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乡村古桥是建筑技艺与文化艺术的载体,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时代发展,部分古桥无法顺应社会飞速变迁而逐渐荒废,如何使其融入现今社会,并使其持续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桥的保护与活化得到了重视,通过对湖北省咸宁市桂花镇刘家桥村上二桥周边进行景观微改造,实现乡村古桥的保护与活化,使人们的乡愁得以留存,使古桥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2.
苏州古桥的装饰艺术以它独特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艺术之美和民俗文化之美。而其桥身大量的装饰纹样在艺术美之外更多展现的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民俗文化的物化载体,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在历史的积淀下逐渐演化而形成的,并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造型法则。民俗文化影响下的苏州古桥装饰艺术反映的是民众独特的民俗意识和集体人生观,体现的是地域环境中特殊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观念。正是这一类散存于民间的艺术符号,让我们窥见了这一艺术的本源及其民俗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历史传承悠久,是苏州古典园林建造的基石,让苏州园林在世界享有盛誉,但伴随着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其发展趋势不如从前。文章从香山帮技艺传播的盛况开始阐述,结合实例论证来分析香山帮的建筑特点以及艺术特征,并找到香山帮发展势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桥梁的建造技艺堪称一绝,彰显了古人的卓越智慧以及中国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扬州的古桥是古人审美创造的结晶,是扬州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使得古桥本体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毁灭性打击,有的被损毁了,有的被迁移了,有的被重建了。因此,保护扬州传统桥文化已是一件极其重要且刻不容缓的事情,社会各界人士应予以重视,携手并进共同保护传统桥文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实际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文化在其中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首先介绍城市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内在含义。其次,研究苏州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苏州公共艺术的功能以及苏州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两方面内容。最后,分析苏州城市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苏州古典园林、苏州古镇、苏州轨交站点、苏州火车站雕塑群。  相似文献   

6.
古雅的苏州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近日来,宫观内每天鼓乐喧天,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这是刚成立不久的《苏州道教音乐培训班》的小道士们,在老道士的指引下,正在学习演奏苏州道教音乐技艺。苏州的道教音乐是很有名的。1983年,与苏州结为友好城市的意大利威尼斯市长来苏州访问时,苏州市的道教音乐曾以苏州市民间古典音乐的名义为他演出过。威尼斯市长观看演出后很高兴,当场表示要邀请这支古民间乐队赴意大利访问。1984年10月15日,以苏州市昆剧团为主体的《苏州民间古典音乐演出团》赴意大利访问演出了,演奏的全是苏州道教音  相似文献   

7.
苏州具有深厚的传统审美文化底蕴和氛围。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苏州不仅没有丢弃掉自身的审美文化传统,而且对其进行了非常成功的保护、改造、创新和发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苏州一方面继承和保护着城市的审美文化传统,使其以活生生的形态在城市文化和生活中延续;另一方面苏州欢迎和接受现代化和西方审美和艺术思潮,以学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理解、吸收和利用西方现代审美与艺术。因此,苏州大学的美学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美学实践课,作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和理解当下对西方审美特点吸收利用可能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成为社会热点。运河沿线各地都在挖掘整合运河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凸显特色的运河文化带。文章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以大运河苏州段吴江区安民桥为例,对大运河古桥文化特色分析与景观营造进行初步探索,提出构想,以期为同类运河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丰富运河文化及其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9.
彭巍 《美与时代》2023,(1):79-8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古建筑在当下不断遭到破坏和废弃,如何更合理地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问题。以咸宁桂花镇垅骨桥为例,进行古桥活化微景观改造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未来古桥改造提供助力。古桥的改造再利用,能更好地将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在经过改造后其不再只是冷冰的建筑,而是能真正为人所用的新产物。  相似文献   

