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主导逻辑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逻辑。交换价值所建构的客观抽象的"一般劳动",是这一文本的重要批判基点。这种通过交换和货币所建构的"一般劳动"是一种客体性的"一般劳动",从而不同于《资本论》中价值概念所代表的主体性的"一般劳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主体性的"一般劳动",尤其是在对机器大工业的研究中,马克思指出了机器生产所建构的两种不同的一般劳动形式。这些概念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得出科学的价值概念奠定了基础,也推动马克思在解读视角上完成了"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运动"向"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思想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批判地改造了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康德只是揭露认识论领域的矛盾,而马克思则颠倒了对二律背反的运用:这种颠倒是从形而上学的、理论视阈到社会现实的、实践视域的颠倒。具体而言,康德通过"二律背反"思想的"批判性"揭露了认识论中理性一旦超越了经验的界限之后所产生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则通过"劳动"的"二律背反"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了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革命,其直接后果是民族交往向世界交往的跨越。世界交往具有三大空间效应:一是世界交往的时空转换效应。世界交往成功地实现了"用时间换取空间"和"用空间集约时间",推动了资本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创造了资本文明的奇迹。二是世界交往的"空间剥夺"效应。世界交往把资本和劳动的矛盾扩展到整个世界,成功地实现了对落后民族、国家的"空间剥夺"。"空间剥夺"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重要视角和内容。三是世界交往的空间解放效应。资本空间解放虽然创造了文明奇迹,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现代性有着自身的历史局限。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成为空间解放的主体力量,进而颠覆资本空间、解放劳动空间。劳动空间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自然心性     
正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在洪州担任寺院住持,制定了僧人集体参加生产劳动的"普请"制度,规定钟响后寺院开门,大家一起出寺劳动;到了吃饭时击鼓,听到鼓声,即可返寺吃饭。一天,他率领全寺僧人锄地,忽然听到鼓声。众僧见师父还在坚持劳动,唯恐被人说成是"偷懒",只好埋头继续锄地。只有一个僧人听到鼓声后,哈哈地笑起来,扛起锄头就回寺院。众僧议论纷纷,怀海禅师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说:"聪明人啊,观音菩萨的道理,他已经明白了。"众僧疑惑不解,一齐问怀海禅师:"此人一听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自由王国中的自由劳动常常被理解成一种人类理想存在方式,在自由劳动实现之前,人类的劳动似乎充斥着迫于谋生的无奈与强制,这是对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过度发挥。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是人类实现自由劳动的必要条件,但物质的极大丰富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无法直接推论出人类自由劳动必然会实现,它只能作为人类自由劳动实现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概念的阐释表明,最初的人类劳动实际上已经蕴藏了人类自由的维度。即劳动概念不仅仅蕴含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图景,还具备人类获得解放与向往自由的力量。因此,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自由劳动"的最终实现是指向未来,但这是以马克思"人类劳动"中蕴含自由维度为前提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下产生巨大的历史推进作用,成为人类解放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6.
马婷 《美与时代》2013,(1):55-56
原始思维是一种世代相传的"集体表象",不因年代的久远而消失,作为集体无意识而存在,在群体中发挥它的作用。原始思维的这种属性使民间美术的造型从其汲取营养,形成别具一格的造型风格,带有其神秘性性、互渗性、原逻辑的思维特征。民间美术中"夸张、抽象","面面俱到、互不遮挡","求全、求美、求福"的造型意识,是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运用了原始思维的认知模式,对事物、自然、生活各方面的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的"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的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的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的。  相似文献   

8.
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生产出相应的社会精神现象。在由金融资产通过证券的"镜像化"从而产生的虚拟经济时代,资本的内在矛盾从实体经济领域折射到虚拟资本领域,并体现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之中,由此产生了"金融符号拜物教"等当代精神现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由此表现为精神现象上的矛盾:消费主义、福利主义和"唯生产主义"的对立与依存;"符号消费现象"与"山寨现象"的相互映照;"符号炒作"与劳动创造财富的对立和冲突。走出这种精神现象的矛盾的出路,在于通过运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来生产、形成和构建社会主义"人本财富观"。  相似文献   

9.
当代生活中,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的表现,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尊严问题;社会理想与社会目标的实现,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捍卫人的尊严。社会生活的这种特点,使尊严问题在当今时代具有一种现实的敏感性。究竟是什么导致人的尊严丧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两个角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主题词研究法,黑格尔的"Handlung"与马克思的"Praxis"之间的演替过程能够得到清楚呈现。"Handlung"在黑格尔客观精神理论中被主题化,它在道德领域指道德意志或主观意志的外显,在伦理领域则既包括市民社会中具有特殊性和中介性的劳动,也包括政治国家中具有普遍性的政治行动。"Praxis"一开始被马克思主题化为理论的现实化和世界化,后来它尤其被理解为一般劳动和革命。19世纪上半叶德国实践哲学中"Handlung"向"Praxis"的演替背后是时代和时代精神的变化。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体现出社会化劳动生产的巨大威力,它支配着包括道德行动和政治行动在内的一切方面,同时引发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革命。  相似文献   

