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疗/医院伦理委员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前,我们收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科学与技术伦理司编写的《指南1:生命伦理委员会》、《指南2:生命伦理委员会的运作:程序与政策》的中、英文文本,其内容涉及生命伦理委员会面临的挑战与任务,国家、地区、地方、行业、医院、科研机构的伦理委员会,生命伦理委员会的运作程序与决策等。为促进我国生命(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发展与提高,我们特选择其中一些内容的中英文文本,于本刊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2.
《古清规序》与《景德传灯录》卷六名为"禅门规式"的文本虽然名称不同,但二者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实为同一文本。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指出其为百丈清规之原始形态《禅门规式》的序文,并进一步考证了此文本的作者并非杨亿,《全宋文》收录有误。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对"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回应。该说法认为,朱子以宋代之后才出现的"先天方位"思想作为诠释《参同契》思想的基本方向,为弥合其注释与正文之间的矛盾,朱子有选择地删改了《参同契》的文本。本文对该说的几个主要论据做出回应:针对在朱子之前《参同契》文本不稳定的观点,本文指出,《参同契》文本在唐代已经基本稳定,而唐宋之际阐发《参同契》的文献大量出现,导致了《参同契》与之相混同的现象;针对朱子首次把《参同契》所本无的"先天方位"思想强加到对《参同契》的解释中的说法,本文指出,在朱子之前已有先例以"乾坤坎离"释《参同契》的"牝牡四卦"的说法,而《参同契》本身也是陈抟、邵雍"先天方位"说的思想来源之一;最后,本文还就"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具体条目做出了分析,指出其判断多有失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随着简帛文献的不断出土,我们对早期文本的生成过程有了全新认识。在简帛文献之"源"与传世文献之"流"的比对下,早期文本呈现出更为清晰的生成和演变脉络。上博楚简中即有20种记述春秋战国诸国历史的事语类文献,特别是其中以《昭王毁室》为代表的楚王故事与《国语·楚语》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性为我们探索早期文本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极大便利。其实,《国语》就是从与《昭王毁室》同类的诸国之语的众多材料中编选成书的。这种成书史呈现了早期文本生成的一种重要模式,同时体现出早期文本所特具的开放性。汉代之后,经学时代的文本慢慢固化,特别是经过刘向校书,文本生成的开放模式逐渐消失,早期文本最终完成了经典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传世的文本形态复杂多样。如何正确解读经文的文本成为研究《道德经》不可绕过的一道坎。《道德经》文本中出现过八次"和"字。通过对这些"和"字的集中疏解,可以发现在《道德经》解释史中,存在某种多元层累的解释学。分析这一解释路径,可以为进一步解读《道德经》经文提供某种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语》"色斯举矣"章向来难解。前人解此章,多由文字训诂而入,就文本说文本,而乏史料以为佐证。今据《史记·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语》所记卫灵公与孔子事,并参以理据,对"色斯举矣"章予以新解。  相似文献   

7.
郭象在庄学史上最早辨别《庄子》中之伪作,删定《庄子》文本。郭象删定《庄子》的依据在于"庄子之意"。郭象删定《庄子》的诠释学意义在于,郭象的"庄子之意"是指作为作者的庄子之初意,郭象的"庄子之意"与夫剔除不合庄子之意的篇章,删定符合庄子之意的文本,其间存有互为前提、递相促进的循环关系。由于《庄子》是包括庄子及其后学学派之作在内的一个文集,《庄子》除了庄子之意,还包括难以确定人数的其他作者之意,且"庄子之意"本是郭象理解和解释《庄子》的结果,如此郭象所认定的符合庄子之意的文本是否可以确定为庄子所作?郭象删除的那些不合庄子之意的部分是否就一定不是庄子所作?这些都是郭象文本所留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先秦逻辑研究有"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现代主义’"与"了解之同情"两种范式,作为前种范式之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为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等领域;后种范式基于文本与文本时代特征衍生出文本义理,归为历史学(如中国逻辑史等)领域。"‘白马非马’论证"研究也不例外,有"白马非马"论证兼名说、复合名词说、形式化理论说、诡辩说、任意对象理论说等,也有"唯谓"说、"物–物指"说等。本文提出了"唯位"说,即"白马非马"命题提出的理论根据是"位其所位",这里涉及"物、实、指、名、位、谓"诸范畴;并进而论证《公孙龙子》逻辑理论篇为《名实论》与《指物论》,其中《指物论》补充《名实论》里的"物"与"指"关系,例证篇为《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其中《通变论》与《坚白论》完善《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例证,得出"白马非马"论证是先秦思想孕育出的一种逻辑。  相似文献   

