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夏与孔子关于《诗经》文句、内容和价值的讨论引人注目,二者就文质、本末、仁礼等关系的论述代表了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由仪式伦理向情感伦理的转化。孔子及弟子、时人所提出的"质先文后"、"质本文末"、"重质弃文"、"文质一体"、"文质彬彬"等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早期文质观的主要观点。思孟和荀子在继承孔子文质思想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分别强化了质与文的思想价值。由对文质及其关系的理解出发,思孟重"质"轻"文",更加注重"义"的内在性,甚至把"礼"也纳入了内在性的范围;而荀子主张"情文俱尽",赋予"义"以内外两重性,把"礼"视作实践"义"的根本途径。伴随着文质观的演化,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建构蕴含了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否定之否定的价值转向,《论语》中所见文质观正是理解这一价值转向和思想逻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西哲的"形质论",重形而轻质,而中哲的"文质论",文质相佐,孔子的"君子之论"(《论语·雍也》)即为力证。儒家肇于先秦,其说立足于自然而然的人情现实,注重礼对于人类生活的提升而使人以区别于禽兽,但并不是使人区别和超越于自然,而只是以有序的自然之质,区别于无序而混乱的自然之质(1)。但儒学之质具有"和而不同"的属性(2),从血缘到地缘,从家庭到国家,儒家在不  相似文献   

3.
"文质彬彬"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美学命题,追求文质兼备、文质适中是孔子文质观的最高美学原则。在个人修身成人层面,"文"表现为"礼","质"表现为"仁";"文"是"质"的外在化,"礼"是"仁"的外在化。在文艺作品中,"文"与"质"可分别指代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孔子的文质观,是儒家美学文质观的集大成者,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质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翻译推动孔子文质观的跨文化传播,对解决西方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论语》是孔子文质观的主要载体,然而经典文本的文意跨越时代和文化,难免产生曲解与误读。本文拟从《论语》原典里孔子述文论质中梳理"文"、"质"以及"文质彬彬"的内涵,以期开显孔子文质观的真实要义,进而剖析两个经典英译本中的误读,发掘导致误读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以助力经典文本的跨时代跨文化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正>王羲之云:“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卫夫人亦有“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之论,张怀瓘更把书法看作“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可谓“玄之又玄”。那么,书法到底为何物,如何才能学好书法?不妨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无形之相”——关于书法概念的解读首先,从形式来看,书法是通过书写汉字,体现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元素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线条艺术。其次,从内涵上看,书法还有意余象外的特点,即通过可视的形象表达作者内在的思想、性情、审美和学养等。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的历史哲学以"新王改制说"为理论基础,以包含了"三正""三色"的"三统说"为理论核心,以"文质"说为理论补充。新王改制说的核心要义是"改制不易道"。道为古今一贯之政道,制为正朔服色等制。三统说并非"半截子的五德终始说",它的创立乃是出于对五德终始说的反对,并以正朔服色方面的全面改构而彻底放弃了以五行学说解释历史演进的做法。"忠""敬""文"三王之教说与三统说并无关联,仅是董仲舒应策时的方便提法。系统的先王之教说为立足于阴阳学说而成的"文质说"。  相似文献   

7.
张嘉毅 《美与时代》2023,(5):118-120
西晋时期是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当时的人们思想活跃,作为文学载体的书法也产生新的变化,在这期间涌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索靖便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西晋章草书法之风领导者之一,与卫瓘齐名。作为张芝姊之孙的索靖极大程度上受到张芝书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章草进行改进,在传承方面仍属于张芝一脉。索靖传世的代表作品有《月仪帖》《出师颂》《七月帖》等,在理论方面著有《草书状》《五行三统正验论》等。索靖的书法对时人的章草学习有极大的影响,时人所学章草多有索靖的影子,索靖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于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他们并未活动于同一时期。"仙宗十友"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同时他们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同向文化符号︱︱就是跟当时作为国教的道教有着十分亲密的关联,这使得他们成为后人视野中鸟瞰盛唐气象的一个表符。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于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他们并未活动于同一时期。"仙宗十友"在各  相似文献   

