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也发生了转变,以启蒙为核心的精英话语被大众文化取代了其主体地位,因此以启蒙为核心的话语转变成了以消费和娱乐为核心,从而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引发了一种怀旧热。在这样的语境以及现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中,老上海的形象几乎成了怀旧主流的对象。香港导演关锦鹏的作品是上海怀旧影片的典型代表,他的《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和《长恨歌》被称为"上海三部曲"。电影中对于老上海的重现,抓住了它大都市的城市特征,强调其世俗消费性的一面,从而展现出30年代上海日常生活的魅力。对于割裂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三十年代初,以爱森斯坦等人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批判,苏联电影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与诗意现实主义不同,苏联电影艺术家们不追求华美的形式,而是在当时革命斗争的语境下寻求一种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史称"建国后十七年",最初十年,中苏关系友好的社会语境带来了苏联的美学风格和革命斗争思想,在这种感染下,新中国文艺与电影工作者们拍摄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有血有肉的"人民"电影,史称"十七年"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华语电影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创作,但本文仅从典型环境、人物形象、题材风格等几方面谈论针对"十七年"电影美学品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的一部以巴黎为中心展开的电影。伍迪艾伦采用穿越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主人公在午夜时分走进20世纪20年代的"黄金时代"。男主角是一个都市漫游者,在巴黎寻找着心灵的归宿。巴黎的城市意象也在无限延展着这座城市的魅力。酒神精神在这里散发,仿佛城市里的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城市电影"也不禁引发我们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思考,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建设有人文关怀与气息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西小河的夏天》是一部以浙江绍兴为背景的怀旧电影,以三代人的视角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江南的一个家庭、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文化记忆,斩获第2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观众奖。导演周全作为浙江绍兴人,在片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故乡情结。在城市文化迅速发展的冲击下,一座城市的底蕴和文化根基渐渐被湮没,怀旧和追忆成为众多导演表达时代情怀、返璞归真的文化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主旋律"这一说法开始,主旋律电影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之路。近年横空出世的《战狼》和续作《战狼2》,一举扭转了主旋律电影的市场颓势,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战狼"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改变了人物塑造方式,将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相糅合,借英雄人物之口宣示国家意志;二是在与现实背景的映照之中,完成了影片对大国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周思聪初期艺术创作主要围绕着赞美新生活、歌颂伟大领袖、赞美劳动者这三大主题进行,现实主义的语言特征表现明显。20世纪80年代,周思聪开始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不断地突破现实主义,寻求个性表现,在艺术创作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90年代,周思聪进入了抒情阶段,此时在创作题材上脱离了现实主义,并且注重了回归本真。总之,周思聪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了个性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在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文人画"指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于中国艺术界的一个群体艺术,在90年代逐渐成为美术界关注的一个美术现象,与"现实主义画风"、"现代水墨画"一起组成了中国画画坛的三大类画风,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全盘西化思潮和民族虚无主义的一个反驳.  相似文献   

8.
巴赞的纪实美学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持高度赞扬态度,巴赞的纪实美学直接引起法国新浪潮以及左岸派的诞生,这三个流派为世界电影注入了现实主义的血液。巴赞的纪实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的,中国电影界对巴赞的纪实美学进行了自主性的解读,也得到了第四代电影实践者的认可。而后,巴赞的纪实美学在第五代导演那里进入暂缓,他们转向了宏大的历史寓言性叙事。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独立纪录片的出现,巴赞纪实美学得到了再现。  相似文献   