9.
《易传》中的"象"字具有两层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的卦爻之象,二指外在于古经文本的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二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的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的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二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的王弼"言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言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言""意"间的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的思想中提炼出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三组命题,由此出发梳理与剖析米歇尔·亨利在从当代文化批判与对传统现象学的反思扬弃的基础上倡导的"生命现象学",并尝试在与中国古典《庄子》文本中的一些例子进行跨文化对话,思考在如何返归生命本身、在自身感触的基础上抵达对生命与世界的双重体认,调动生命内在的潜能、力量,以另一种主体性即生命主体性的范式,以身体性的、深沉的主体性悖论,抵抗主体的异化、重新培养关注自身生命与世界的当代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白玫瑰与红玫瑰》以佟振保为主描写了他留洋归来以后的工作经历和爱情故事,张爱玲以此写出了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下的上海都市里旧式市民感情生活的状态。从中可见,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新一代中国人反而更加痛苦茫然,最终还是选择走向传统现实中去。西方的都市未必给中国人带来"新文明",以了他们生命存在的彷徨和无助的劫数。  相似文献   

12.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3.
二维动画传媒方式结合少儿认知特点创作的动画故事脚本《玫瑰岛》,以表现对童年美好情趣的回味。根据二维动画制作的原理,探索现代动画制作技法结合项目组的实际创作条件完成《玫瑰岛》动画项目创作的方法,通过完成《玫瑰岛》动画预告片的创作实践,总结出高效率完成《玫瑰岛》动画系列片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陶弘景《登真隐诀》中所描述的《大洞真经》"大、小本"的关键区别"回风混合之道"入手,指出《云笈七签》卷三十《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即为其完整文本。由于其与修诵本经至为密切的关系,该经法本在原初《三十九章》前。在从《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高玄真经》到今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发展中,该文本最终被剪辑编入《三十九章》中,从而形成今卷二至卷六的主体内容。通篇完整的文本对应、微殊差异以及本经卷一所启"大洞真经师"和"回风大混合师"的内证表明,今六卷本实乃陶氏所见含"回风混合之道"的"大本"在发展中改编增补而成,这是破解今本《三十九章》层次结构的密匙,可印证或纠正既有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15.
卡西尔文化哲学所彰显的精神气质与《周易》符号蕴藏的人文价值隐微相通,故可在卡西尔文化符号学的视角下对《周易》符号进行解读。首先,基于卡西尔对符号与生命关系的阐述可知,《周易》符号的生命性意义在多个层面得以凸显。卦爻符号作为沟通天地万物与人心之媒介,映照了真实的生命存在,也蕴含了深厚的精神价值。其次,从卡西尔对"时间"的符号化拆解与融合的视角看,《周易》之"时"统摄天地之化与人生时况,个体生命和"时"的校准与相协有助于优化生命本身。最后,由卡西尔对科学和艺术符号形式的分析可见,《周易》符号既展现为一套逻辑规范化的符号体系,又能激发出具象化的生命想象,同时具有理性抽象与感性直观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诗》主要是周人的文本,汉赋是汉人的文本,汉人立《诗》为经,推衍政教,而赋作又依经立义,援以为据。汉赋用《诗》,赋文本中体现出鲜明的"大汉继周"意识,而这恰恰又与汉人的五行相生说相对应。汉赋中的"大汉继周"意识书写形态多重:一是汉代赋家对《诗》文本存在拟效行为,彰显周朝圣主德行以供当代君王仿行;二是在拟效与运用成句的过程中,推尊文王礼物,遵从周人礼制,从受命立国的高度构建王朝德政,表达讽劝之意;三是以政治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表征——京都的选取——为书写对象,各自援引经典以为西迁、都洛寻求符合礼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道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以贵生、养生为鲜明特色。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已成为道教徒的信仰与人生追求。全生作为道教另一个贵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华经》中就已有论述。南华真人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贵生》中也说:"全生为上",并说:"所谓尊生,全生之谓。"全生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贵重与神圣,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19.
道德生命的进趋必然透出美的意趣来。儒家在关注伦理、上达天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超越美、人性美、规范美以及行为美之四重与道德生命融合的美境来。《中庸》文本中即对此四重美境具有诸多呈现。此四重美境合而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展现了《中庸》的道德精神生命内涵。分析《中庸》四重美境所展现的道德向度,既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中庸》的整体思想要义,也可以从侧面展现《中庸》的道德内涵,进而更加明确儒家的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汤在啻门》中"气"与生命关系的论述,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通过"五味"的调和,"气"维持了人的生命;通过"气"在十月怀胎中的作用,生命得以形成;"气"的盈虚导致了生命的盛衰。《汤在啻门》的内容有着显著的术数色彩,其医学背景和马王堆帛书《胎产书》较为接近。但《汤在啻门》不是一部术数书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强调治气以养生、养生以治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