11.
<正>学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当下,多学科都在关注和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的正义问题,著述纷呈,各有千秋,而中央党校靳凤林教授的《追求阶层正义———权力、资本、劳动的制度伦理考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思想观点。该论著提出了具有独到见地的"权力、资本、劳动的社会阶层划分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对权力阶层、资本阶层和劳动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矛盾进行了哲学分析,率先提出并阐述了"权力阶层与  相似文献   

12.
南斯拉夫著名学者,马尔科维奇撰写的《劳动道德和联合劳动》一书,近由尼什“格拉丁那”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前言外,共分五章。第1章、道德和劳动道德。包括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劳动道德两部分。认为劳动道德是劳动集团中的人按照其对劳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般认识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总和,这种行为规范包括参与者在劳动过程中和在实现劳动过程的劳动集体中的态度。动机和满意程度。第2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道德。第3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道  相似文献   

13.
一些科研机构在1978—1979年根据《劳动集体中的道德教育》项目进行了规模最大的具体伦理社会学研究,共涉及乌克兰、阿塞拜疆、立陶宛和土库曼共和国及一些边区省份的68个集体。研究对象是根据多层次典型抽样原理确定的。在全国12个地区中,每一地区抽取4—5个企业或机关,采用对集体总成员中10—12%的人员进行全面调查的方法性别和年龄的抽样基本上符合被调查集体人口统计特征。研究课题包括个人在劳动、社会活动、交往、消费,休息等活动领域内的道德观研究,这些道德观与人们积极性程度相互联系的阐明,以及道德教育体系内存在问题状况的分析。研究了关于各  相似文献   

14.
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赋予了劳动以现实性维度,但斯密仅将劳动当作实现资本增殖的手段,故把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黑格尔完全站在国民经济学的立场继承了斯密的劳动观,但他唯一承认的只是"精神劳动",虽然他赋予了劳动以超越性维度,但他的劳动观只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观念性模仿",他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而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揭示和论证了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劳动解放"的全面意义,从而建构了取代"资本政治经济学"和"精神现象学"而实现人之自由个性的"劳动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未来取得巨大收益,它们是人自身的一部分,因此被称为"人力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是资本增殖而不是人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本作为资本增殖的一种方式,只会不断加深劳动对资本的从属性。不过,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也并不意味劳动者面对资本时是彻底无力的。人力资本是通过人本身发挥作用的,这就决定了劳动者不可能完全受资本的控制。人力资本能塑造出适合更高社会形态的劳动者:一方面劳动者能够超越资本控制实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增殖性驱使人不断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共产主义时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怎样正确理解这一论断?我们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其一,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劳动包含了作为自然生命和类本质相统一的劳动双重性;其二,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不是在谋生手段的意义上理解的;其三,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在生活目的论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刘宗碧 《哲学动态》2012,(11):22-27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对《巴黎手稿》研究中,提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包括"异化劳动"和"交往异化"的双重内容,并开展前者向后者过渡的逻辑研究。望月清司提出的两个异化的观点是对的,但是摒弃了生产方式内在运动的矛盾原理和阶级斗争理论,把马克思唯物史观单纯地归结为对"市民社  相似文献   

18.
论劳动与人类及其意识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长期以来,人们在论证劳动与人类及其意识形成的关系时,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一方面说,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使动物心理转化为人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说,劳动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而制造工具是在人特有的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的。对这个矛盾,学术界几经讨论,未能妥善解决。 早在解放初,干部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时,就提出过劳动是在人类的手没有形成前就有的,还是在手形成后才有的?先有劳动,还是先有思想等问题(参见《学习》杂志,1949年第1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批判性分析"最低的层次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美、其次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最高层次的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这一所谓"劳动生产美"的"三个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劳动生产美"的"三个环节论":第一环节是,马克思从实践本体论的高度确认劳动是理解美的基础,提出"劳动生产美"这个命题;第二环节是,马克思严肃指出异化劳动不仅不能生产美,而且还会导致对美的否定,从而守护了"劳动生产美"这个命题;第三环节是,马克思深情期盼共产主义将恢复劳动的自由并使"劳动生产美"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20.
现代技术革命与劳动方式变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但过去对它的研究不多。在现代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劳动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因此,深入开展劳动方式的理论研究,探索劳动方式的变革,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