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与智慧》2005,(3):i002-i003
《墨兰图》元代郑思肖此画绘几片兰叶,两朵花蕊,布局简洁舒展。所撇兰叶,运笔流畅婉转,简逸中具粗细顿挫变化,恰当表达了兰叶挺拔又富韧性的刚柔相兼之质。短茎小蕊的兰花,借助舒展之姿和浓重水墨,不仅传达出清幽的色香,而且洋溢着不凋的活力,与叶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2.
流传于世的艺术作品,描绘相同的题材不在少数,然而,产生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相同题材的作品,却流露出了迥然不同的气质风貌,并不常见,不禁让人思索这其中缘故。文章将选取文人画中极具代表性的"兰"题材,以其典型人物郑思肖和赵孟坚的作品为例,从存世的《墨兰图》出发,分析两幅作品不同的艺术手法及风格,并结合画家出身、个性、追求等方面试图窥探出同一题材形成不同风貌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画山水序》和《叙画》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文献,宗炳和王微在这两篇文论中分别提出了"以形媚道""披图幽对""拟太虚之体""故动生焉"的观点。从"以形媚道"到"拟太虚之体",宗炳和王微清晰地说明了绘画本质与道的密切关系,而"披图幽对"与"故动生焉"则共同构成了艺术审美中的二元世界,探索以此来体悟宇宙的精神和生命的秩序。  相似文献   

4.
倪瓒本人的家庭在元朝社会结构里算得上上层,但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不可能不受到来自整个圈子里对于元朝的抵抗心理的影响。例如,其在题《郑所南兰》诗中写道:"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解,泪泉和墨写离骚。"可以看出其对郑思肖的品格的崇敬及其气节的高度认同。因此对于倪瓒来讲,"华夷之辨"这种情结是确实具有的,但若就此推断说倪瓒不仕元朝是出于很强烈民族意识,似乎也不太恰当。从流传的倪瓒作品来看,署"至正"等元朝年号款的比比皆是。然而在进入明洪武时代后,其所留下的笔墨却一律改为干支。之前对岳飞、郑思肖的民族情怀深有共鸣的倪瓒,如今面对"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明王朝却拒不认同,这又作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5.
《归去来图》是以古代著名辞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现存元以前画家所绘《归去来图》仍有数本之多:佛利尔本、波士顿本、克利夫兰本、吉林何澄本、大都会本等。文章仅录早期文献中的《归去来图》,从散佚的古籍文献中钩沉拾遗。通过此番整理,可见自唐以来广阔的《归去来图》绘事,研究者亦可更好地把握《归去来图》卷轴体系的发展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士族开始兴起,将书画艺术提升为体现自我意识的理想形式。其中绘画方面最有名的是东晋的顾恺之,而《洛神赋图》是画家扬名立万的作品。结合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等分析《洛神赋图》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方式,去挖崛该绘画作品所蕴含的深层之美。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着悠久的兰花文化,文人墨客常借兰抒情,托兰言志。瓷画是在瓷器上作画,创作手法与中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瓷画兰花有釉上和釉下之分,所要求的手法也不同。瓷画兰花不仅要考虑兰花与周边环境的布局关系,还要考虑兰叶与兰花的组合,注意疏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描绘神仙鬼怪有着悠久的传统,罗聘的《鬼趣图》就是"康乾盛世"鼎盛时期的画鬼佳作.《鬼趣图》以隐晦的艺术语言,辛辣深刻地反映了清中叶社会的阴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罗聘画的鬼,在一般观者眼中是"丑"的,但真正的行家却能品出其中所内蕴的"道",品出其"丑"的视觉形象内含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9.
石涛作为清初四僧之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其在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尤以其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所著称。"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石涛更是在笔墨章中确立了"笔墨当随时代"这一主张。绘画真谛绝不仅仅是笔墨浅淡的运用而是在"神""灵"相结合之中达到一种"超逸简淡、物以象外"的境界。文章试从《石涛话语录》这部理论著作中提出的"一画"与"蒙养"两个基本绘画理论体系,浅析中国现当代绘画对此所受的几点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对帛书《系辞》前半部分的解读,在对照今本《系辞》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及出土资料,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对帛书《系辞》中异于今本或晦涩难解之字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进而,由帛书《系辞》所释之义,结合汉初历史背景,参照汉魏诸家易说,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帛书《系辞》以"马"代"象",当源自古《易》图,是"马龙出而大《易》兴""法之画八卦"的"马图""马龙"之简称;帛本"鼓万物而不与众人同忧",今本为适应"独尊儒术"后皇权"官学"的新身份,改"众人"为"圣人",当以帛本为是,证明今本《易传》经过了汉初修订;今本《系辞》多出"冶容诲淫"一句,考前后文义及所释经文,应是当时整理今本《系辞》的儒生们之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11.
画作《采薇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所作。《采薇图》的主题立意及绘画构图特色都能典型地代表了李唐的艺术风格。李唐作为从北宋到南宋的过渡画家,以及"南宋四家"中资历最老的画家,他所创造的绘画风格,为后期南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典范,成为后期模仿与创作的样本。从大山水到边角山水,从披麻皴、点子皴到斧劈皴,从人物形象的神仙化到人物的平凡化、叙事化都有李唐的影响于其中。  相似文献   

