤为值得学界珍视:它既是中国哲学在形态上的有益尝试,也有经典诠释方法上的独特示范,更是哲学回应现实课题与表达生命关怀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孔子通过总结和反思,抓住以往文化的核心精神,使其明确而自觉地展现了出来,这就是"仁"的精神,开辟了内在的生命世界,挺立起个人独立的人格。与此对应,也就形成了外在的人文世界。从历史评价来说,孔子超越了以往时代以礼为标准的历史评价而转化为以仁为标准的历史评价。从历史的意义与价值来说,仁作为个人的自觉精神,在成己成物两方面展现自己,使生命自觉地融入到宗族的延续中,融入到人文世界的传承中,使历史化为自觉的生命绵延,成就起自觉的生命史观。从历史规律与模式来说,孔子总结以往人文世界运行的规律,体悟到人文世界的因革损益,并对当下及未来人文世界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和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的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奇异风景,很难将她归于某一文学流派或作家群体,她始终保持着一个作家的孤独感,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独特的体验和关注。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自发表以来取得了广泛的赞誉,她以朴素的文字、温情而有节制的表达方式书写了一个民族的变迁史,唱出了一曲现代文明进程中关乎自然、信仰与民族的悲歌。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以文学人类学的眼光站在文学之外重新审视文学,将文学当作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且放在与人类另一种独有的精神现象--信仰的关系中考察,将会发现文学和信仰在神话中就开始结下不解之缘:文学使生存于此岸的人类在达至于彼岸的过程中可以亲切地感受到信仰之光的照耀,文学也因此具有了内外两重意义并成为人们可以苦心经营的一种信仰.在这个信仰危机的时代,文学还有助于感性的方式重新唤回人们对信仰的执著和对意义的追求.文学和信仰因共同的超越性品质而成为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岳天明 《学海》2002,(6):93-97
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建设等两方面问题的讨论进行综述。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维度 ,文章认为 ,中国社会学呼唤社会学者们执著的探索精神和尖锐的反思意识 ,呼唤社会学者们以永不疲倦的学理追求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