10.
任政 《美与时代》2021,(2):88-89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艺术现象。而今,这种艺术形式以其多样化的方式及灵活可变的效果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在苏州这样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城市中,新媒体艺术正逐步切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这在苏州的各类商业街或者商业中心体现得尤为明显。新媒体作为新的形式,不仅能够创造出时尚的视觉形象,也成为了一种开拓苏州古城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研究当代苏州新媒体艺术在广告中的实际应用,以多元的艺术形式开阔大众视野,在提高传达信息效率、增强感官效果的同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新媒体广告艺术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在不断创新中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吴门画派是发端于我国明朝中期的一个著名画派,其地处苏州,延绵数年,艺术成就颇高,影响力深远,至今仍是画界的重点研究对象。首先从吴门画派的历史渊源入手,扼要介绍了吴门画派的诞生地——苏州在明朝中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吴门四大家的简单情况;然后重点阐述了吴门画派画作的艺术特点,包括诗书画印的统一、平民文人画特征、山水画以园林画为主、人物画以工笔重彩为特色等。  相似文献   

12.
蒋晖 《美与时代》2015,(4):50-51
明代苏州器物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器物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明代苏州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与当时江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明代中晚期苏州府各个县乡经济结构、行政结构、交通网络、城镇网络以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变化,为器物艺术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此同时,从明代苏州器物艺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也能够看到当时城镇化在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苏城金鸡湖边的一颗耀眼明珠,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是苏州人心中的地标之一。区别于商业体建筑,文化类建筑有其特殊的含义,它们通常还包含着各自的文化含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此次将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挖掘文化建筑建造的奥义。  相似文献   

14.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源头之一。在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面点技艺最能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以晋南地区最为突出,承载了黄河流域文化中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晋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新绛面塑""稷山麻花"为研究对象,从人文背景、工艺手法、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着手,对比分析晋南面点技艺的艺术内涵与传承价值,不仅能够反映晋南地区在面点制作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蒸、炸、烤等技艺精髓,更加能够体现寄存于舌尖上的晋南地域文化,从艺术本身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变涂技艺是我国传统髹饰技艺中的一种重要技法。文章对变涂技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概述,对变涂起皱的分类技法进行了梳理。变涂的变幻莫测、流动迷离的艺术特征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变涂的偶然性的艺术表现,最大化地让髹饰技艺表现达到极致。尊重传统髹饰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使漆画的创作空间得到更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苏州四大名园可谓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的典范,其造园技艺巧夺天工,造园手法十分精湛,虽都是古典园林中的翘楚,却又各具特色,留园的空间关系处理得变幻莫测,沧浪亭借景巧妙,拙政园不同于传统私人宅院,更加深远旷达,而狮子林在置山处理上则妙趣横生。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涵盖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园林,而在四大名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对四大名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的分析,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通草花技艺的诞生与扬州兼收并蓄、开阔包容的艺术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其艺术形态为扬州传统手工艺之集大成者。通草花艺术的衰败除了自身发展形态的制约之外,也与社会因素有关。通草花手工艺的复兴要从回归日常空间着手,完整地保护生活场中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通草花的工艺风格与技艺特色进行分析,归纳蕴含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意向。立足当代市场需求,适当引入素质基础教育,并结合高校教育系统展开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明确其当代价值,探讨活态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光卿 《美与时代》2013,(11):80-80
“薄意”是寿山石雕诸多雕刻技艺中的一种独门别类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中少有的以技法要求与审美取向相结合而命名一种雕刻技艺。“薄意”与画像石、砖剔地雕、留青竹刻虽材质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不同的传统工艺品种之间相互渗化的结果,也是传统雕刻技艺源流的延伸和发展。“薄意”是寿山石雕刻技艺中的一种特有的雕刻手法,福州的寿山石雕不断从传统雕塑艺术中汲取营养,历经上千年的开创、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发展出圆雕、浮雕、透雕、印钮、镶嵌、薄意、微雕等七大类雕刻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雕刻领域里的一朵奇葩。林清卿使薄意技艺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9.
民乐县上天乐石窟是河西走廊一处小型道教石窟遗存。其《朝元图》壁画造型生动,饱满而富有张力,技法上以线条勾勒为主,渲染填彩为辅,兼施以沥粉贴金,画面完整,技艺纯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