12.
童仪 《美与时代》2023,(5):79-81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山水画家,《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是文征明园林绘画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拙政园的原始形态和探索文征明园林绘画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构图、笔墨以及布景,分析文征明园林题材的绘画特征。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天主教绘画主要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所绘制的一批福音作品为代表。本文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成员所绘制的《预告耶稣的诞生》绘画为例,从文本解读、艺术风格分析、中西绘画技法对比等多角度予以诠释,阐明民国天主教绘画在"中国化"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并从艺术评价角度分析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天主教"中国化"的理解;试图去呈现在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碰撞和存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圣迹图》版本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 ,研究孔子的专书中涉及《圣迹图》版本研究的几乎没有 ,且为之介绍的专文也难得一见。《圣迹图》有绘本、石刻本、木刻本三种类型 ,乃为画家及刻梓者出自以垂永久之思 ,以求望图而知所考据 ,入室如见其人之感受。从中国版画史的角度来看 ,《圣迹图》中孔子形象 ,为后人运用想像力 ,揣摩当时的情景 ,选取孔子生平事迹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难忘情节创造出来的。本文就传世的各种版本及内容作一些考证及探讨。  相似文献   

15.
尼德兰绘画喜好隐喻、暗示的图绘,绘画作品常常带有象征性意义,其中以扬·凡·艾克的风俗画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最为典型。而在我国元代,文人画发展达到鼎峰,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多以"四君子"题材作画,借梅、兰、竹、菊的象征性含义来表达自己的志气和情感。文章将主要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和中国元代为时代背景对中西方绘画作品当中象征性手法的运用进行一个分析比较,以此来探讨两者在相同手法运用上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16.
黄克剑 《哲学研究》2012,(7):19-26,128
<正>《老子》第一章是老子"道"论的总纲,也可视为整部《老子》的眼目。"道"("恒道")由此而定其所导,"名"("恒名")由此而明其所谓;老子之属意,于此可窥其大略。自《韩非子》以至于汉魏以降,《老子》注疏之众不可胜数,而诸注之意境则大都可从其对于第一章的诠释判别高下。今以帛书《老子》为底本,参酌世传碑、刻、注本,于前贤思绎之未尽处对《老子》第一章再作申解,以期寻取"众眇"所通而我心所契的玄理之门。或有未当,方家正焉。  相似文献   

17.
张大千的《人间乞食图》作于1973年。文章详细分析阐述了历史上《乞食图》的作品收集以及意义解读,分析了《人间乞食图》的创作背景、绘画风格,以此对张大千作为一个具有文人情怀"职业画家"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情愫以及心态的变化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心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发展至清,渐趋"摹古"之风,以王原祁的绘画理论为例,类"仿某家"的画论则则皆是,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履受批评认为不够创新;但是笔者观察到王原祁在他的《麓台题画稿》中提出"要仿元笔,须透宋法,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则元笔之趣一分不出"思想,"宋法",可理解为宋代的"理学"文化和"文人画"思想。以"宋法"为依据,分析王原祁的《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从文化精神、绘画思想,及其对后世绘画思想的影响等各方面探析王原祁"摹古"绘画思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为政》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愚窃以为孔子论《诗经》而概之以"思无邪"者,乃其所题品之居《诗经》首篇者"关雎",所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中和风度也。此风度良为无邪之思兴发有则而不过所昭见,诚乃人性固有之直健笃善之实情所自然呈露。故此文所探究者,即于《关睢》所流咏之雍雅风度,体味人生如何"思"之以"无邪",进而觉悟人生之重、立人之难、齐家之基以至治国平天下之坚镇者,乃持守陶养人心本有之惇贞仁德,以为修身立人极之楷式,从而体达人生经世弘仁之真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