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田野调查法,在夹江县马村乡金华村状元纸坊进行深入实地考察,通过采访抄纸匠人,了解抄纸工具中簾床的组成、设计与使用的过程,进一步探寻当地人的生产智慧。  相似文献   

2.
汪维藩 《天风》2009,(6):56-57
(二十九)不放春归 1984年在杭州领春令会,会间走到思澄堂左首一家音像店里,买了一盒"五四"音乐家作品的磁带.其中,我最喜欢黄自为白居易<花非花>所谱的曲,以及王灼的<登楼赋>(作曲家佚名).王灼是南宋诗人,面对个人和家国的伤感情怀,呐喊出高亢的"不放春归".上片大意是:别为春日将尽哀伤/我举杯试把春天留住/我询问春天它却无语/竹簾卷处只见西山一片阴雨.接下去,王灼进入了一个升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田瑶 《美与时代》2014,(7):111-111
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风筝被用作军事器械和通讯工具,后来逐渐运用于娱乐和健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用竹、木制的风筝。到了汉代,纸的使用较为普遍,纸做的风筝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有人做纸鸢放飞,上装竹笛,有风吹入,竹笛便发出“筝筝”的丝竹之声,,风筝也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4.
郭林 《美与时代》2005,(7):44-45
竹与华夏文化可谓渊源长久,上古时期人们便用竹制作工具,器物,用竹记载文字,使之成为文化的载体.后竹又与书画结缘,成为文人墨客喜爱吟诵的题材之一,远在唐代就出现画竹名家萧悦,及至北宋,据<宣和画谱>所载,画竹一门已与山水、花鸟等成为十大画种之一.发展到元代已达到至臻至妙的境地.明、清两代画竹高手林立,并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成为文人画的重要题材.可以说,竹,在民族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自古以来书写材料多用竹简和缣帛,但是简重而缣贵,使用起来不方便也不便宜。《后汉书·蔡伦传》中说:"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谁能想到纸的前身居然是树皮、麻头、破布以及渔网呢?蔡伦造纸,变废为宝,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相似文献   

6.
正"竹香满幽寂,粉节涂生翠。"竹文化是中国特有文化。竹子笔直、挺拔、青葱翠绿,象征着高洁、虚心、坚贞等品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今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竹对联,读来妙趣横生。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十分爱竹,深得其高风亮节的清韵。他吟出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相似文献   

7.
正竹,挺拔有节、虚心质朴、正直高洁、清雅脱俗,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代道人更是视之为虚、直、贞超凡道德境界的象征。道教爱竹,竹与道教文化精神相通,因此,在各个方面将其与道教思想紧密结合。一最早,"竹"在道教文化中奠定地位始于"尸解"。据《后汉书·王和平传》载:"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所谓尸解,即道士羽化后假托一具体实  相似文献   

8.
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在变的过程中要有"法"与"趣",趣法相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艺术的美的创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一竿的风月     
正诗圣杜甫在诗中说:"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他在窝居成都浣花溪畔时,亲手种上百亩竹林。大文学家苏东坡有"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闲淡平和的佳句,屋前房后的竹子,与他朝夕相伴。竹,或多竿或一竿,喜欢的,都有理由。小区里常见"竹竿爱情"一景:七旬妻子用一竹竿牵着盲  相似文献   

10.
竹子在传统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当下生活中不应该被渐渐地遗忘。在四川夹江县马村乡金华村对古法舀纸的传统手工艺调研中发现,竹子不仅被用于造纸所用的竹帘、竹片、吊桩、插桩、纸棍等,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归纳并罗列当地竹子的种类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希望有更多的人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推广,使竹子的使用再现往日风采。  相似文献   

11.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偃竹记>)是一篇情理交融、姿态横生的杂文.关于些文的文脉章法,论者多有谈及,可是对文章蕴含的丰赡的美学思想,论者大多只是抓住"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两点.  相似文献   

12.
葛笛 《美与时代》2013,(7):52-54
南漳古法造纸是鄂中地区现存唯一的活态古纸作坊,隐于荆山山谷深处,自西汉古麻纸制造技法一路传承而来。其制作过程仍坚持古法,产品生于自然又能回归自然,是我国传统造物方式和造物观的鲜活样板。同时,围绕造纸形成的晚清民居建筑和作坊群以及纸民生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活态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地百年前的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在浙江衢州开化县马金溪旁有一方院落,名为"开化纸研究室",是"纸痴"黄宏健复活开化纸的地方。开化纸是清代最名贵的纸张,因产自开化县而得名。清中叶以后,开化纸因其洁白坚韧,一直作为高档御用纸使用。日本和纸博物馆曾在世界名纸介绍中  相似文献   

14.
正传说从前有一书生上京赶考,正在过一座独木桥时,迎面来了个挑竹子的姑娘。姑娘说要出一上联请书生对,如对出了下联,她才肯让书生先过桥。姑娘出的上联是:"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书生一时对不出下联,只得转身让姑娘先过桥。后来,书生路过一座庄园时,见大门上的铜环锁着铜锁,触发灵感,立即想出了下联:"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这副26个字的对联,仅由不同的6个字重复组成,也算是一副绝  相似文献   

15.
(一)丰富多采的全国农业展覽会展出1958年我国农业战线上所取得的輝煌战果的全国农业展覽会已于今年一月初在首都东郊三里屯开幕。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千成万的观众在这里受到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的教育。这次展览会是我国农业去年大跃进的标志,今年再跃进的課堂。当我们随着热情的人流到达新建的农业展览館門前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矗立在广場中央的一簇男女农民的雄偉的泥金塑象,他們高举着麦穗和拿着炼鋼工具,象征着1958年我国农民以冲天的干勁,不仅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蔡伦古法造纸的考察与造纸环境空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探索古法造纸所具有的景观特性和保护的方法。以城市景观为载体,提炼蔡伦古法造纸的文化符号并运用于景观设计,总结出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从抽象到具象的营造方式。为传承与保护蔡伦古法造纸寻找不同的途径,以期对蔡伦古法造纸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体验-构思-表现",以三阶段为切入点,结合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学理论,及自身创作体会,对绘画艺术创作过程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18.
正在现代汉语里,牛溲马勃也作牛溲马渤,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比喻表面看似微贱但却内在又很实用的事物。鲜为人知的是,现实生活中,牛溲马勃,则又分属不同的中草药,同时,也包含了好多与传统中医相关的知识和文化。牛溲,一说为牛尿,通常用作肥料,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马塍艺花》中,曾有如下描述:"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作坎,缏竹,置花其上,粪土以牛溲硫磺,尽培溉之法。"除此之外,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兽一·牛溲》中说其  相似文献   

19.
金代名士王庭筠颇善画竹,以其为中心的金代文人艺术实践深受宋代"湖州竹派"的影响,力图恢复文、苏以来的竹画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以王庭筠为支点,考察金代文人对"湖州竹派"艺术传统的阐扬。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松、竹、梅"岁寒三友",还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竹均列其中,可见竹子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竹竿挺拔秀丽,竹叶潇洒多姿,翠竹四季常青、龙吟细细、凤尾森森,观之意兴盎然。漫步于修竹茂林,别有一番情趣。竹是高雅、纯洁、虚心、节操的象征。方志敏烈士自撰过一副言志联,挂在卧室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延安整风时,毛泽东主席对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