9.
吴飞 《孔子研究》2023,(2):75-88+158
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荀子性朴还是性恶的讨论,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学术争论。笔者并不赞同荀子性朴说,但认为性朴论者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荀子在《礼论》中提出性是本始材朴,是对何谓性的定义,而非对人性善恶的评判,故与性恶并非同一层面的问题。荀子非常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的文质论传统,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讨论人性与礼制。他在《性恶》等篇中将作为质的人性理解为恶,但在《礼论》等篇中又非常肯定情与质,这展现了文质论的理论张力。相对而言,孟子对文质论没有像荀子那样讨论得那么深刻,但性善论更符合文质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0.
唐朝时期文艺著作日趋繁荣,绘画艺术理论可谓蔚为大观,在绘画审美领域唐初在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下,继承并推动了传统的形神观在绘画领域的发展;盛唐时期包容与宽容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开明的风貌。绘画理论在对唐初继承的基础上,鉴于开放的文化特征,开创了山水画与诗歌艺术结合一体的意境论;唐末,政治经济的衰落,引起人们静穆式的思考,这种心态影响到当时的绘画创作,由此丰富并发展了笔墨艺术,提倡笔墨同等重要等。这些理论丰富了以往的画论,并且为后世绘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此,艺术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艺术反映着社会文化的面貌,而文化也影响着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先天图作为卦变图系统的一支,其早期诠释以"卦变法"为主。其中,六十四卦卦变从郑夬开始,经邵伯温、张浚、张行成等人之手不断演进发展。另有陈瓘、王湜等学者对八卦卦变加以思考。此后,来源隐晦的"一阴一阳图"之阴阳相间生卦的方法流入先天图的诠释,即是日后闻名的"加一倍法"。此种诠释始于程迥,蔡元定、朱子、林至、项安世等人加以展开,最终使先天图成为了易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周易》之文的原初论述主要表达在《易传》中,"文"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呈现的样态或理则,而《贲》卦之经传为《周易》说"文"之典型。藉由王弼、程颐和朱熹对《贲》卦各有侧重的阐释,可从文如何产生、文质关系、天文人文和神道设教等层面说明"文"的基本含义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朝嘉道时期"积弊"日显,重要原因之一是制度体系的无序滋生增附。非正式制度在弥补和润滑正式制度的同时,也导致以"积弊"和"积习"为标识的严重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以"成宪"为尚的政治氛围中,清人本着"法意"的制度思想,运用综核名实、损益文质和易简之道等思想资源,通过回归"法之始意",推动制度再造。  相似文献   

14.
韩国朝鲜时期(1392-1910),是儒学非常兴盛的时代,五百年间,名儒辈出。此间有过几次关于儒学理论的大辩论,"无极太极"之辩就是这时期性理学史上第一次论辩。这次论辩从本体及工夫两个方面,对"无极太极"应如何规定,及如何方能体会、掌握之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辩论,突显了韩国性理学的特色。它对后来韩国性理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韩国朝鲜时期(1392-1910),是儒学非常兴盛的时代,五百年间,名儒辈出。此间有过几次关于儒学理论的大辩论,"无极太极"之辩就是这时期性理学史上第一次论辩。这次论辩从本体及工夫两个方面,对"无极太极"应如何规定,及如何方能体会、掌握之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辩论,突显了韩国性理学的特色。它对后来韩国性理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唐北岳神庙之碑》位于河北保定曲阳北岳庙之内,由唐郑子春撰文,崔镮书丹,其内容记叙了北岳神灵对百姓的庇佑及唐朝政府对北岳祭祀的重视。碑文用隶书契刻而成,不乏端庄稳重、丰腴华丽的盛唐气象,为唐玄宗整饬楷隶杂糅,恢复隶书基本规范,由"石经旧法"转到"明皇新体"时期的一个典型隶书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牟云环 《美与时代》2014,(3):112-112
盛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达到了顶峰,退去了宗教的神秘面纱转化成为民族化、世俗化的风格,原本庄严的神像以最美的姿态走向了世俗人间,佛教造像所体现的宗教性,社会性,艺术性完美的融合到一体,展现出属于盛唐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18.
王汝虎 《美与时代》2007,(11):45-48
盛唐时代,在张怀瓘书论中反复提及王献之"劝父改体"的故事,对二王书风作出了一种新的理解,以此凸显出了盛唐时代追求力量之美与外向的形式动感的审美风格与理想.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文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使人成就为君子。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虽以行仁为己任,但孔子又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可见君子须文质两备。在孔子的文质见解中,质指孝弟忠信,文指礼乐。君子是一方面能行孝弟忠信,一方面又能实践礼乐的人。孔子的文质思想,一方面继承虞夏的忠孝思想,一方面发扬周公的礼乐思想。孔子又以文质论三代,《论语》及《札记》中四言“吾从周”,文质  相似文献   

20.
盛唐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既主动吸收改造佛教美学思想,又与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和光同尘、对社会审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盛唐以后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嬗变提供了基于传统的内在动力。研究盛唐道教美学思想,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评价道教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独特地位,也有助于认识盛世思想文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