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6,(6):199-203
本文借鉴西方现象学的某些观点,深入辨析了中国山水画中"象"的内涵并指出"澄怀味象"与"澄怀观道"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同时,本文还从历时性的角度,证明中国山水画在追求终极审美目标的过程中,正是将"味象"与"观道"统一起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澄怀味象"与"内视"是中外美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它们关注审美主体的非身体状态下与"道"∕"太一"的合二为一的过程。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在侧重面和概念详细层面的不同,因此呈现出美学思想上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在《可见者的交错》等现象学著作对"凝视"(regarder)的阐述观照下,宗炳《画山水序》里"澄怀观道"的审美命题实际以"眼观""心观"的二重视域建构起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把"道"的不可见性和"目力"的感性直观统一了起来。"道"这一本来只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无形本体依托山水之形被赋予可见,证成了"味象"与"观道"的语义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魏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拓展和细化期,自然美在这一时期获得重大的发展。这一点可以在宗炳《画山水序》中得到体现。《画山水序》在自然审美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自然审美之魅,即山水之道、质趣之灵和山水形态之媚。自然美之发现,一方面需要"澄怀味象"的审美态度。另一方面,自然美的发现也离不开"应目"——"会心"——"畅神"的审美过程。而《画山水序》在自然审美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将自然山水之美以诗文绘画的形式得以体现,从而突破了自然美欣赏中的物质局限,将自然美拓展到了艺术美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学海》2021,(1):196-202
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呈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论旨趣因易学"郑王之争"而分流:儒家郑学系统以《文心雕龙》为冠冕,依据汉易取象说、道器不离说、言尽意论确立了"神用象通"、"贵器用"、"一辞意"等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方法;而玄学派王学系统的文艺论著则吸取忘象说、道器分离说、言不尽意论提出了"取之象外"、"事绝言象"、"神超理得"、"澄怀观道"等主张,可以《古画品录》为代表。故这一时期的文艺论在易学上还并不存在相互吸取的史实,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是清晰贯通而非矛盾混乱的。只是在古文经学"要约明畅"的治学理念与学风上两派论著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7.
<正>张铭,1978年生于河北省迁安市,1992年师从古泥先生学习书法篆刻,2001年毕业于廊坊师范学院艺术系,2002年就职于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2006-2009年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山水方向研究生班学习,导师白云乡先生。2009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高研班。现为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现为河北山水画创作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青年书画家创作中心副主任、尚庄艺术部落秘书长。作品多次入选河北省及全国性大展并有获奖。出版《澄怀味象—张铭画集》、《当代名家国画作品—张铭卷》、《张铭山水精品集》、《张铭写生作品集》等,2010年策划《当代画家艺术跟踪》丛书。举办个展、联展多次。  相似文献   

8.
守拙归园田     
正人到了五十岁以后,开始变得慵懒起来,厌倦俗世的浮华、虚套、喧嚣和热闹,向往大自然的拙朴、本真、静美和高远,放浪形骸,遁迹山水,栖身田园,便成为知天命过后的不二选择。也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段,才能真正体味出古往今来,大自然的瑰丽奇妙、幽静安闲,体味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方以智的博物之学与道德形上学体系,皆托《易》立言。早年,他以"气为真象,事为真数"的象数观,将抽象的象数符号还原为气与人事,并要求以"实证"的方法"核其真",反对将象数神秘化。他并非执着于感性的象数层面,在将"几"的内涵改造成隐晦的、待征乃显的"物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征天地之几"、"因事见理以征几"的易几观,从而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博物之学。中晚年,他将"太极"的内涵引申为心与仁,并藉"太极不杂乎阴阳,不离乎阴阳"的太极观,建构了体用圆融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艺术表现的间接性是水印木刻版画不同于一般绘画的关键所在。协调好水印木刻的"木味""刀味"和"水味"、"印味"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既有主有次,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就能使水印木刻产生特殊的"韵味"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象数思维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在我国思想史上,形成一脉相承、独具特色的思维传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象数思维方法。