9.
张卫 《学海》2004,(6):88-90
我国具有时代特色的社区建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是新时期民政工作新的开拓,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我国社区建设在促进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一风格的电影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追求影片的记录性、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拍摄等,而在电影语言上则是对长镜头的追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西方传统电影的规则限制,给电影艺术带来了崭新的风貌。其强调让电影艺术真实化、生活化对后来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城之春》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被推上中国电影的巅峰,获得重新的认知。《小城之春》的声画语言立象以尽意,以物象来表征人物的心理、情思;电影的构图,较多地借用了中国画的空白、静照等美学思想,使人们品味到韵味十足的中国古典美学意蕴观照下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2.
Before系列电影"三部曲"包括《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和《午夜之前》,是美国著名独立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用近20年时间打造的。Before系列电影的深度审美是在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中最终完成的。伴随着观众关于生命的自我想象与演员关于个体的自我确认,后一部电影都是对前一部电影人物形象故事发展的添加和再塑造。它考验着导演、演员、观众及电影工业的运行机制,它的成功源于与时间抗衡的勇气和决心,而恰恰是在影像绵延中它不断残酷地呈现并确认时间的单向性,显示出一种无法逾越的悲剧感,但同时情感在影像的绵延不绝中为人们找到了突破时间的法门。"时间影像"这一角色成为该系列电影最独到的存在。这种非典型、低成本的系列电影的成功,对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的系列电影创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是理论界充分探讨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年代,而希伯来大学学者马格利特《正派社会》的发表及"不羞辱"理论的提出,却给人们探讨正义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当下看来,"不羞辱"的确应该引起重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何种正义不羞辱。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马格利特的正义论进行探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中国深陷民族危机,抗战成为全国各阶层的一致要求,抗战电影也应运而生,抗战也成为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宝库里的重要题材。今天,抗战电影依然活跃在我们的大屏幕上。虽然都表现抗战,但今天的创作者和20世纪30年代初的创作者在对现实的刻画上有了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控诉与反思、呐喊与细语、群像与作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称呼语选择维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陈俊 《心理科学》2003,26(3):540-541
1 引言在言语交往中,称呼是讲话者传达给听者的第一个重要信息。它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同时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者的情感态度。恰当的称呼是顺利进行交往的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称呼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S.M.Ervin-Tripp曾概括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称呼语的研究概况。Braum等出版了《称呼语》,描写了英、德、法、俄等语言里称呼语的使用情况。在我国,祝畹瑾对汉语称呼语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80年代早期,国产电影(以大陆为主)里并不直接出现"美国形象",而常以从美国归来的华裔作为美国形象的象征,如《庐山恋》、《牧马人》等影片,这种现象可以表述为"缺席的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缺席的"美国形象"则通过想移民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去的中国人来体现,如《大撒把》等。"缺席的美国"象征着一种与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相对立的他者诱惑,一种背离高尚精神的物质享受,美国形象是一种被主观建构的想象。从90年代末开始,国产电影开始出现直接的美国形象,以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建构美国形象,美国逐渐地不再  相似文献   

17.
当代作家李佩甫在其作品《城的灯》《生命册》中述说了"乡下人进城"的辛酸,以及在身份蜕变过程中上演的一出出悲剧,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家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勾勒出从农村进入城市中的中原人身份蜕变过程中面临的精神上的苦难,在忧伤而又温情的叙事中,传达出社会的主导型渴望。  相似文献   

18.
一、90年代的教育改革潮流呼唤着教育哲学 20世纪后半期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预示着90年代将出现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强大潮流。实际上这股潮流在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出现,这既是近4年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又是人类自觉步入21世纪的时代必然。人类在90年代不仅要作准备跨入一个新世纪,而且要思考如何开创人类纪元史上的第三个一千年。近几个世纪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给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的毁灭性的打击,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一种未来观:未来不是早已存在、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某个地方,而是由人类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指导和制约下不断开辟出来的道路,这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题材的雕塑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地位被打破,雕塑的审美样式逐渐呈多元化趋势。这种审美多样化的具体表现是:传统的现实主义雕塑在表现形式与主题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现代实验雕塑开始风靡;满足城市居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城市雕塑大量兴起。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雕塑审美样式多样化的成因与具体表现,可以为当代中国雕塑发展提供思路和可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亲爱的》以一个真实的"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故事,通过现实主义叙事手法与影视美学的完美糅合,从"小人物"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拨开人们的精神困境,突出人道主义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