象数思维方法,几千年来不断充实,久而弥新,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持久的魁力。象数思维,是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卦象和交象。八卦即八种象。所谓"卦者,挂也"。挂上一种直观的象,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想象,目的是便于论理。《周易》蕴含的象数思维模式,可分两大类。一,"取象"比类,即因象以明理,着眼点在"象",可称为象学;二,"运数"比类,属"极数通变"思维途径,着眼点在'"数",可称为数学。二者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时装画作为服装设计的具象表达形式,有着强烈的装饰性与设计表达性。而插画艺术从最初的辅助说明功能,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特点。时装画艺术与插画艺术,无论是形式表达,还是立意立象上,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可以分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其题画诗清晰地展现了其山水画深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认为"画者形天地万物"、"画者从于心者也"、"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山水画创作的这个过程与<周易>象思维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宗炳从“澄怀”“会心”“神思”三个层面,对绘画意象创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发。认为绘画意象乃是画家在感通天地的过程中生成的心中之象,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宗炳重视以虚静的心态来领悟对象之神,由物我两忘走向物我俱一,并通过想象力来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使主体心灵与宇宙实相浑然一体,由此进入澄明的涅槃境界。宗炳以《画山水序》将佛学义理引入艺术领域,既形成了独特的佛学审美向路,同时也反映了六朝绘画理论的自觉发展,在中国绘画史和美学史上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京故宫建筑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象"与"意"的概念源自于《周易》,也是中国古代美学史艺术精神的总括。在建筑中,建筑的"象"是指其形式,"意"则可以理解为建筑所表达的精神。从北京故宫建筑的整体布局、色彩特征、装饰特征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解读北京故宫建筑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家训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是涵养家风、养护心灵的精神食粮。家训,训乎?很多人认为,家训应该是严厉的,就像现在一些领导人讲话所提的要求。非也!他们泽被后世,传诵至今,靠的决不是高高在上的训味,而是暖暖的爱意,满满的情味,深深的哲思。事实上,家训原本没有训味。家训很多是撰写者人生的经验总结,饱经沧桑的生活体味,传之后人,则是发自肺腑、谆谆  相似文献   

17.
感通与解味     
宋儒"玩味"的读经法中包含了一种深刻的诠释学思想。贡华南通过辨析"义""味",提出了解义、解味两种不同的诠释法,并以此区分魏晋和宋儒解经法的特点。他进一步指出,解味说的关键在于把握文本的"价值意味",而不是文本的"客观义理"。这一解读误解了言象意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看到魏晋的解经实践超出了对文本客观义理的把握。更关键的是,将所解之"味"确定为"价值意味",偏离了其义味之辨的初衷,没有彰显味觉之"味"的身体性维度。重新审视宋儒读经法可以发现,解味的实质是"切身体察",里面包含了一种让身体参与到文本理解中的诠释学思想。这一参与的过程,可以称为感通。《易经》咸卦所展示的感通之象,表明感通原本包含了身体性参与的维度。从感通的角度重新确定解味说的内涵,亦与宋儒"身心一如"的思想底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朱良志 《学海》2011,(4):129-142
无生法忍是大乘佛学的重要思想,对中国艺术影响深远。本文以明末画家陈洪绶为例,来分析他高古奇骇、毫无生机的绘画中所包含的特别意味。本文从陈生平重要作品《隐居十六观》中的醒石、味象、缥香、寒沽四观,也即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陈洪绶"高古"画境的内在精神。醒石论"古",侧重于时间性超越;味象论"高",从陈怪诞的形式结构中谈其空间性超越;缥香说"今",分析陈的古不是对今的否定,而是在生命超越境界中肯定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陈绘画的冷艳风格便与此有关;寒沽说"活",分析陈高古画境所体现出的永恒寂寞的特点,是大乘佛学"无生法忍"的转语,它通过对绘画意象"无生命感"的处理,悬置了人们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执着,让世界自在显现。本文认为,陈洪绶的高古画境,是在禅宗影响下出现的独特创造,展现了元代以来文人画发展重视生命智慧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通过援引包括《易经》在内的儒家经典,借助八卦之名并根据"《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的原理,李济马以《周易》为基础,阐释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受《周易》四象说的影响,李济马论著中多有四元结构和"四维之四象"的形态构造。他以"太极生四象"为基础,打造了"四象"思维的基本框架,又通过"事物心身""天人性命""礼仁义智"等建构了四象思维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0.
美之道     
美与美学问题,是一个从科学美的经验分析到哲学美的观念综合,再到艺术美的直觉妙悟--进而到一种"言,无言"、"名,无名"、"象,无象"的问题;是超乎言、名、象的美的问题;是超乎科学知识、哲学知识、艺术知识的心灵境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